媒體報導 | 君子雜誌2011年3月 單車壯遊

君子雜誌2011年3月 單車壯遊

Text by 江學良 Photographs by 張子午 Images:courtesy of 中華單車文化協會

單車,壯遊。 這兩個字放在一起,有種奇特的反差效果。單車輕鬆愜意的意象,放進無邊遼闊的冒險旅程中,是種很難具體描述的情境。有點像是夸父追日,或是西西弗斯推石頭 上山──目的不重要,過程不重要,意義不重要,什麼是重要的?這得問當事人才知道。總之,隻身迎向一個巨大的、不確定的、無以名狀的世界,你只能用自己的 身體去體會。答案,在路盡頭,一個名為夢想的地方。


世界是平的,輪子是圓的,台灣就這麼點大,繞來繞去就那麼些地方,總有一天要騎出去看一看的。這幾年,騎單車的人越來越多,越騎越遠。如果上網打關 鍵字搜尋「單車壯遊」或「單車環球」,不難發現,近來這項運動已然蔚為風氣,無論是獨自一人、男女朋友或是夫妻雙人組、甚至全家大小總動員,越來越多人飄 洋過海,以自己的雙腳,踩著鐵馬走遍地球每一個角落。

早在1998年便獨自完成單車環球的陳守忠,長期致力推廣單車運動,並成立「中華單 車文化協會」。他為「單車壯遊」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懷抱著壯志,以單車做為主要交通工具,長時間、長距離的旅行。相對於其它交通工具,單車必須以自己的 雙腳做為動力來源,是一種能夠鍛鍊體力與意志的運動;而因為一天頂多只能行進100公里,速度不可能太快,正好可以深入體驗當地的人文風情,無論當做自我 挑戰或深度旅遊,單車壯遊都是一項很好的運動。

正如電影《練習曲》所說的:「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暫時拋下工作、家庭、 生活等現實問題,帶著單車和簡單行李,餐風露宿,日行百里,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吃苦的多,輕鬆的少,加上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地理環 境、天候變化、治安問題等等,都是難以預知的風險。然而,正因如此艱難,才更能顯出單車壯遊的意義──離開舒適圈,挑戰自我極限,能不能找到答案很難說, 但過程中肯定讓自己更堅強,視野更開闊,為人生留下永難忘懷的美好回憶。

向外探索內心世界

單 車壯遊是個艱難危險的長途旅行,尤其是當你獨自一個人。2007年曾經單騎橫跨歐亞大陸的張子午,回憶起當時的點點滴滴,印象最深刻的是經過某個哈薩克小 鎮:「翻開地圖,前面800多公里都是一片空白,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加上語言完全不通,一時之間完全不知所措。好在後來找到一間中國人經營的工廠,才問 到詳細的路線。就像是大海中忽然抓到一小片保麗龍,是種很奇特的經驗。」在15,000公里的路程中,這只是一個小插曲。

張子午從亞洲東 岸的台灣出發,行經中國大陸、中亞、中東、一路騎到歐洲最西端的葡萄牙羅卡角(Cabo da Roca),沿途搭帳棚,住便宜青年旅館,為了節省預算,吃住一切從簡。長達半年的旅程,每天睜開眼就向西方出發,一直騎到下一個可以休息的據點。途中經 歷摔車、生病、迷路、行李被偷、甚至有一次,在烏魯木齊上演單車失竊記。不過相較之下,最難熬的還是對陌生環境一無所知的孤單和無力感。好幾次面對一望無 際的沙漠和草原,茫茫然不知為何而騎,最後蹲在路邊放聲大哭。

張子午說:「對我來說,這趟旅程的意義並不是挑戰或冒險,比較像是一種自我 放逐的心靈之旅。重點是體驗、理解,和更多的反省。當我見識到不同國家人們生活的真實樣貌,我腦中不斷湧現的,卻是日常生活的種種反差對比。」就像前面提 到哈薩克的中國工廠,裡面工作的全部都是來自中國東北農村的工人,為了生活,跑到地球另一邊日夜不停地工作,環境惡劣,收入微薄。「相較之下,其實我是有 選擇的。即使只是個連目標都不清晰的浪漫想法,我卻能任性地持續下去,這種微不足道的自由是幸福的。」

「旅行是生命的出口。」張子午將點 點滴滴的回憶寫成《直到路的盡頭》一書。「寫書比旅行更辛苦,但透過紀錄與分享,心中壓抑已久,不知如何表達的想法終於找到一個出口,和朋友、陌生人之 間,似乎也因此產生了許多深刻的互動與聯結。」這趟旅程最大的改變。張子午說:「我原本以為我想要的是暫時逃離人群,逃離現實,沒想到,卻在地球遙遠的另 一端,發現自己是多麼渴望擁抱人群。」原本看不見的答案,其實一直在自己心中,但如果沒有用自己的雙腳和雙眼見識一回,恐怕是永遠無法體會的吧?

放慢腳步更從容

對 於曾經單車行遍世界五大洲的陳守忠來說,自從前年帶著老婆和6歲的女兒進行了絲路之旅,開始對單車壯遊有了另一個層次的體會:「以前年輕的時候騎車像打 仗,戰戰競競,行程規律,天還沒亮就啟程,每天像趕路一樣。現在想起來,覺得很可惜,錯過了很多美麗的景色和風土民情。上一次帶著老婆小孩一路同行,雖然 一天騎不到30公里,可是卻能夠深入體驗當地的真實風貌,之前看不到的,這次終於能夠停下腳步來好好欣賞。」

陳守忠認為,單車壯遊不必將 目標訂得太高,要想清楚自己這趟旅程的目的是什麼?千萬不要勉強自己,為了不必要的數字迷思而無謂堅持,不必冒不必要的險。例如:生病了一定要休息、不要 挑戰超過自己體力所能負荷的路線、避免夜騎、必要時可以考慮以其它的替代交通工具(例如火車或公車)做輔助。單車壯遊固然是一種自我挑戰,但適度的妥協才 能減少不必要的風險。有的人只為了滿足個人虛榮心,搞得疲累一場,最後什麼都沒看到,那就太可惜了。

每個人的目標和體力都不一樣,找到志 同道合、旗鼓相當的伙伴很重要,不但能夠相互砥礪,激發潛能,更能凝聚深厚情誼;尤其全家人共同組隊更是意義非凡。像是2002年完成單車環球的「鐵馬家 庭」,父親黃進寶不過是個平凡的電焊工人,為了一個簡單的夢想暫時放下工作,帶著老婆和兩個休學一年的孩子,花了400多天走遍世界各個角落。事實上,他 們已經在計劃明年第二次單車環球之旅,而這次要號召更多的朋友加入,其中還包括69歲的阿嬤級成員。

單車壯遊不是一種競技型的運動,而是 一種專視分工與默契的團隊活動。陳守忠說:「每個人的體力都是有限的,重點是要瞭解自己的能力和極限,不足的部分可以利用路途的分配來解決。如果超過一點 點的話叫做挑戰,超過太多那就是強人所難了,一定會有人不開心的。慢騎,慢遊,才能真正領略單車所開展出來的壯闊世界觀。」不必和誰挑戰。每天開心出發, 平安到達,所有人都是第一名。

裝備在精不在多

長時間、長距離,甚至包括高難度地形與陌 生國度的單車旅行,出發前的準備工作絕對是不可輕忽的。包括資料的搜集、證件、預算、體力的訓練、工具、裝備等等,林林總總不及備載。然而,再多的準備都 是不夠的,路途中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計劃趕不上變化,可能地圖上的標示是一回事,實際地形可能又完全是另一回事。天要下雨、下冰雹、下青蛙,誰擋得住? 又或者像是最近政治動盪不安的埃及,突如其來的狀況總是令人措手不及。但無論如何,唯有風險意識高,才能將各種問題的發生率降到最低。

關 於裝備。首先,盡可能的考慮所有變數,羅列所有可能會用到的裝備清單,然後,算一下可能會用到的次數,如果用到的機會很少,或者當地應該買得到,那麼,這 項裝備就沒有攜帶的必要。畢竟單車所能承載的體積有限,過重的行李更是旅程的一大負擔。原則只有一個:輕便簡單,除非不帶會死,否則,沒第二句話,先丟掉 再說。

單車的選擇也是同樣的道理,越簡單越容易自行維修。公路車、登山車、越野車都不適合,應該要選擇功能簡單,堅固耐用的旅行車,不要 太高檔,高檔車可能找不到通用零件可以替換。不需要前避震器。變速齒輪在24檔以上,可以針對不同坡度與體力變化做調整。總之,越輕、越容易維修越好。同 時,備胎、打氣筒、內胎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配備。

一般單車可加掛前後輪四個口袋,能夠隨身帶著走的裝備並不多。除了衣物、維修工具、地 圖、指南針、證件與現金缺一不可之外,其餘就看個人需要。如果決定要露營的話,睡袋、帳棚當然要準備。不過,也要提醒一下,在落後國家,荒郊野外露營必須 隨時提防野生動物或盜匪的襲擊,風險相當高。另外,炊具也是相當麻煩的裝備,能免則免,盡可能在當地的餐館解決,並且隨身攜帶3到5天的乾糧以備不時之 需。

關於自我體力與健康管理,重點是出發前應該保持經常練習的習慣,維持基本體能強度,並且,瞭解自己的能耐到哪裡,以做為體力分配的依 據。此外,針對高海拔、沙漠、低溫等特殊地型,也應該做好相關準備措施,出發前在當地預留充分的時間進行環境適應,像高山症或脫水症都是會要人命的,有任 何身體不適,應該立即中止以防萬一。

最後,個人的心理建設也是絕對必要的。為了什麼目的而去?什麼時候返回?應該要有個明確的計劃,也要有個最後的底限。也許到了半途,覺得夠了,就回來;覺得再也撐不下去了,也該回來。夢想是很美好沒錯,但必須隨時意識到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騎著單車走出去,看見世界的遼闊,同時也看見內在深沉的自我。陳守忠說:「單車壯遊是一輩子的事。」即使走遍全世界每一個角落,每一趟旅程,不同的節奏、不同的想法,展現在眼前的便是截然不同的經驗感受。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