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穿越中國大陸 7 – 廣闊的黃沙戈壁之地/新疆
敦煌(1200m)-132K-柳園蘭新路口(1800m)-95K-星星峽(1850m)-140K-駱駝圈子(800m)-72K-哈密(600m)-90K-三道嶺(1100m)-115K-紅山口(1050m)-135K-鄯善(450m)-102K-吐魯番(-50m)
● 西出陽關無故人
敦煌是歷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鎮,因位居絲路交通的咽喉,是一座有「華戎所交」稱號的歷史名城;知名的莫高窟壁畫、月牙泉、鳴沙山,千古以來靜靜躺臥在大漠黃沙之間,看過多少來往過客與歷史文化演變,但現在卻一點一滴的被文明開放腳步所吞沒。
敦煌以西是新疆戈壁連綿不盡的長灘瀚海,一出敦煌陽關,橫陳在眼前的是望不盡的黃沙戈壁,此去遠離中原進入西域異鄉,前途生死命運未卜,難怪古人才會有感而發的說出「西出陽關無故人」。拜文明交通所賜,長灘瀚海上已經建設出公路,雖可避免迷失在黃沙大漠之間,但自然環境與天氣的威脅依然存在。9月15日在連續刮了4天的風沙後,我與阿B騎上215國道續往新疆前進,吳光亮與黃進寶因家裡有事已經相繼離開。
215國道往北到柳園的蘭新路口,重新接回312國道,往南則進入青海省的格爾木後,可接青藏公路翻越崑崙山脈到西藏拉薩。離開敦煌時,在路上巧遇一位來自法國的年輕車友,單槍匹馬預計翻越萬重山,騎經格爾木、拉薩、日喀則至尼泊爾加德滿都。在1993年,我也曾經挑戰踏騎過青藏公路與中尼公路,這段路程全程在海拔3500-5200公尺的高原上行進,環境、天氣、生活條件惡劣、翻越山口無數﹔在季節與時間的考量中,我也建議他不要勉強騎乘,能配合搭車而行,才能在雪期封山之前到達尼泊爾。
從敦煌到柳園的蘭新路口距離130公里,中間還好有一個西湖小村莊,比起安西到敦煌的130公里路,連一個村落或一株大樹都沒有,根本找不到休息遮蔭的地方。
天空陰沉起風,雖然避開了烈日與高溫的考驗,但卻是大漠風沙的舞台;由於連吹了四天的風沙,部份路面已被黃沙遮蓋,西湖小餐館的老闆娘表示,前天還有汽車因為風沙太大,能見度低,開進了路旁的沙丘中,最後被埋沒在大漠風沙之中。
● 戈壁灘的自然環境考驗
從柳園的蘭新路口接回312國道,往西到新疆邊界的小村-星星峽,只剩90公里;從出發後經過了5000公里的踏騎,口中的目的地,已經近在咫尺,但隨著季節的變化,卻也進入了戈壁灘上嚴苛的自然天候考驗。
老天爺似乎不讓我們輕易的進入新疆,離開蘭新路口,迎面而來的嚴寒冷風阻擋了去路,顫抖中頂著冷空氣前進,原本順暢的踩踏頻率完全被打亂,只能費力的踩踏著踏板,拼命無助的掙扎在戈壁灘中,一尺一尺的前進,30公里的路程,就耗掉了三小時。
筋疲力盡中,撿了一些從貨車掉在路面的洋蔥,預計找個避風的地方烹煮午餐。「躺在水溝的那兩隻動物是什麼?不是豬,天啊!是野狼。」停車準備找地方煮午餐,卻驚訝看到公路下方的水溝內,躺著兩隻長約一公尺多的野狼屍體,可能是被人打死後丟棄在這裡,這也證明戈壁灘上的確有野狼。
從星星峽之後的路程,老天爺還是一點都不鬆手;來自蒙古戈壁的狂風,從東北方席捲而來,肆無忌憚的吹颳過戈壁灘大地,任何橫阻到它前進的障礙,都會被粗暴的吹襲,更何況是在大自然界中脆弱渺小的人類;陷入這種恐怖的自然強大力量之中,天地間,只有狂風呼嘯的聲音,嘲笑著自不量力的人纇。
幸運的是我們往西而行,在隨著公路方向的轉折,有時還能搭上順風車,在強風的推動下,輕踩著踏板,時速就能達到30-40公里。在公路轉個彎後,風向轉為側順風時,踩踏還算輕鬆,但必須抓穩單車把手,保持一定的前進方向﹔但突來的瞬間巨風,就可輕易的連人帶車推到對面車道,只能吃力的將單車騎回正常車道。在沒有來往汽車經過時,還算安全,但只要大貨車從身旁經過,造成的空氣亂流,會將單車往車體吸去,此時最怕再颳起瞬間巨風,單車可能就會失控被汽車吸進而造成意外﹔沿路雖然體力負擔不大,但精神與心理壓力卻是緊張。
隨著氣候的惡劣,公路上也難得遇上幾部來往車輛,在側順風的推動之下,停也停不了,阿B嚐試停車時,一下子就被狂風所吹倒﹔在騎乘了五千多公里的路程後,第一次發覺單車上搭載50多公斤裝備的好處,因為行李的重量,讓我們較容易掌握單車。在駱駝圈子前,公路方向導引我們面對逆風,開始無力痛苦的掙扎在戈壁灘上。
隨著經歷過狂風的考驗後,哈密之前,卻又遇到冷鋒面的來臨;天空轉為陰沉,驟降的氣溫伴隨著細雨,原本炙熱的戈壁灘大地,更成為一片寒冷死寂的世界。雖然有穿防風雨衣,但雨水還是滲入手套、鞋子內,配合7-10度的低溫,手腳早已被凍得受不了,倒懷念起陽光燦爛的日子﹔在戈壁灘的自然環境考驗下,日子可是一點都不好過,每天只能祈禱老天爺能夠大發慈悲,給個好天氣;9月18日才入秋,新疆部份地區已經降下今年的第一場雪。
● 戈壁小鎮的興衰
新疆位於歐亞大陸中心,是中國大陸行程中最後的一個省份,但要橫越面積有四十幾個台灣大的新疆,可還要耗費一段時間。在新疆遼闊的戈壁大地上,綠洲城鎮間的距離變長,生活環境與條件更為嚴苛,大自然的考驗也更嚴酷,依舊是漫漫長路的日子。
哈密是進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的第一個大城,但市區內仍以漢族人口為多。離開哈密,312國道一路畫過,新疆起伏的荒漠大地,距離最近的另一個綠洲大城吐魯番,還需四百五十公里。
「你們打那兒來?」「香港?沒聽過!」騎抵三道嶺鎮外,兩位維吾爾族小女孩,騎著自行車跟在旁邊,講著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阿B回答她的好奇問題。
「哦台灣!我知道!那個還沒收回來的地方!」新疆小娃都知道台灣,中國大陸的思想教育真落實。
位於在荒無一物的戈壁灘上,三道嶺鎮靠著當地生產的煤礦而發展成鎮,煤礦場是主要的經濟來源,並肩負著鎮內大部分人口的生計。
「以前因為有天然泉水湧出,但水量稀少,地名才稱做一碗泉。」來到方圓百里,不見人煙,只有漫漫戈壁石灘的一碗泉小村,這裡只有二、三戶人家,經營著小餐館與補胎行。
騎在遼闊的戈壁灘,公路越過起伏的大地往遠方延伸,前方的上下坡路況,心裡早有譜,只能如當地居民認命的接受環境,但往往會因寬廣的地勢坡度,而造成了視覺的誤差﹔有時看似下坡的路段,卻要費力的猛踩踏板,不禁懷疑起單車是否故障,開始不能相信眼前所見到的上下坡路況,唯一確定的是直線翻越山嶺的公路。
費力騎上海拔1600公尺的紅山口,公路旁出現了地圖上沒有標示的小部落,但一整排的建物都標示著「吃飯、住宿」﹔找到了落腳處,就不用餐風露宿了!
「你們是外國人嗎?香港台灣都是中國人,就可以住宿。因我們這種鄉村野店條件設備簡單,不是涉外單位,照公安局規定,外國人是不能住宿。」「昨天傍晚,也有一位騎自行車的外國人詢問要住這裡,但照規定不能接待,用完晚餐他就走了!」遵守規定的小客棧老闆表示。
一碗泉前,迎面遇到的英國單車騎士,從倫敦出發已經騎了半年時間了,預計到北京,他的裝備只剩下兩個車前袋及幾罐水瓶﹔昨夜不能投宿這裡,方圓百里又沒住宿點,一定是找地方露宿了,相較之下我們可好命多了。奇怪而不近人情的住宿規定,就這樣把外國人丟到荒郊野外,自求多福了。
「這些房子都屬於七角井鹽化廠,之前我們也都是員工﹔但原本屬於國營企業的鹽化廠,因連年虧損,已無法發薪而停工,我們須自求出路,所以就向廠方承租,經營餐館。在這裡我們還有工作,但鎮內有許多員工,工作沒著落,只等鹽化廠能繼續經營,不然就要離開這個窮鄉僻壤了。」老闆無奈地說著。
離312國道三十公里的戈壁小鎮七角井,因鹽化廠而繁榮,但隨著全鎮經濟重心的鹽化廠即將落幕,整個小鎮也面臨沒落解散的危機,正上演著一幕戈壁灘上的小鎮興衰史。
● 瓜果之鄉-新疆
翻越紅山口,暫時輕鬆的一路下坡,經鄯善來到火燄山腳;火燄山腳的公路正在施工建設,來往車輛捲起的漫天黃沙,附合著火燄山乾燥惡劣的環境,呈現一幅窮山惡水的景象。
沿著火燄山旁,公路一路下坡,手表上海拔高度的變化,數字逐漸降低至零,再呈現出負數,我們終於進入海拔低於海平面,列為世界第二低的吐魯番窪地﹔盆地的最地點為海拔負一百五十四公尺的艾丁湖,從敦煌到吐魯番又騎乘了900公里的路程。
吐魯番為知名的絲路重鎮,兩千多年前就是絲路的要衝,綠洲城市資源物產豐富便利,行程就預計在此好好的休息整備,並搭車前往新疆省會烏魯木齊,順訪天山天池,再南行進入更荒涼廣闊的南疆塔里木盆地。駐足新疆的綠洲城市,最高興的莫非是可以大啖豐富的瓜果,由其是無核白葡萄、哈密瓜等水果更是地方特產,不管是甜度、水份都是頂級,葡萄酒更是好喝;所以歇腳的日子,不愁吃也不愁喝,又可吃盡地方風味,可真是幸福美滿;但是好日子總是短暫,還有艱苦的漫漫長路等在前方。
● 單車同好喜相逢
「我們來自比利時,從巴基斯坦伊斯坦堡開始單車旅行。」在吐魯番賓館前,巧遇正在尋找旅館的圖佛斯與喜兒夫婦﹔喜兒冷漠的回答,可能是一路上同樣的問題。
「我們是台灣與香港的單車旅行者,下午都會在約翰咖啡,等你們找到旅館後,可否聊一聊?」在知道我們也是單車同好後,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並約定了在吐魯番賓館對面的約翰咖啡碰面﹔約翰咖啡是自助旅行者聚集的餐廳,在此可遇到來自各國的旅行者,交換彼此的旅遊經驗。
「我們從巴基斯坦伊斯坦堡出發,騎了兩個月時間,經喀喇崑崙公路進新疆喀什到這裡。接續行程預計經嘉峪關、張掖、西寧、夏河、成都、昆明、緬甸後,飛往尼泊爾、西進印度、拉達克,行程約13個月。」喜兒興奮的介紹他們的行程。
圖佛斯與喜兒,自12年前就開始至外國單車旅行,足跡遍及東西歐、冰島、土耳其、加拿大、美國等。1992年的13個月行程,則從非洲東部、中部與南部再轉往印度、尼泊爾、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單車旅行非常豐富。
在約翰咖啡的葡萄棚下,兩天午後的閒聊,請教了許多國家的路線,並相互分享彼此騎過的南疆與河西走廊行程路況﹔透過他們實際騎乘的經驗與狀況,讓我獲知不少南疆、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地的資訊。看到他們夫妻倆對單車旅行的熱愛,體力上也能相互配合,真讓人羨慕。他們預計1999年8月底返回比利時,並熱情邀約,如我人在歐洲一定要找他們敘舊,可愛的單車同好是不分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