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北非中東段 5 – 騎向矛盾衝突的耶路撒冷 / 以色列
艾倫橋口岸 -10K-耶利哥 Jeriho -42K- 耶路撒冷 Jerusalem
● 進入嚴肅緊張的以色列
巴士一過胡笙國王橋,就進入以色列國界。四周環境被重重的鐵絲網與沙包牆包圍著,橋的周圍則佈置了幾座堡壘哨所,荷槍實彈的以色列軍人,有的站崗警戒,有打開行李廂或拿著反射鏡桿伸入車底詳細檢查,週遭的氣氛宛如進入戰地禁區般。離開橋後,巴士續往前開,行經兩旁鐵絲網圍隔的道路,最後在荒涼黃土丘陵中的唯一大型建築物前停車,這裡就是以色列的艾倫橋入境口岸。
所有旅客在此下車,帶著自己的行李,進入口岸大廳辦理入境手續﹔在一陣忙碌中,組裝單車並掛好車袋,才將單車推進大廳,我已經是最後一位旅客了,而迎面而來的是年輕的以色列女關員,。
「你來以色列幹什麼?預計到那裡?停留多長時間?以色列簽證在那裡簽發的?你騎自行車環球在以色列之前,到過那些地方?有沒有人托你帶任何東西進入以色列?」宛如參加口試或機智問答般,如機關槍的一長串問題,請我一一的回答﹔而詢問經驗老練的年輕女關員,在感覺與評估沒問題後,才點頭放行,順利的通過了第一關口試﹔推著單車續往前行,準備再接受下一關的考驗。
「請將所有的行李,放進X光機檢查。」海關安全檢查通道的關員表示。我又得將單車袋等裝備,卸下一次。
「你的單車也要進X光機檢查。」哇!這下可就更麻煩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要入境還是得配合規定。
將單車的前後輪拆下,但車架還是無法進入x光檢查機,只得再將手把拆下,才勉強送進X光機。經過這麼一折騰,通過了海關的安全檢查,但可還要將散落滿地的行李裝備組合起來。
「你要停留多久時間?」在移民局入境櫃台官員最後的詢問。
「一個星期吧!」經過入境手續的一番折騰,想在以色列停留的興致已經大減,算算行程時間後,就隨口說說,隨便她們安排。
「你騎單車旅行,給你15天的簽證效期,停留的時間才夠!」移民局的女官員還熱心的幫我考量行程,並多給了一星期時間﹔在經一道道關卡的過關斬將的纏鬥後,護照內終於蓋上了入境章,正式的進入以色列。
原以為出了口岸大樓,就可脫離這些麻煩累人的入境手續,但才預備騎上路,就被剛剛第一關詢問我的年輕女關員給攔了下來。
「對不起!你不能騎單車出去,需要坐往耶路撒冷的巴士離開口岸。」女關員說著。
怎麼又有情況了!「巴士要到耶路撒冷,我可以只要搭乘到口岸外面嗎?」天呀!又要將裝備卸下分解,再看看塞滿了行李的巴士,真不知如何擠上去。
「你真的想騎單車嗎?稍等一下!」年輕的女關員,隨即透過她手上的對講機不知道與誰對談,隔一會兒,一位女主管走了過來。
「你可以騎單車出去,但是你要答應我的幾個要求!」「為了保障你的安全,不能在公路上停留,也不能離開公路,因為公路兩旁都是地雷區,非常的危險。」
在答應了女主管的合理要求,就拿著她簽發的通行證,帶著緊張的心情騎離口岸建築﹔「嗶!嗶!」站在建築旁的安全警衛,吹著口哨揮手叫我過去,不知道又有什麼問題。
「你騎單車環球可真不簡單,祝你好運!通過前方的檢查站後,路上還有別的檢查站,你知道,因為這裡是以色列。」看過我手上的通行證,壯碩的安全警衛,好奇與客氣的閒談,並指引路線。
才騎出檢查站,公路兩旁的區域佈滿了鐵絲網,標竿上掛著骷髏頭的警告標誌。「這裡就是地雷區了。」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多年衝突下的產物。
在炙熱的陽光荒漠中,騎進一路連綿好幾公里的地雷區,整個範圍比金門更壯觀﹔毫無生氣的環境中,壟罩著沉悶的空氣與帶著肅殺的戰地氣氛,心裡也相對的顯得緊張,只想著趕快踩著踏板通過這個區域,並希望雪豹此時可不要有任何狀況,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嗨!」安心抵達了入口的檢查站,又被安全警衛叫住,心想著又是甚麼事情。
「你的水壺有沒有水?」警衛問著讓我不解的問題,突然不知如何回答。
「到檢查站內把水加滿,這種天氣與溫度,騎單車沒有水可不行。」年輕的安全警衛好心的提醒,並引我進入檢查站裝水。
之前入境過程的一陣煩忙與緊張,可沒注意到氣溫多少,再一看手錶溫度,哇!已超過40度了。以色列的入境手續麻煩,初抵時,關員的態度嚴肅,但在沒有問題的入境之後,這些關員與警衛私底下,還是熱心親切與和善的。
● 投宿巴基斯坦自治區耶利哥
經過繁雜的以色列入境手續,已經耽擱了不少時間,騎到艾倫橋口岸外的銜接公路,已經是下午時刻。
從艾倫橋到耶路撒冷約四十公里,距離雖不長,但需要從海平面以下的三百多公尺爬昇到海平面以上七百多公尺,一千公尺的爬坡落差,在載負著沉重的裝備下,可是一段艱苦的路程。炎熱的太陽,正在肆意盡情發揮著它的光與熱,投射在地球的最低處死海盆地中,乾燥荒涼的大地,隨處可見到地表上的熱空氣波動著,氣溫高達四十度以上,在這種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想騎乘到耶路撒冷更是困難,只有先找住宿點休息了。
地圖上標示著艾倫橋口岸的西方是耶利哥城。耶利哥城是聖經中有記載的一座古城,是摩西帶著以色列人在流浪了四十年後,重返迦南地的第一座城,歷史先後曾被亞歷山大大帝、埃及豔后、希律大帝等統治過,城內的一些遺跡如古城奚山皇宮、蘇丹泉、老猶太會堂,現在都成為觀光旅遊點。
騎到口岸外的公路口,恰巧看到耶利哥的指標,於是決定騎到耶利哥,找看看是否有旅館。
轉進沒有甚麼車輛來往的兩線道公路,公路的兩旁又開始出現了鐵絲網圍隔,前方並有閘門、檢查站及堡壘,遠遠就見到荷槍的軍人站在保壘高台警戒﹔而路口旗桿上飄揚的並不是以色列的國旗,看到此景況,心裡猜想著耶利哥應該是巴勒斯坦自治區,難怪以色列地圖上,用著不同的顏色標示。
初進以色列的我,眼前的第一座城鎮,出現的竟然是嚴肅緊張的環境景象,且從國際新聞得知的印象中,部份巴勒斯坦自治區的衝突不斷、環境複雜,剛抵達這裡,對環境是毫無熟悉,可就不敢隨意亂闖﹔午後燠熱的氣溫,路上宛如死城般的空無一人,猶豫著是否能隨意的進入城內時,想起了轉進耶利哥的路口旁,停放著一部警車,決定還是繞回頭,問問警察比較保險。
騎回路口,警車還停在荒涼的公路旁,在炎熱的高溫下,警車緊閉著門窗吹冷氣,敲敲窗戶,年輕的警察搖下車窗。
「我可以進去耶利哥嗎?」
「當然!你可以進去,因為你是外國觀光客,不是以色列人,沒有甚麼危險。」「我的天呀!你騎單車環球!在以色列,不是山路,就是荒原,騎乘會辛苦些。以前我有一部登山車,也喜歡騎車的感覺。」警察客氣又親切的聊著。在確定沒有安全顧慮後,就大膽的騎經鐵絲網陣中的閘門,進入耶利哥。
騎進耶利哥,在炎熱的氣溫下,路上看不到行人﹔從岔路轉進了一位騎單車的巴勒斯坦人,在他的指引下找到了旅館,無衛浴的單人房90 以色列雪克,房價可不便宜,折合台幣八百多元,在此情況不投宿也不行了。辦理登記手續時,看到櫃台牆上掛著一張阿拉法特與老闆的合影相片,老闆也自豪的說:「阿拉法特曾經到過我的旅館。」
對於巴基斯坦人與以色列人的紛爭,世世代代糾結不清,我們很難懂,但慶幸的是東方黃臉孔,在此稀少也較易分辨,所以可安心的旅行。
● 辛苦騎上聖城耶路撒冷
進入一個新的國度,許多的事情又要重新摸索、了解與適應。一早準備上路時,看到旅館櫃台牆上的時鐘,才知道因為夏令時間,以色列與約旦時差又慢一個小時。
騎進耶利哥城區,在種類有限的食物中,買了兩個包著炸薯泥丸、洋蔥、紫青菜、蕃茄的當地捲餅,帶上路當早餐,也預備挑戰直上耶路撒冷的上坡路。清晨一早,陽光的威力還未發揮,死海盆地中的乾燥空氣還有些微涼意,路上的汽車也不多。但接上往耶路撒冷的一號公路後,來往車潮逐漸的增多,陽光的光與熱也慢慢普照降臨在這片谷地中。
一號公路是來往耶路撒冷與死海盆地間的主要公路,下降到海平面以下兩、三百公尺的死海盆地,往東經艾倫橋口岸進入約旦,往南則可到死海邊的旅遊觀光區。
公路離開死海谷地,彎曲穿梭在荒涼的黃土山區,節節爬昇而上﹔理論上低於海平面,空氣含氧量可能多一些,但遇爬昇路段,還是依舊氣喘如牛。行經公路旁不甚明顯的海平面界碑,但吸引我注意力的是旁邊空地上,為提供給遊客騎乘與拍照留念,而披著艷麗花布的駱駝﹔但因時候還早,主人與駱駝還懶洋洋的趴坐在地上,等著觀光客的到來﹔觀光資源如能好好開發推展與管理,也能製造許多當地的就業機會。
回到海平面以上,公路的車潮也慢慢增多,並有一些大貨車的來往﹔但路面只有兩線道,也沒有路肩,所以只能沿著路面外側邊緣的黃線上騎乘,除了上坡吃力緩慢外,還得注意後方來車。
停在公路旁的巴士候車亭,喘口氣並解決早餐,來自盧森堡的單車旅行者傑安正輕鬆的從對面車道乘風而下,心裡有些羨慕。
「我在塞普路斯旅行了十天後,再進入以色列,預計旅行三個星期。塞浦路斯的公路大部份沒有路肩,來往車輛的車速快,又按喇叭,騎車要小心。」知道我預計到塞浦路斯,傑安也熱心的傳授經驗。
「你到耶路撒冷可以投宿在瑞格哈丹旅館,位於舊城外大馬士革門附近,床位價格便宜才18雪克﹔老闆娘和善親切,單車也可牽進去,雖然是四人房,但因住客少,我還是一人住一間房,也順便幫我問候老闆娘。你騎到歐洲如有到盧森堡歡迎到我家。」一番經驗交流後,從傑安那裡又獲知了一些資訊,尤其耶路撒冷的住宿更是重要。
傑安繼續輕鬆下坡預計到耶利哥,我則吃力的踩著踏板上聖城耶路撒冷。
● 找路大考驗
耶路撒冷,位於以色列狹長國土的中部地帶山區,海拔七百多公尺的山頂台地上,高度雖不高,但與死海盆地間一千多公尺落差的荒涼、炎熱、陡坡山路,對單車騎士而言真是一段艱苦路程。
沿著一號公路爬昇,行經一些叉路口,注意看著一些路口的指標柱,覺得指示的方向倒有些奇怪。經過437公路之後的路口指標柱,往耶路撒冷的牌子,卻指向左轉方向的公路,心裡覺得有些懷疑,所以再對照地圖,找出了所在的位置,耶路撒冷還是沿著主要的公路直行﹔但為何耶路撒冷的指示牌卻往左指,心裡也納悶著,決定先左轉觀察後,再決定去向。
左轉進入叉路,恰巧入口旁有人,一問結果,耶路撒冷還是繼續直行,但指標為何會指錯方向,詳細研究了指標柱後,得到的結論是:「因為指標牌是套在指標柱上,可能因強風將牌子吹偏方向,所以才會覺得沿路上,有些指標的方向怪怪的。」沒想到,遇上了不能相信公路指標方向的情況。
四十度的高溫籠罩著山丘台地間,緩慢的在陡坡上掙扎,翻越過一座山嶺後,美麗的耶路撒冷舊城出現在眼前,但還要一小段下坡後,再上坡爬昇到舊城旁,只能再提起精神,拼最後一段上坡路。沿著城牆邊擠滿汽車的道路上行,騎上偶有的人行道,可暫時脫離汽車壓力。由於手上有著耶路撒冷的地圖,且標明著旅館的位置,心裡就非常篤定的依照著地圖,左轉沿著舊城北側的suleiman路騎乘。
車輛人潮熙來攘往的擁滿街道,兩旁喇叭聲、人聲沸騰,沿路除了要閃躲汽車,也要尋找位於舊城北側的大馬士革門,從城門的對面街道進入,就可以到達傑安介紹的旅館。
爬坡的街道上,又塞滿車潮,只好騎上人行道,但一路行進,只見到城牆,卻一直不見大馬士革門的蹤影﹔直到看著城牆轉往南行,才確定騎過了頭,只能懊惱的在高溫、塞滿車潮、人群的紛亂世界中,回頭找尋今晚安全的窩﹔進入大城市,都是一次找路的大考驗。
在車潮擁擠的耶路撒冷舊城外,大馬士革門與對面的街道,依然百尋不見蹤影,詢問路人與在路旁警衛的以色列女兵,也無人知道街道與旅館,心情更是疲累、煩雜與混亂。在炎熱高溫中的情緒,得先冷靜下來,才能找到目的地﹔於是找個遮蔭的清涼處,暫避陽光與高溫的荼毒,重新仔細研判地圖上街道的地理位置,再騎進車潮與人群中,不一會兒功夫,就看到了大馬士革門﹔再對照地圖後,確定出了旅館的街道,也才明瞭為何會在此迷路的原因。
之前看著耶路撒冷的地圖與資料,心裡一直以為大馬士革門是一座可通過車輛的城門,但實際上,耶路撒冷舊城內的大部份地區都是徒步道,汽車不能進入﹔大馬士革門則位於馬路下方,需拾階而下進入城門,所以騎在對面的馬路上,一不注意就沒看到了。而進入旅館的街道也是阿拉伯巴士站的入口,旁邊的停車場內,停滿了大、中型巴士與汽車,讓我錯認為這裡是巴士站,才會白找了好一陣子。
行程中,有時會在錯誤裡摸索,但在發生錯誤與迷惘時,就得保持冷靜的心情解決問題,才不會讓自己一直在深陷錯誤的險境中。
● 隱藏矛盾衝突的耶路撒冷
鬆了口氣,騎進旅館街道的入口,在人潮紛亂的阿拉伯巴士站旁,一位阿拉伯胖子突然擋住去路,我一停車就一手拉著雪豹的把手。
「你要到那裡去?」阿拉伯胖子不懷好意的說著。
「旅館。」遇此無理的當地人,我不甚愉悅的冷冷回答。
「好!你下車換我騎,我載你去。」胖子惡劣粗魯的推著我下車,它想跨上雪豹。
「喂!你要幹什麼!我要走了。請放手!」我瞪著眼睛提高聲調的說著,但胖子依舊不願鬆手,還拉著雪豹的把手,場面就僵持著﹔環顧四周,剛才路上處處可見持槍的以色列軍警,需要時卻不見蹤跡。
心裡盤算著該如何面對這個突發狀況,他再不放手,要不要翻臉先發制人,但也注意著他的接續動向,僵持幾分鐘的場面隨著他的鬆手而解除,我趕緊騎上雪豹,頭也不回的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輕易順利的看到了旅館招牌,將單車先牽入樓梯間,以防胖子尾隨,再上到二樓的櫃檯﹔如傑夫所說,和善親切的老闆娘,讓人忘記剛才的不悅,也可安心的休息。
城牆包圍的耶路撒冷舊城,仍保存著中古世紀城廓都市的風貌,面積不大的範圍內,卻因宗教與歷史的因素,區分為基督教區、阿拉伯區、猶太區與亞美尼亞區等四個宗教區,也因此埋下不斷衝突的因子。
建於十六世紀鄂圖曼土耳其傅雷曼大帝之手的城牆,周圍約四公里長,共有八座城門,東面有獅子門、金門,南面有杜門、錫安門,西面有雅法門,北面有大馬士革門、希律門、新門,這些城門串起了舊城的歷史軌跡。
從大馬士革門穿越城牆,走進耶路撒冷的舊城中,沿著石階而下,來往的人潮與街道旁賣著食物或水果的小攤,塞滿原本就不寬的街道,氣氛是熙來攘往、擁擠熱鬧。再往南直走,街巷兩旁是賣著食品、雜貨、日用品、藝品與紀念品的各式商店﹔穿梭著複雜的巷道中,陽光有時從覆蓋的街頂空隙間,投射一條光影進來,再搭配兩旁老舊的建築物與披著頭巾的當地來往人群,宛如走進時光隧道,時間就突然的回溯,重返史書中記載的某一頁,讓人在亙古不變的擁擠空間中,追尋歷史的腳步,感受時間的凍結。
正陶醉在舊城的時間與空間之中,走過的一間商店門口,一位阿拉伯青年突然莫名其妙的推了我一下,嘴裡更唸唸有詞,一下子將我再推回現實環境中,為避免進一步的突發狀況發生,趕緊走為上策。有時離開商店街道,走進冷清的巷道中,雖可暫離人群與吵雜的環境,但空寂安靜間,又會感覺到一絲隱藏在背後的不安與危險。
在荷槍的以色列軍人兩、三人成隊,不時巡邏在小街小巷之間的耶路撒冷舊城中,強烈的感覺到隱藏的矛盾與衝突。
耶路撒冷舊城內的街道,縱、橫、斜、繞交織曲折複雜,漫步城中,沒掌握方位,極易迷失﹔行走在有如迷宮般的舊城區,最好隨身能攜帶指北針,能夠抓準方向,就能盡情遊蕩街巷中,享受古城隨處帶來的意外驚奇。
苦路是舊城內最知名的漫步旅遊路線,這段路就是耶穌基督,背著十字架,從東側城外走到城內西邊的聖墓教堂後,被釘上十字架所走的路線﹔沿著苦路漫步,從東到西穿梭在舊城街道內,再細細體會與了解,苦路上十四個站的故事,溯古尋源,不管你是不是基督教徒,都會有深刻的感受。耶路撒冷感動與迷人的地方,就是在感受歷史的腳步。
耶路撒冷除了是基督教的聖城外,也是伊斯蘭教的聖城,因此在歷史中,是紛爭不斷、糾結不清,更是衝突的因子。沿著街道往南行,抵達聖殿西南城牆邊的廣場,城牆下,站立著許多以色列人,並穿插著一些穿著全身黑色衣服戴黑圓帽的猶太教徒,在牆縫塞滿小紙張的牆邊,低頭、叩頭默念祈禱或哭泣著,這就是知名的哭牆。
● 險遇猶太人與阿拉伯人衝突
1967年的以阿戰爭期間,以色列在5月13日,從約旦手中奪回聖城耶路撒冷,因此以色列也將5月13日定為耶路撒冷光復節,慶祝收回聖城﹔但另一方面,卻是阿拉伯人永遠的痛。
5月13日傍晚,許多以色列學生就遊行到哭牆廣場,群聚慶祝耶路撒冷光復節。
「你今晚可以到哭牆去參觀,而且穿過舊城到哭牆的街道,今晚也會安全些,因為沿途會有許多軍警站崗與巡邏。」旅館老闆娘表示。
很少在夜晚獨自出外活動,但聽到老闆娘一說,機會難得,就走到哭牆去參與盛會。
夜色中,穿過大馬士革門進入舊城,不同於白日的熙來攘往,只見街道上的軍警崗哨增多,行經的阿拉伯人區,更是門窗緊閉,異常平靜﹔但走入哭牆廣場,只見人潮群聚,熱鬧擁擠,不同於往常嚴肅的悲傷氣氛,但廣場角落還是佈滿著巡邏軍警。
在台上的演講結束後,音響喇叭隨之撥放出輕快的以色列歌曲民謠,只見青年學生們,手牽著手湧入廣場﹔剎那間,廣場上萬頭跳動,大伙圍圈自由起舞,氣氛歡樂與熱鬧。此時身在苦牆廣場,可以感受到以色列年輕的一代,已走出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迫害的悲情,迎向新的未來。但在熱鬧的慶祝中,耶路撒冷城內的阿拉伯人,該是另一種心情吧!
在夜寒露凍中,循著來時之路,走回大馬士革門,寂靜的街道上,突然在軍人緊張的跑步聲與無線電通訊,而出現了異常的狀況﹔前方路口,已經被人牆阻檔住,而無法通過,人聲鼎沸吵雜迴蕩在舊城的街弄之間,伴隨著黑夜透露著些許的不安。
擠往前方一看,只見另一頭的街道上,擠滿著阿拉伯人,群聚在狹窄的街道遊行,並朝著哭牆逼近,示威抗議的口號,更劃破寂靜的黑夜,迴響在舊城區的街道﹔不斷增援來的軍警,則攔在街道中間,正試圖著阻擋,而這一方,要回家而被阻擋的以色列人,也慢慢聚集人潮,雙方隔著軍警,開始呼喊口號、唱歌、甚至對罵,場面慢慢呈現出緊張混亂與失控的情況﹔而我則被困在以色列這方也無法前進,由於不熟悉城內街弄,夜深天暗,為避免危險,還是不要繞路而行﹔但場面僵持緊張,氣氛一直昇高,眼看失控的局面就要發生。
「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的國仇家恨而導致的雙方衝突,干我這個外國人甚麼事?如被颱風尾掃到,可真是倒了八輩子楣!還是退到安全距離外,伺機而動,萬一發生衝突,離哭牆還近,跑回哭牆那裡,以色列人多,至少安全些。」心裡盤算著。
透過對講機增援的軍警陸續趕來,在優勢的軍警力下,才將阿拉伯人壓制並隔離到另一條街道裡,主要通道才又清通﹔趁著可以通行的空檔,趕緊離開緊張地帶,隨著人群走回大馬士革門,回到溫暖安全的旅館後,想想也該給阿拉伯人發洩一下心裡的苦痛吧!
投宿耶路撒冷的幾個深夜,不時從大街上傳來呼嘯而過的警車聲,偶而也夾雜著槍聲,耶路撒冷真像是一座恐怖平衡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