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Published on 2014-04-25 17:20:01
絲路傳奇
西元前2世紀,張騫在漢武帝的派遣下,離開長安城,往西進入滿佈戈壁沙漠的荒涼西域,展開了當時的西域破冰之旅,並開闢了貫通西域的道路。東晉法顯大師和唐朝玄奘法師,之後就經由這條路線與中巴公路,先後前往天竺取經,留下燦爛輝煌的探險紀錄。在 海洋交通時代還未來臨時,陸上交通是連繫各地的主要交通方式;當時橫跨亞歐大陸連繫東西方的通道,從河西走廊經新疆、中亞、西亞到達歐洲東部,在商賈、旅 客、探險家的來往之間,串連起東西文化與商業的交流。產於東方中國讓西方人愛不釋手的絲綢,就透由商隊,被帶至西方世界,形成西方貴族與上流社會的最愛, 這些橫跨亞歐大陸的商路,因此被後人稱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大戈壁灘,一路往西至絲路重鎮敦煌,千古來往的無數過客,在此留下讓後人為之驚歎的洞窟壁畫文明。從敦煌之後,商路區分為北、中、南道,駱駝商隊再進入戈壁沙漠,各自分道揚鑣往目的地前進。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絲路的荒漠大地上,再掀起一陣探險熱潮,湧進了一批批來自西方國家的近代探險家,如斯文赫定、斯坦因等,向西方人揭開了絲路西域神秘的面紗,並將部分的文化藝術遺產如壁畫、經典等帶至西方,留下後人不同的褒貶。
由 於絲綢之路的輝煌名氣,在近代旅遊風潮興起後,自然吸引了許多喜歡歷史文化的旅行者拜訪,嘗試著從遺留的歷史遺跡中,尋找古往今來的軌跡與故事。但古絲路 早已淹沒在黃沙大漠之中,隨之替代的是橫貫中國大陸東西,東起上海,西至新疆伊寧,全長近5000公里的312國道;這條國道就宛如現代絲路般,重新肩負 起連通東西交通的重責。
甘肅河西走廊鐵馬行
隨著現代化交通工具的輕鬆、迅速及便利,旅人已經很難再體會與重溯,古人行走絲路時的艱辛 和困難;對於還想體驗及深入感受古人絲路心情故事的優質旅者,單車行也就成為一項還可以溯古串今的旅行方式。且近年來,中亞國家的逐漸開放,絲路也就成為 了中外單車長途旅行者,橫越歐亞大陸的熱門路線。
但由於絲路大部分需行經在綠洲間的荒涼戈壁灘之中,沿途補給不易、氣候炎熱乾燥、有時風沙漫天, 所以在此騎單車旅行,還是會有一些難度。且部分中亞國家的簽證不易取得及旅遊設施不盡完善,所以目前絲路的單車騎乘路線,還是集中在中國大陸部分,其中以 甘肅的河西走廊路段,是大部分絲路單車旅行者的必經之路。
甘肅省的形狀,就宛如一支狗骨頭,兩頭大而中間狹長;這段中間的狹長區域,就位於青藏高 原與蒙古高原之間,東起烏鞘嶺,西至甘肅、新疆交界處;地勢從東到西、南向北傾斜,全區海拔高度在1000~1500公尺之間。因位於黃河以西,自古就稱 為「河西」,它就像一條天然走廊,直通西域新疆,故名為「河西走廊」或「甘肅走廊」。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來往東西的交通要道,在漢武帝擊敗匈奴後,先後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四郡,合稱為「河西四郡」;之後也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除了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也揭開了絲路在東西文化、商貿、民族交流的重要地位。
甘 肅絲路的單車行程,可從蘭州開始,沿著國道312往西前進,跨過黃河後,經永登、天祝,翻越烏鞘嶺,就騎進了河西走廊;再經古浪、武威、永昌、山丹、張 掖、酒泉、嘉峪關、安西抵達敦煌,全長約1200公里,需10-12天時間。從蘭州到嘉峪關的312國道,現在大部份的路段,已興建成快速道路,但部份地 區還有舊道可以騎乘;沒有舊道的地區,就只能騎上快速公路了。
這段路程的自然景觀,也會隨著地區有所變化,一路就在遼闊的自然天地中馳騁,行經過山嶺、草原、荒原、戈壁石灘、綠洲等;如此盡情肆意的踩著鐵馬,追尋著古絲路上的駝隊鈴聲,感受千年大漠的歷史軌跡,這將會是一趟深刻的文化體驗行。
絲路單車行準備事項
預計到絲路單車旅行,除了體力、適應力與單車旅行經驗外,更需要攜帶適合的裝備。裝備主要需考量實用、精簡及重量,可區分為食、衣、住、行、攝影器材、日常用品等。
在食方面,城鎮及部分聚落中,會有餐館,可提供飲食;但因沿途的城鎮稀少,有時距離遙遠,所以騎上路前,可先打聽當天沿路的食宿條件,以備齊充足的飲水及乾糧。
住宿方面,沿途的綠洲大城鎮,大部分會有旅館;但有些大城鎮之間的距離會超過100公里以上;所以安排好每天的路程,如能趕到城鎮內,就可以不用攜帶帳篷,但可預備睡袋,以應不時之需。
由於當地屬於大陸型荒漠氣候,日夜溫差很大,白天太陽肆虐,氣溫乾燥炎熱,晚上氣溫又轉為陰涼,因此就會產生「朝穿皮襖,午穿紗」的情況;所以衣的裝備,最好穿著易乾的排汗衣褲,並攜帶透氣防風雨夾克,隨時可增減衣物,以避免感冒。
在行的裝備方面,為因應起伏的山路,最好準備24段以上的變速單車,並需裝設前後置物架,以便攜掛前後車袋;另外內外胎、打氣筒、修理工具組及煞車線等備份零件也不可缺少,才能排除沿途故障。
甘肅絲路-河西走廊單車路線
蘭州-115K-永登-33K天祝-43K-烏鞘山口-36K-古浪-65K-武威
離 開位於黃河岸的甘肅省會-蘭州,沿著黃河往西行,在新城縣渡過黃河,312國道轉往西北,經永登(2313K)、天祝(2346K)後,就需翻越河西走廊 的第一道天險,海拔3035公尺的烏鞘嶺山口(2389K)。從蘭州(1500公尺)開始的這段160公里緩坡路程,坡度雖不陡,但長距離的緩上坡,騎乘 起來一點都不輕鬆。
翻越烏鞘嶺後,一路下坡馳騁,滑抵海拔2000公尺的古浪(2425K)後,就騎進了長約1000公里,平均海拔1500公尺 的河西走廊;沿路也開始呈現出荒漠曠野、黃色大地、人煙稀少的景觀,且食宿補給點的距離更遠。從古浪再往西騎,就抵達河西走廊東端大城-武威 (2490K),這段路程約3天。
古稱涼州的武威,因漢武帝大將霍去病出征河西,打敗匈奴,為表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也因土質優良,水源豐富,物產豐饒,古稱「銀武威」。區內的主要景點有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的出土地-雷台漢墓、號稱「隴右學宮之冠」的武威文廟及河西走廊的名剎海藏寺。
武威-65K-永昌-69K-老軍-38K-山丹-68K-張掖
告 別武威後,公路開始穿越過一望無際的戈壁石灘,抵達永昌(2555K)縣城,可在此落腳休息。離開永昌,就需沿著國道312快速公路旁的外側慢車道騎乘, 經位於永昌與山丹之間的老軍(2624K)時,公路北側的荒野上,矗立著一長排土牆,這就是明長城遺蹟;這段長城大部份為明代建築的黃土長城,目前以山丹 縣內的長城遺址保存較為完好,但有部份也已傾圮毀壞,掩沒在曠野之中。在2641K附近,公路穿越過古城牆豁口轉往長城北側而行,經山丹(2662K)縣 城,就可抵達張掖(2730K);這段騎程約2-3天。
古稱甘州的張掖位於河西走廊中部地區,東接武威,西鄰酒泉,海拔高度1400多公尺,因漢 朝大將霍去病戰敗匈奴後,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設郡而得名。張騫、班超、法顯、玄奘等知名的古代自助旅行鼻祖,都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馬 可波羅更駐足此城一年之久。市內主要的景點有供奉著亞洲最大室內泥塑臥佛像的大佛寺、木塔寺、鎮遠樓,與鄰縣的馬蹄寺、新河驛等。
張掖-148K-清水鎮-69K-酒泉-21K-嘉峪關
離開張掖,祁連山連綿的雪峰聳立在南方,而一望無際的 空曠荒野,則往北延伸,直到地平線;一路就穿越過草原、荒原及戈壁石灘。此段路程上的綠洲村落及城鎮變得稀少且遙遠,要到清水鎮(2878K),才有住宿 點;經清水鎮後就可抵達酒泉(2947K)。酒泉市區內的生活機能方便,可在此落腳,或再往前推進到萬里長城西段現存的最大關城-嘉峪關(2969K)。 這段路程約2天。
酒泉因霍去病將御賜之酒倒入金泉,並與將士共飲而得名。城內的主要景點為酒泉公園與鼓樓;而最著名的工藝品-夜光杯,則是許多旅者必購的旅遊紀念品。
海 拔1700公尺的嘉峪關市,因位於西郊戈壁灘上的明萬里長城西起點-嘉峪關而得名;關城地處於河西走廊西段最窄處,南為祁連山脈,北有馬鬃山,而東連酒泉 盆地,往西則是荒涼平坦的戈壁灘;長城連接兩山,使嘉峪關雄居東西咽喉要道,成為天下雄關。區內景點以嘉峪關關城、長城博物館、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 城、魏晉壁畫墓、黑山岩畫等最為著名。
嘉峪關-126K-玉門鎮-135K-安西-120K-敦煌
騎離嘉峪關,就進入更荒涼的戈壁灘地區,古稱「八百里長灘瀚海」。一路往西,除了玉門鎮(3095K)是較大的綠洲城市外,沿路幾乎是人煙稀少的小村落,飲水食物補給不便,有住宿點的綠洲城市之間距離也都超過100公里以上。
騎抵海拔1200公尺的安西(3230K),可離開312國道,轉騎313國道往西南行,前往敦煌;但這段313國道更是一段嚴苛的考驗,從安西到敦煌這兩個綠洲之間的100公里路程,沿路都是浩瀚的戈壁灘,連遮蔭的地方都沒有,需要帶足飲水糧食。這段騎程約3天。
海 拔1100多公尺的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交匯之處,南有祁連山,北有馬鬃山,東、西兩面為戈壁沙漠;因四周被戈壁沙漠所 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區內主要的景點有舉世聞名的佛教遺址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陽關、玉門關、敦煌雅丹地質公園、敦煌博物館、西千佛洞等。適 合騎單車造訪的景點有位於南郊5公里的鳴沙山月牙泉;位於西郊2公里黨河邊的白馬塔、沙洲古城;位於敦煌市區東南方25公里的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