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Published on 2014-04-28 10:42:24
1990年,初次探訪帕米爾高原,在深入中巴公路,抵達冰天雪地,海拔4900公尺的紅其拉甫山口;站在中國與巴基斯坦國界碑旁,橫阻在眼前的重山峻嶺, 氣勢雄偉磅礡,但礙於簽證問題,只能到國界碑為止;由於不能再越雷池一步,對於山後的那一片世界,更是充滿好奇,”想看看前面是什麼?”的探險之心由然而 生。這好奇之心,爾後也驅動著我將夢想轉化成實際,就在探聽到如何申請巴基斯坦簽證的手續後,中巴公路之行,就這樣規劃進入我的自行車環球行程內。
1998 年七月出發展開自行車環球行程,在香港申請獲得巴基斯坦簽証,但簽証效期在請求下只通融發給四個月的效期。於是從香港到新疆這段橫越中國大陸的騎程,就在 與時間賽跑的壓力下,一路上拼命趕路,終於比預計時間提早騎抵南疆喀什,爭取到了一些多餘的時間;在此有利的因素下,除了我的巴基斯坦簽證效期還來得及用 上外,也可在11月大雪封山、口岸關閉之前,越過紅其拉甫山口,進入巴基斯坦。
從香港騎抵中國最西邊的城市喀什,七千多公里的路,一點都不輕鬆;但最後一段離開中國大陸的四百多公里路程,卻是最艱難危險與刺激精彩的一段路。從海拔一 千多公尺的喀什,爬升至四千九百公尺的紅其拉甫山口,在天候、高度、食宿、體力與高山反應,都是沿途所必須面臨的難關,如能順利平安的通過,整個中國大陸 行程將劃上完美的句點。
十月二十四日從喀什出發,沿著綠洲內兩旁高聳筆直的白楊樹車道前進。經16公里外的疏附縣城後,公路上的車流量開始變得少 些,主因是中巴公路沿線人煙稀少、物產資源有限、外人進入還要申請邊防通行証,因此路上行駛的只有一些搭載遊客的旅遊車輛,當地中小型客運巴士貨車,及每 天幾輛出境至巴基斯坦的大貨櫃車。
進入山區後,公路沿著蓋孜河谷緩慢爬升,來自帕米爾高原的雪山融水,沿著蓋孜河流向塔里木盆地,河水最後將蒸發與消逝在沙漠綠洲中,永遠見不到浩瀚的大海;在南疆的河流幾乎都像蓋孜河一樣,屬於內陸河,水資源更是珍貴,也將發揮它最大的功能。
蓋孜海拔2300多公尺,距離喀什130公里,在此設有公安檢查站,旅客必須要有護照或是邊防通行証才可繼續前進;離開蓋孜後,中巴公路依舊沿著蓋孜河谷 穿越崑崙山脈爬升到帕米爾高原上。騎過30公里的路程,爬昇翻越3300公尺的塔克登巴什後,公路一段短下坡沿著瓊塊勒巴什湖邊前進;”巴什”在當地話 是”水的源頭”意思。此時的天氣轉變得很糟,風勢轉強且又寒又凍,而公路旁的湖面早已結冰,天地間是一片寂寥寒凍的北國景致,只有將所有的禦寒衣物穿上, 才能迎面抵禦寒風。看到偶爾行經的汽車,讓人更羨慕起車內的乘客,能在密閉的空間中,不用與寒風搏鬥;此時車上馬錶也早已凍得失靈了,缺少里程的資訊,行 程與心理狀態又將變得無法掌握了!
中巴公路翻越了布倫山口後,就已進入帕米爾高原的區域,布倫山口海拔3350公尺,距離蓋孜40公里,這裡的高原河谷水草豐富,草原上牛羊成群,也散居著一些柯爾克孜村落,居民主要以放牧為生。
進入高原後的中巴公路,東方聳立的是公格爾山脈,包括海拔7719公尺公格爾主峰與公格爾九個別峰,而有著“冰山之父”之稱海拔7546公尺的慕斯塔格峰,也靜臥在公路前方的遠處。
卡拉庫力湖海拔3650公尺,是帕米爾高原上一顆漂亮的明珠,由於其湖水來自四周的雪峰融雪,乾淨無汙染,在陽光照耀下呈現出深藍色,所以卡拉庫力湖在當地柯族話的意思是”黑色的湖”。
靜坐湖畔,乾淨的湖水,搭配晴朗的天空,倒映出慕斯塔格峰四周壯麗的雪山景致,再遠望公格爾山脈,雄壯的冰河景觀則在眼前排開,在天地之間,構成一幅令人驚嘆的自然美景;自然山景雖看似寧靜,但多變的大自然,就時時展現著多采多變的面貌,令人終日靜坐其中留連忘返。
卡 拉庫力湖邊在夏季旅遊旺季時,阿克陶縣登山協會有設置一個接待站,當地柯族人也有搭建氈房,提供給旅客、登山健行者住宿。當我們騎自行車下滑至湖邊,原以 為今日就此歇腳,但此時湖邊的景象卻是人去樓空,荒蕪無人,不見一頂氈房,只剩下大門上鎖,無人管理的接待站。只有繼續往前騎,看看前面有沒有村落或是道 班可借宿。
頂著寒風,騎乘到二公里後的小村落,比手劃腳的詢問當地是否有住宿的地方;柯族人沙提克兄弟跑出來表示,湖邊接待站是他們管理的。
“住宿一個人要40元",沙提克開出了一個我們非常訝異的天價,比大城市的旅館標準房還貴。
“這裡不是大城市,所以價格不一樣",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我們甚至表示因太貴,要去借宿已無人管理的道班大廳後,沙提克兄弟才同意降至20元成交,但我們還是要頂著冷風騎回卡拉庫力湖畔才可休息。
“一盤青菜15元,有肉類的25元,白飯與囊各5元。"雖然住宿費殺價成功,但在接待站中沙提克自己煮的食物卻也是天價,在此物資缺乏的環境中,不得不被敲。
卡 拉庫力湖距離塔什庫爾干約98公里,途中需翻越海拔4100公尺的蘇巴什達阪,再降回三千多公尺的高原。公路離開卡拉庫力湖後,沿著慕斯塔格峰山下的河谷 高原緩慢爬昇,高原上是水草豐富的大草原,放牧著許多柯族人賴以為生的財產包括羊群、犛牛、驢子、駱駝與馬;在這裡的牲畜行情,以馬最貴約人民幣 8000-10000元(NT$36000-45000);駱駝3000-4000元;犛牛1500-2000元;驢子1100-1500元;羊 300-350元,聽到這個行情,都想買一隻駱駝來幫我們駝載沉重的行李。
蘇巴什達阪的山腳,海拔3800公尺,離卡拉庫力湖約21公里,公路從 這裡開始之字形連續上坡6公里,爬升到4100公尺的蘇巴什達阪山口,而有”冰山之父”之稱的慕斯塔格峰,隨著公路盤旋而展現出不同的山景氣勢,可近距離 的觀看到雄壯的雪山冰河,體會”冰山之父”的名不虛傳。
翻越過蘇巴什達阪後的高原河谷地,屬於葉爾羌河流域,這裡居住的是塔吉克族,從山口到塔合 曼村落路口距離40公里,海拔也降至3200公尺,時間是下午六點,由於一路上沒有避風休息的地方,我們還沒有用午餐。塔合曼距離塔什庫爾干30公里,手 上香港出版的中文旅遊書中,介紹塔什庫爾干海拔3600公尺,騎到這個關頭,心理又有了爬坡與夜騎的心理準備。
公路轉了個大彎後,沿著山邊繞行一圈後,進入了葉爾羌河峽谷,公路沿著峽谷穿越山脈,路況還算平坦,經葉爾羌河與塔什庫爾干河的匯流處,距離塔什庫爾干只剩不到13公里的路程,但高度不但沒升反而降了100公尺,這段路況早已經把我搞得迷糊,一切都不在掌握中。
公 路離開河流峽谷,進入了塔什庫爾干河谷高原谷地,眼前突然浮現的是一幅美麗的自然美景,塔什庫爾干河對映著夕陽餘暉,河水緩慢的流經如綠色地毯般的河谷草 原,羊、牛群趁著黃昏回家前,低頭努力的多吃點青草,這片天地如世外桃源般的與世無爭。隨著一公里一公里的里程碑接近塔縣,在前方沒有明顯的上坡路,讓我 們緊繃的心情著實輕鬆不少,就忙著與迎面騎自行車放學回家的塔吉克小朋友打招呼,更順利的在下午八點半天黑前,騎抵塔什庫爾干。
經過查證後塔縣的高度是3200公尺,所以不是我的高度表有問題,而是旅遊書的資訊錯誤,可知旅遊資料的正確性有多重要,作者的責任重大,不能草率成書,造成讀者的誤導。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城,自古就是絲路穿越帕米爾高原的交通重鎮,有高原要塞之稱,其地名來源自縣城東北山丘上,在玄奘法師所著的”大唐西域記”裡提到的古城堡─石頭城,因塔什庫爾干當地話的意思就是”石頭城”。
從中巴公路往東轉入縣城內最主要的一條筆直大道,分佈著汽車站、商店、漢菜與清真餐廳、賓館、機關學校,這裡是進入中巴公路後,食宿條件最好、最方便補給食物的地方。
在90年的第一次造訪塔縣時,縣城內只有兩三家簡單的漢族餐館與商店,街上看到的大部份是塔吉克族人,可見不到幾個漢人;但現在漢餐館、商店與漢族人,數量激增,街容變化進步不少,由此可看出中共統治邊疆的用心,連在這種荒涼偏僻的邊界高原小鎮,都已經看出漢化的結果。
10 月28日,離開塔什庫爾干,騎回中巴公路往南一公里後,就是紅其拉甫新口岸,在此需要辦理中國大陸的出境手續,所以一般旅客都會趕到塔什庫爾干過夜,隔天 上午在從新口岸辦理出境手續到巴基斯坦,或到紅其拉甫山口旅遊,再返回喀什。紅其拉甫老口岸原本在距離塔什庫爾干92公里海拔約4100公尺的地方,由於 海拔高、氣候嚴寒、生活不便利,所以搬到塔縣的新口岸,設施與條件就較為完善便利了。
新口岸上午九點才開始辦理出境手續,今日的行程,希望能夠從 紅其拉甫山新口岸騎到舊口岸,里程約90公里,但需從海拔3200公尺爬升到4200多公尺,又要爬升約一千公尺;如果無法騎到老口岸,隔天騎上山口之路 就會更艱苦,且一天爬升速度如太快太高,難保不會產生高山反應…那就慘了!
上午氣候穩定晴朗,前進了33公里爬升到海拔3450公尺,公路右側有一圓錐尖頂的黃土屋建築,據說是古繹站遺蹟,但由於屋內牆壁上發現了古代佛教 壁畫,於是經考古家再次考証後,覺得有可能是玄奘法師曾居住避冬的屋子。因玄奘法師自印度返程中,曾在古稱蔥嶺的帕米爾高原上避冬而居住了一段時間,而此 地的地理位置在河谷轉彎處,可避風且取水方便,並且其屋頂建築方式與傳統塔吉克人的平頂建築不同,有點類似佛塔建築,因此大膽的做此推論,但歷史流傳至今 有太多的不可查,只能聽之不一定信之。
騎過55公里來到3600公尺達布達爾,這個散居著塔吉克人的村落,再經18公里外往公主堡與明鐵蓋的路口,到達22公里外海拔3900公尺的麻扎種羊場,也已經下午六點半了。
經 過麻扎,在夕陽紅色柔光照耀下,隨著夕陽光線的變化,對映在高原雪峰上的白雪,從橘紅色到如火燄般的紅色,再搭配天空中的晚霞,整個天地間,宛如調色盤 般,顏色多彩多姿變化萬千;高原雪峰的景色,在夕陽與日出的時段,呈現出的是最美最柔和的景致。欣賞到這難得的美景,騎過千辛萬苦的路程也值得了!
頂著寒風繼續往前騎,終於在下午八點二十分天剛黑時,騎抵距麻扎15公里海拔4100公尺的老口岸,只能在廢棄的空建築與破牆瓦礫堆中,清理出一個遮風避雨的場地露營。
10月29日,行程順利的話,將是此次自行車環球在中國大陸路程的最後一天,但也是最艱苦海拔最高的一天。
老口岸之後的公路,離開高原谷地進入喀喇昆崙山脈連綿雪峰的懷抱中,在高原上,喜歡看到上下起伏往前延伸的公路線條,再搭配沿著公路旁邊的通信電線桿,兩條線畫在高原上蜿蜒的向前方盡頭伸展,就這樣帶著我們無限延伸視野。
沿著山谷往前推進了30公里,高度繼續爬升,公路兩旁的山坡早已蓋滿了白雪,部分路面開始出現積雪結冰,騎在雪地上也是滿有趣的經驗;騎抵海拔4500多公尺前哨班,這裡是中巴公路中國段的最後一個檢查站,來往旅客需檢查護照、台胞證與巴基斯坦簽証並登記後才准過關。
離 開前哨班,公路還是陡坡爬升,路面上更是鋪滿白雪與結冰,自行車輪胎輾過雪地把冰雪壓的喳喳作響,阻力增大、車輪打滑;冷風依舊肆虐,呼嘯的風聲與喘息 聲,加上輪胎壓在雪地上的冰裂聲,此時腦中只有一個信念-騎上山口,好像所有的希望與等待都在山口上,只能驅動著疲累的雙腳往前踩。
在下午三點三十分,終於騎上紅其拉甫山口,公路兩旁各有豎立一塊國界碑,國界碑兩面各標示著中國與巴基斯坦,這也是旅客拍照的重點。
紅 其拉甫在當地話的意思是”血谷”,其得名已無從考查,可能是因自古這裡就是絲路上的主要通道,除了海拔高度,氣候嚴寒,極易奪命外,山賊強盜在此出入強奪 財商客的財物與生命,造成太多的流血事件也讓人視為畏途;而唐朝的玄奘法師,東晉的法顯法師與馬可波羅都是通過這裡來往東西方。
過了國界碑不遠就 是巴基斯坦邊防哨,在這裡檢查護照簽証後,通過公路柵欄就一路下坡,公路路況是急轉直下、之字急彎、積雪處處,連續彎路下到紅其拉甫河谷;回頭一望,高山 聳立,山口、公路都在上方,如從巴基斯坦側,騎上山口可並不輕鬆,難怪比利時Torfs Bart夫婦,表示在這段行程時,一天只騎30公里。比較起來,還是從中國大陸緩慢爬升較為輕鬆。
中巴公路沿著紅其拉甫河谷,似巨龍般穿進喀喇昆崙的重重群山中,從紅其拉甫山口到巴基斯坦口岸蘇士特的86km路程,大部份是下坡路段;我手上的資料與地圖顯示路上並無村落,所以預計趕到蘇士特才能落腳。
在一路下坡中,原以為可加快速度,彌補上坡時耗費的時間,但卻是一路逆風,速度無法增快,且馬錶自高山反應故障後,還未恢復正常,在無法知道公路里程與掌握行程時間中;騎至Dih檢查站時已經下午19:00,蘇士特還有30km路程。
隨著夕陽的下山,馬錶的失靈而無法準確評估里程,看來天黑前是不可能騎抵蘇士特了,進入巴基斯坦的第一天又得趕夜路,讓自己陷入未知的危險環境中!
公路在高山河流峽谷迴旋盤繞,峽谷中的天色也暗得早些,只能依靠頭燈照路,循著公路前進;而路面上的石頭與坑洞,因視線不良造成騎乘顛簸危險、速度緩慢,心情更加惡劣與後悔!
但 大自然美景的變化,卻在悄悄的上演,一輪圓月,慢慢的爬上鋸齒狀的陡峭岩山,柔和的月光,剎那間灑進峽谷中,奇峰峻岩、一輪明月、潺潺溪水,搭配成的自然 美景,令人驚歎陶醉,更暫時平撫惡劣與疲憊的心情,可惜無法用攝影鏡頭記錄下這剎那的感動,只有頻頻搖頭嘆氣後悔;但回到現實面,心裡所祈盼的是蘇士特的 燈火,出現在黑夜峽谷的一端。
蘇士特(Sust)海拔2700m,是巴基斯坦在中巴公路的出入境口岸,距離國境紅其拉甫山口86km;在中巴公路 通車之後,這裡搖身變成邊境商貿重鎮,連帶興起許多商店、旅館、餐廳還有銀行與郵局,來往兩國之間的旅客與商人,在此辦理巴基斯坦的入出境手續後,轉接其 他交通工具繼續旅程;也有許多巴基斯坦內地城市的商人,來此採購來自中國的商品,所以蘇士特在白天商店開門後,是人來人往,人潮絡繹不絕的市景,一到晚 上,市鎮才又歸於寧靜。
蘇士特大街上聚集的人潮,對於騎單車出現的我們相當好奇;而第一天進入巴基斯坦的我們,對於當地的事物也充滿好奇之心,由其是行駛在公路上的巴基斯坦卡車。
每 台車頭在擋風玻璃上貼著亮片紙,裝飾得五花八門,車身上畫的圖案是色彩繽紛豔麗;底盤更垂掛著一條條發亮的銅鍊,行駛中發出叮叮噹噹悅耳的聲響;喇叭聲更 是多富變化,有不同的高低喇叭聲與音樂、音階,隨著司機的心情而傳來不同的喇叭聲。巴基斯坦的卡車可真厲害!也成為我們沿路注目研究的焦點,很難想像這是 載貨的卡車,比台灣的電子花車更花俏。
由於前日的匆忙趕路錯失許多美景,因此決定放慢速度好好的欣賞,體會中巴公路的壯麗美景。1965年,中國 與巴基斯坦同意合作建造,穿越帕米爾高原與喀喇昆崙山脈貫通兩國的公路後,中國方面出錢出力投入這項公路工程;但由於穿越高山險峻的帕米爾高原與喀喇昆崙 山脈,此地區奇岩雪峰、高山峽谷、斷崖處處,施工中造成不少的人命傷亡;至1982年公路正式落成,兩國車輛可以通行,並促進了商貿往來。在1986年5 月,中巴兩國正式開放邊境,給第三國的旅客通行後,這條公路也就成為探訪絲路的主要國境通道。
中國為了紀念兩國的合作關係,將公路命名為"中巴友 誼公路",而巴基斯坦則稱為”喀喇昆崙公路”(Karakoram Highway),簡稱 KKH。巴基斯坦路段從蘇士特至首都-伊斯蘭馬巴德的南方衛星舊城-拉瓦爾品第(Rawal Pindi)為終點,全長約800公里。
公路自蘇士 特之後,沿著罕薩河(Hunza)穿越喀喇昆崙山脈而下,兩旁是6、7千公尺的高山雪峰,山高水長、氣勢磅礡,公路沿著峽谷峰迴路轉,每次轉彎就是不同的 驚奇,讓人震懾在眼前這片山水之間,驚歎大自然的雄偉美景。由於先前收集的中文旅遊資料中,並無描寫此段公路的雄壯美景,但眼前的景緻,卻是處處意外、時 時陶醉,經過深究後,主因是中巴公路山路崎嶇不平,以坐車方式除了車內視野不佳外,路況顛簸、車速太快、彎路暈車,再透過車窗往外看,無法慢慢瀏覽與感受 到整體壯麗的大自然美景。
但騎自行車的寬闊視野,迎面的整體風景,緩慢的速度,無噪音污染,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脈動,所以才能盡情飽覽這片自然美 景;而沿路的山景再搭配河谷裡的變葉樹,隨著秋天的腳步,將整個山中世界點綴成鮮亮的紅、黃、綠色彩,在陽光照耀中更亮麗動人。11月初我們騎進香格里拉 般的罕薩河谷,在展開自行車環球挑戰後,第一次有騎自行車的快樂。
從蘇士特到卡利馬巴95km,途經41km海拔2450m的巴素 (Passu),與57km海拔2400m的古爾密(Gulmit)。巴素與古爾密都是位於罕薩河旁的河谷小村落,環境清靜、風景優美,並可安排到附近的 冰河與高山,從事山區健行活動;村內有旅館提供簡單食宿,與代為安排山區健行嚮導,吸引許多了熱愛大自然的旅行者在此歇腳,享受山中寧靜與探訪冰河與高 山。
10月31日離開古爾密,預計騎到38km外的卡利馬巴;陽光照耀的紅黃亮麗色彩風景,依舊陪伴在旁;而公路沿著罕薩河谷上下盤旋,兩旁矗立 的依舊是喀喇昆崙山脈的綿延高峰。騎至Ganish前跨越罕薩河谷的大橋,氣勢雄偉壯觀,Ganish海拔2100m,位於中巴公路上,公路旁有一紀念為 建設公路而犧牲的工人紀念碑;Ganish距離古爾密35Km,卡利馬巴則位於公路上方2km的山坡上,由於2km的聯外道路,山路上坡狹窄,旅客搭乘長 途巴士到卡利馬巴,需在此下車再換搭吉甫車或小卡車上到卡利馬巴。
卡利馬巴(Karimabad)海拔2400M,位於谷地山腰上,可俯瞰罕薩山 谷,四周被6、7千公尺的雪峰高山包圍,是中巴公路上人文、歷史、風景最秀麗動人的地方。在5-10月期間,氣候宜人舒適,吸引許多旅客來此渡假;罕薩河 谷的居民純樸保守,生活簡單,待人和善,更由於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活優閒、含高礦物的水質、豐富的水果與農作物,所以居民特別健康長壽,博得長壽之村 的美稱。
散步在山谷中的梯田,肥沃的土地,得自四周雪峰流下的融雪水,生長出的馬鈴薯、洋蔥、小麥特別肥大,空氣中並飄來蘋果園、李樹、杏林的清香味道,宛如置身世外桃源;所以罕薩地區,就被許多西方遊客比作是英國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描述的”香格里拉”。
卡 利馬巴是整個罕薩河谷區域中的主要村落,位於村內北方山丘的古堡(Baltit Fort),建於500多年前,古堡建築帶有西藏建築的風格,是昔日蕃王的居所,經修復後已經對外開放遊客參觀。古堡裏面通道狹窄複雜,宛若迷宮,需有嚮 導帶入介紹,站在古堡頂可雄視罕薩河谷四週。位於卡利馬巴附近的Altit村落,也有一座古堡(Altit Fort),歷史比Baltit堡古老100年,但規模較小,矗立在罕薩河谷旁的200M高的峭壁上,地勢險要,登上古堡可俯視萬丈深淵下的罕薩河谷與中 巴公路。
騎抵卡利馬巴村內,此地是旅行者聚集的重鎮,因此商店旅館林立、購物方便,由於之前騎經的中巴公路,沿路物資缺乏,到達此地後也忍不住的大肆補給食物。在卡利馬巴渡過了2天香格里拉的生活,11月2日騎往距離卡利馬巴115KM的吉爾吉特。
公 路盤繞經RAKAPOSHI(7788M)山腳下的村落,此地是觀賞RAKAPOSHI雪峰冰河的眺望點,公路旁有幾家餐廳,決定在此用午餐並觀賞雪峰, 但有營業的餐廳,儘然只提供奶茶與餅乾,沒有其他的食物供應;進入巴基斯坦後,在鄉間路上,要找到供應午餐的餐廳還真困難,只有啃乾糧解決。
吉爾 吉特Gilgit海拔1500M,位於吉爾吉特河谷中,是巴基斯坦北部地區的首府,也是中巴公路沿途最大的市鎮,其市區位於中巴公路西方11Km,來往旅 客大都在這裡停留與轉車,並安排接續的行程。在吉爾吉特除可繼續中巴公路的旅程外,並可搭乘公路交通到東南方210Km外的Skardu,Skardu, 此地區緊鄰中國新疆與印度喀什米爾,區內佈滿高山雪峰與冰川,僅次於聖母峰的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m的喬戈里峰(K2),高聳矗立在中國的邊界上。第 11高峰迦歇布魯第一峰(Gashrbrum 1) 8068m,第13高峰迦歇布魯第二峰(Gashrbrum 2) 8035m,與第12高峰布洛德峰(Broad Peak) 8047m,也分佈在此地區,吸引許多登山健行者探訪,吉爾吉特也因此成為登山健行者轉接與補給的重鎮。
吉爾吉特由於是北方邊境地區最大的城市,許多巴基斯坦與來往新疆的商人,都以吉爾吉特做為商品集散地,市區內的市集商店很多,非常熱鬧;商店內販售許多來自中國與附近地區的商品,白天市街上充斥著來往的商賈過客,繁忙異常。
英 國盛行的馬球比賽源自吉爾吉特。市區內有一個馬球場,一星期中有幾天的下午會排定幾場比賽,若逢賽事,會吸引許多當地人前往馬球場觀賞比賽,因為這是當地 不花錢與少有的體育娛樂。一進入馬球場,環觀全場,當地觀眾青一色是男性,因為伊斯蘭國家,女性不能輕易在公共場所拋頭露面。
到了吉爾吉特為了彌 補手上資料不足,當務之急需找到詳細的公路地圖,不然往後至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的路況資料更少,路上可能要瞎子摸象了!逛了兩天的市鎮好不容易找到的書 店內還是沒有詳細地圖,只有向投宿同一旅館,來自香港的旅行者Kavan借英文旅行書,再將書上的區域地圖分頁描繪,並找出食宿點資料,才能充份掌握接續 行程。所以從事單車旅行,除了要事前做功課並準備詳細的資訊,沿途”路在口中”,在當地也要勤於收集資料。
在收集吉爾吉特至伊斯蘭堡的路上資料 時,發現這段沿著印度河谷的路段,因當地民風強悍的關係,與吉爾吉特之前的地區,安全情況已大不相同了。旅遊手冊特別警告單車騎士,這段路程中曾有偷竊、 搶劫、強盜的事件發生,並有單身女騎士被強暴的傳聞。在旅行者間也流傳著,在一星期前一輛吉爾吉特往伊斯蘭堡的夜班巴士,在路上遇到車匪路霸,車內一位中 國旅客因不給錢而被殺害。聽到這些消息後,對於往後行程,增加了更多安全上的考量與壓力。
此次單車環球挑戰,從香港出發後的行程中,大部份面臨的 難關與危險,是來自大自然的考驗;但接續的路程開始要承受的是更多人為因素,而人的不定因素,是最無法掌握與傷害性最大的。11月5日,帶著警戒小心的心 情,一早離開吉爾吉特騎進印度河谷區域;由於安全考量,今天需騎到130Km外的Chilas才有旅館可落腳。出發前準備了一些現金放在口袋中,以應萬一 時當買路錢,並決定1.不騎夜路2.不露營3.不在村落與人多的地方逗留休息4.不露貴重物品的幾個原則下,騎進印度河谷。
中巴公路沿著吉爾吉特 河谷前進,騎至41Km處,往東越過吉爾吉特河的叉路,是通往170Km外的Skardu,從Skardu可探訪K2等巨峰。在往前騎四公里,路旁有一個 眺望台,清澈的吉爾吉特河與黃濁的印度河在下方河谷交匯。這裏是世界地理上的特殊點,地球地理的三個巨大山脈在河流交匯點分界,登上眺望台望去,三大山脈 分別為東南方從印度阿薩姆綿延2700公里至此的喜馬拉雅山脈,北方的喀喇昆崙山脈,西方的興都庫什山脈。這三大山脈中,因分佈著許多雪峰高山,是世界知 名的高山山脈,登山家則將這三大山脈統稱為”喜馬拉雅山系”。
中巴公路從這裡進入了印度河谷,印度河自西藏岡底斯山西北麓發源後,一路往西經重重高原,流經印度拉達克、喀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後,繞過世界第9高峰的南迦帕巴峰轉往南流,進入巴基斯坦南方平原區,再注入阿拉伯海。
距 離吉爾吉特70Km的Thalichi,這裡是南迦帕巴峰的眺望點,有旅館提供簡單食宿,南迦帕巴峰 (Nanga Parbat) 海拔8125m,電影”火線大逃亡”(西藏七年)的故事主角,奧地利登山家海因利希‧哈勒,就是在隨德國登山隊探勘南迦帕巴峰攀登路線行程時,被英國逮捕 關入集中營,爾後展開其西藏不平凡的旅程。
因龐大的南迦帕巴峰山塊,阻擋了印度河的前進方向,使它蜿蜒改道繞過南迦帕巴峰轉往南流,所以南迦帕巴 峰除了是印度河谷的西端哨兵,也是整個喜馬拉雅山脈的西端哨兵。而中巴公路則隨著印度河盤繞在南迦帕巴峰山腳下,因此成為世界14座八千公尺巨峰中,最接 近公路的一座,但卻因太靠近公路,從Raikot過橋到印度河谷南岸後,就不易看到整座南迦帕巴峰的山景了。
南迦帕巴峰名字梵語的意思是”裸山”,因為它的山體峭壁陡峭不能積雪,但對於前往登山的德國登山探險隊而言,它則被稱為”謀殺山”,因為它以殺人著名;在1953年德國的赫爾曼‧布爾首次登頂之前,總共有31位登山家命喪此峰。
騎進印度河谷的第一天,漫長的山路中,充滿了緊張與疲倦,在抵達距離吉爾吉特130km的chilas結束;一路上,總覺得當地居民看著我們的眼神,銳利又不友善,可能因這裏的民風保守強悍,而我們騎自行車的行頭較特殊,引起他們的好奇與敵視吧。
從chilas到125km外的dasu才有旅館可以投宿,每天騎乘的里程壓力很大,路上的情況感覺更惡劣,路經的小朋友有的跟在我們的自行車旁追逐奔跑,大聲喝止還是不理會,造成騎乘的壓力與危險。
但 更危險與無法忍受的是,"咻–“,一路上背後或山上,時常天外飛來石頭,甚至有的孩童在前方看到我們時,早已拿起石頭預備要丟人了,讓人防不勝防,但是 強龍不壓地頭蛇,只能忍氣吞聲,戴緊安全帽。青少年更沒禮貌的對我們大喊,有些則檔住路面要攔住與拉著單車,此時只能趕緊繞過,猛踩單車加快速度,並注意 是否從後追來;而少數行駛在對面車道的吉普車駕駛,在會車時更特意的開至我們的車道,將我們逼出公路,更是可惡與危險。
一路騎來,壓力沉重,路上 時時可見石頭流彈四射,甚至在山坡上吃草的羊群,行走中也會踢下石頭,只有開玩笑的說連羊都會欺侮外國人。但另一種更實際與嚴重的威脅,就是許多行走在馬 路上當地男人,不是拿把槍或是身上掛著整排子彈,眼睛瞪大的看著我們經過,真怕如果心情不高興,我們會不會成為練靶的對象,倒是當地的老人家還比較和善, 有時揮手請我們停車休息。
11月8日平安順利的離開印度河谷,從Chattar進入鄉村地區,當地居民就和善多了!在Abbotabad遇上當地 車友,了解巴基斯坦騎車環境。Qamar先生表示曾有兩位巴基斯坦當地車友嚐試挑戰踏騎喀喇崑崙公路到紅其拉甫山口,但在印度河谷地區還是碰到搶匪,被洗 劫一空後,無功而返;連當地人都無法避免,我們算是非常幸運。
從Abbotabad到伊斯蘭堡雖然離開了人的威脅,但又重回車輛的威脅,公路沿途 車流量大、空氣汙染、喇叭聲不斷且司機開車急躁瘋狂,還需忍辱負重。10日終於平安順利騎抵距離吉爾吉特630公里的拉瓦爾品第(伊斯蘭堡),結束了中巴 公路這段風景雄偉壯觀,過程緊張刺激精采萬分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