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資訊來源:維基百科
吉力馬札羅山(斯瓦希里語:Kilimanjaro,意為「燦爛發光的山」)位於坦尚尼亞東北的吉力馬札羅區,臨近肯亞邊界,是非洲的最高山,常被稱為「非洲屋脊」、「非洲之王」。其最高峰為基博峰(也稱烏呼魯峰),海拔5,895公尺(19,341英尺)。吉力馬札羅山的部分山區被指定為吉力馬札羅國家公園,並登錄為世界遺產。
吉力馬札羅山位於赤道與南緯3度之間,在東非大裂谷以東160千米處。大約在兩千五百萬年之前,在地殼斷裂造成東非大裂谷的時候,地殼的大幅度抬升和岩漿的猛烈涌動,在裂谷兩岸形成一系列火山。其中最高者就是吉力馬札羅山,大約形成於七十五萬年之前。整個吉力馬札羅山山脈東西綿延80多公里,主要由馬文濟峰(Mawensi,5,149公尺(16,893英尺))、西拉峰(Shira,3,962公尺(12,999英尺))和基博峰(Kibo,5,895公尺(19,341英尺))三座山峰組成,其中馬文濟峰和基博峰最為著名。基博峰的火山口在頂峰南側,保存完好,直徑2400米,深200餘米,內有一個由火山灰形成的內錐。雖然基博峰還在休眠,但現在其火山噴氣孔還不時地釋放出火山氣體。科學家在2003年的一次考察證實火山熔岩距離頂峰的火山口地表只有400米深,但目前尚沒有噴發的跡象。由於非洲的歷史記錄尚不清楚,歷史上沒有吉力馬札羅山火山噴發的記錄,但根據研究,最近的一次噴發可能在15萬-20萬年前。
吉力馬札羅山因為阻擋了印度洋上潮濕的季風,故水源充足。水流和氣溫條件相結合,使吉力馬札羅山從上到下形成幾個迥然不同的山地垂直植被帶。4000米以上分別是高山寒漠帶和積雪冰川帶,以下大約每隔1000米分別是高山草甸帶、溫帶森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和赤道雨林帶。
公元2世紀,希臘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曾在地圖上標出位於赤道附近的這一雪山,但後人覺得赤道有雪山不可思議,就把它從地圖上抹掉了。1846年,德國傳教士約翰內斯·雷布曼到非洲大陸沿海地區傳教,並深入內陸地區探險。1848年5月,他親眼看到吉力馬札羅山,成為「發現」此山的第一個歐洲人[17]。他對吉力馬札羅山的見聞被發表在德國,並在歐洲引起軒然大波。有的人斥之為「異端邪說」,但是卻引起許多歐洲探險家的興趣。1889年,德國地理學家漢斯·邁爾和奧地利登山家路德維希·普特舍勒親自登上了基博峰,拍攝並帶回大量赤道雪山的照片,才使得吉力馬札羅山的存在最後被歐洲人確認。這也是人類有記載的第一次登頂吉力馬札羅。
吉力馬札羅山為地球上人類可徒步前往的最高處之一。攀登吉力馬札羅共有六條常用登山線路——馬蘭古(Marangu,也稱可口可樂線路)、龍蓋(Rongai)、萊莫紹(Lemosho)、沙拉峰(Shira)、翁背(Umbwe)和馬切姆(Machame,也稱威士忌線路)。其中馬切姆路線是風景最好的路線,但較陡峭。龍蓋路線是最容易攀登的線路,但沿路景觀較差。一度最受歡迎而且起始難度較低的是馬蘭古路線,雖然此線路因為缺少海拔適應,登頂成功率最低。幾乎所有路線都不需要專業登山技術和專門的登山裝備。每年都有大約1-2萬人試圖攀登吉力馬札羅山,其中有30-40%的人能成功地登上頂峰。但從其他路線攀登會比較困難,尤其是如果從冰川一側攀登必須是專業登山人員。最好的登山季節是寒冷而乾燥的6月至10月,或者是充滿綠意但還未到雨季的12月至次年3月。
由於吉力馬札羅山是位於赤道附近的雪山,登山者在路途中可以體會到一年四季的所有氣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