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資訊來源:維基百科
塞倫蓋提國家公園Serengeti National Park是坦尚尼亞的一座大型國家公園,位於塞倫蓋提地區,因每年都會出現超過150萬的白尾角馬或斑紋角馬和約250,000隻斑馬的遷徙而聞名。1981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馬賽人多在開闊的平原放牧,他們早在歐洲探險家發現本區前約200年開始將本區稱為「無盡的平原」。「Serengeti 」一詞的發音接近馬賽人對本區的稱呼。德國地理學家、探險家奧斯卡·鮑曼於1892年進入本區,他在恩戈羅恩戈羅窪地住宿期間殺死了三頭犀牛。斯圖爾特·愛德華·懷特是第一個到達本區的英國人,他於1913年到達塞倫蓋提北部,1920年代在此來到本區,並在塞羅勒那附近區域駐紮三個月。在此期間,他和他的同伴射殺了約50頭獅子。 由於打獵使當地獅子的數量銳減,英國於1921年決定在部分區域設立一個面積3.2平方公里的獵物禁獵區,1929年禁獵區的面積擴展到整個塞倫蓋提地區。這些行動成為塞倫蓋提地區於1951年建立為國家公園的基礎。伯恩哈德·格日梅克和他的兒子麥可在1950年代進行的前期工作使該國家公園更加著名,他們參與拍攝了紀錄片《塞倫加蒂不該喪命》,並於1959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由於馬賽人的主要居住地成為國家公園的一部分,也為了保護當地的野生動物,馬賽人搬到了恩戈羅恩戈羅高地居住。這一行動至今仍有相當大的爭議,反對者認為此項行動是在殖民當局的脅迫和欺騙下進行的。
塞倫蓋提國家公園是坦尚尼亞的首座國家公園,它目前在坦尚尼亞的旅遊業中有示範和帶頭作用 。旅遊部門常常安排將塞倫蓋提地區與馬尼亞拉湖、塔蘭吉雷、阿魯沙國家公園和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打包的遊覽方式。
塞倫蓋提國家公園包括有面積達14,750平方公里的草地平原和稀樹草原,還有沿河森林和林地。園內為熱帶草原氣候,海拔在920米至1850米左右。 塞倫蓋提國家公園位於坦尚尼亞北部,北部與肯亞接壤,連接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東南是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西南是尼亞利昆古獵物禁獵區(馬斯瓦禁獵區),西部是阿昆郞古和格魯美獵物禁獵區,東北是洛利翁多獵捕管制區。這些地區合起來稱為塞倫蓋蒂生態系統。
塞倫蓋提國家公園通常被劃分為三個地形區:
園內的雨季為11月至次年5月,其中12月、3月和4月三個月是雨水最充沛的月份,降水量由西向東、向北遞減,出現嚴重乾旱的年份時草原會退化為沙漠。當地年平均氣溫為20.8攝氏度。
除了坦尚尼亞國家公園主管單位的工作人員、法蘭克福動物學協會的研究人員和工作人員和當地旅館和酒店服務人員,塞倫蓋提國家公園禁止任何人長期居住。塞羅勒那是多數研究人員的居留地,也是國家公園的主要指揮中心,配有小型的飛機臨時跑道。
除了遷徙的有蹄類動物以外,塞倫蓋提國家公園也是「非洲五霸」的棲息地。其中獅子現存約3000頭,被認為是非洲數量最多的地方;因20世紀80年代的偷獵數量減少的非洲象主要生活在園內北部,且數量有所恢復;非洲豹現存約1000頭;黑犀主要棲息在園區中部的殘留山丘上;非洲水牛目前數量相對較多,但受到疾病的威脅。
塞倫蓋提國家公園還有獵豹、羚羊、轉角牛羚、大角斑羚、鬣狗、狒狒、黑斑羚、非洲野犬、長頸鹿等動物。此外,園內有約500種鳥類,如鴕鳥、蛇鷲、南非大鴇、丹頂鶴、非洲禿鸛、戰雕、情侶鸚鵡、禿鷹。
塞倫蓋提國家公園於1981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登錄面積1,476,300 ha,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2010年底,坦尚尼亞總統賈卡亞·基奎特建議建設一條橫貫塞倫蓋提國家公園的公路,他認為公路的建設可以使沿途貧困地區得以發展。而自然保育團體和如肯亞等的外國政府認為此舉會對國家公園的動物遷徙和生態系統造成不能恢復的破壞。2011年6月下旬,因國際社會的公開反對,當地政府決定取消穿過國家公園的穆索馬到阿魯沙的公路建設計劃。目前塞倫蓋提保護較好,但科學家仍然擔心未來人口擴張帶來的壓力會使將來重啟公路建設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