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希臘共和國 / The Republic of Greece
希臘位於巴爾幹半島南端,西北鄰阿爾巴尼亞,北部鄰馬其頓共和國和保加利亞,東北鄰土耳其,地處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自古以來戰略地位重要。
希臘行政區分為九個地區:馬其頓、中希臘、伯羅奔尼撒、色薩利、伊庇魯斯、愛琴海諸島(包括十二群島及基克拉澤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奧尼亞群島。愛琴海位於希臘本土東邊,愛奧尼亞海位於西側,南方則是克里特海和地中海。希臘海岸線長達13,676公里(8,498英里),為地中海盆地國家中最長,世界第11長。希臘擁有大量島嶼,其中227個島嶼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區域為山地,奧林波斯山為全境最高峰,海拔2,918公尺。
希臘為世界最悠久的歷史文明古國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稱作西方文明的搖籃,為民主制度、西方哲學、奧林匹克運動會、西方文學、史學、政治學、重要科學及數學原理、西方戲劇(悲劇及喜劇)的發源地。
約西元前二十世紀,來自於北歐的希倫人(Hellense)移居愛琴海一帶,並且趕走原居於愛琴海沿岸的民族,成為希臘人的祖先。青銅時代的希臘孕育了歐洲最古老的兩大文明:米諾斯文明及邁錫尼文明。之後希臘經歷了一段黑暗時期,直到公元前800年新的希臘文明的誕生。當時的希臘城邦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起自己的殖民地,成功抵禦波斯帝國入侵,並發展出燦爛的希臘文化。希臘,馬其頓和色雷斯地區的文明被統稱為海倫尼克。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腓力二世首先統一了希臘。其子亞歷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區,在亞歷山大大帝的領導下,馬其頓王國滅亡波斯帝國,希臘文化隨之傳播到埃及、中東和中亞地區,史稱希臘化時代。此段時期也將希臘文化和科學自東地中海地區傳播至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168年希臘為羅馬共和國所吞併,成為羅馬帝國及其繼承國拜占庭帝國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中後者為希臘語言及文化所主導。作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希臘文化繼續主宰著東地中海,直到帝國被分裂成兩部分。公元1世紀希臘正教會建立起來,塑造了現代希臘的文化認同,並將希臘傳統傳播至正教世界。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抵禦了幾個世紀,來自東西方的攻擊,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終被淪陷,鄂圖曼帝國也從此逐漸征服整個希臘。
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821年,希臘人宣布獨立為止。1828年希臘獨立戰爭結束後,希臘在1833年建立君主政權。在19世紀及20世紀初,希臘也不斷擴張領土,吸收鄂圖曼帝國內講希臘語的族群,直到1947年希臘的版圖成了當今的現況。
首 都:雅典 / Athens / Αθήνα
面 積:131,990 平方公里(第97名)
環 境:
希臘位於歐洲的東南、巴爾幹半島南端,東西南三面為地中海環繞,北與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保加利亞、土耳其為鄰,西與義大利,東與土耳其隔海相望。該國由巴爾幹半島南端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為主體,包括克里特島、羅德島及其他愛琴海島嶼,面積131,960平方公里,約台灣的3.6倍。
希臘80%的地方是山區,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十分乾燥;只有28%的土地是可耕種的。西部有濕地和湖泊。中部山區平均海拔在2,650公尺左右。希臘的最高點是奧林匹斯山,海拔2,917公尺。海岸線總長13,676公里,海岸地形曲折;境內有3千座以上島嶼,島嶼星羅棋布,惟多數無人居住,最大島為克里特島(Crete)。
氣候:
屬於地中海型氣候,此氣候最大特徵為夏乾冬雨,因此除冬季外,幾乎不會下雨。全境日照充足,各地區每年平均日照超過2000小時。
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和2月,最高氣溫在7和8月,1月平均氣溫攝氏13度,7月8月平均攝氏33度。但在冬天山區甚至雅典地區會出現降雪情形。
人 口:
10,955,000人 (2015年),78%人口居住在都市地區。全國人口之92%為希臘裔,華人約1萬餘人。希臘男性預期壽命為78歲,女性為84歲。
語 言:
官方語言為希臘語。而英語為最普遍的外國語言。另外,雅典人多講法語,而愛奧尼亞群島和伊庇魯斯則通行義大利語。
宗 教:東正教 98%、伊斯蘭教 1.3%
G D P:總計1,958.78億美元 (2016年,第49名)
人 均:GDP 18,077美元 (2016年,第38名)
時 區:UTC +2:00。與台灣時差6個小時(比台灣時間慢6個小時)。夏令3月底至10月中,與台灣時差5個小時。
電壓及插座形式:220伏交流電,50赫茲。電器插頭與其他歐陸國家同為雙孔圓型式插頭。
道路方向:靠右行駛
通訊:
電話自台灣撥 002+國碼30+城市碼(去0)+電話號碼。
電話自當地撥打國際電話先撥00再撥國碼(例如撥至台北00-886-2+電話號碼)。
貨幣:歐元 / Euro (EUR) / €
一般消費和生活習慣:
上班五天週休二日,一般商店營業時間為週一、週三自上午9時自下午3時,週二、週四及周五為上午9時至下午2時及下午5時至晚間8時30分;超市則週一至週五每日上午8時至晚間 9時,週六則至晚間8時。
星期日除餐廳、鮮花店、糕餅店及報攤外,所有商店均關閉;希人習慣於下午休息,晚餐常在九點以後,各餐廳入夜後常座無虛席。
治安:
遇有事故可電話觀光警察:171,警察局:100、港口警察:108、消防中心:199,救護車:166,倘有消費糾紛請撥:1520。
旅遊警訊:
駐希臘台北代表處 (Taipei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Greece)
地址:57, Marathonodromon Avenue, 15452 Paleo Psychico, Athens, Greece
電話:+30-210-6776750 傳真:+30-210-6776708
E-mail:taipeigreece@gmail.com 網址:http://www.roc-taiwan.org/GR
急難救助: 行動電話:(30) 6951853337 希國境內直撥:6951853337
※急難救助電話專供緊急求助之用(如車禍、搶劫、有關生命安危緊急情況等),非急難重大事件,請勿撥打;一般護照、簽證等事項,請於上班時間以辦公室電話查詢。
出入境注意事項:
飲食:
電影推薦
歐洲希臘-黑山壯遊隊行程景點簡介:
雅典 (Athens)
雅典是希臘的首都,以雅典娜之名(Athina)命名的這座城市,擁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這裡也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從這裡萌發的哲學、數學、文學和政治思想至今還影響著整個現代世界。
據說古時的人民準備在這裡建造城邦的時候,希臘神話裡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為了成為這裡的守護神而打了起來;海神波塞冬送給人類一匹象征戰爭的壯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獻給人類一顆枝葉繁茂、果實累累、象徵和平的油橄欖樹。
人們因為渴望和平,不要戰爭,選擇了和平和富裕的象徵-橄欖樹,結果這座城歸了女神雅典娜。從此,她成了雅典的守護神,雅典因之得名。後來人們就把雅典視為“酷愛和平之城”。
市區主要景點有:
雅典衛城 (Acropolis)
雅典衛城包括希臘古典藝術最偉大的系列建築,衛城前門(Propylaea), 帕特農神廟(Parthenon Temple),伊瑞克提翁神廟 (Erechtheion),雅典娜勝利女神廟(Temple of Athena Nike),阿爾蜜斯神廟(Artemis Brauronia),埃雷赫修神廟(Erechtheum Temple),希羅德·阿提庫斯劇場(Odeon of Herodes Atticus)和狄厄尼索斯劇場(Theatre of Dionysos)等。
詮釋了一千多年來在希臘繁榮,興盛的文明,神話和宗教,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可被視為世界遺產理念的象徵。
羅馬市場 (Roman Agora)
雅典現存的兩處古市場遺跡-羅馬市場和古代市場,全都位於蒙納斯提拉奇區(Monastiraki),相距不遠,可一起參觀。
Agora是“市場”的意思,古希臘的市場不只是一般買賣物品的地方,它還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的意義。羅馬市場的最大看點是風之塔(Tower of the Winds),被後世認為是儲藏著巨大魔法的地方,但實際上這是一座由1世紀敘利亞天文學家建立的氣象站。
古代市場 (Ancient Agora)
古代市場如今已是黃土一片,幾乎沒有特殊建築遺留下,最大的看點是古代市場博物。
普拉卡 (Plaka)
普拉卡(希臘語:Πλάκα)是位於雅典的一座歷史街區,以其迷宮般的街道和新古典主義建築而聞名。普拉卡鄰近雅典衛城,有「上帝的鄰居」之稱。現在每年都有眾多遊客參觀這裡,是雅典著名的觀光地之一。
議會大廈 (Parliament Building)
議會大廈位於憲法廣場旁,無名戰士紀念碑的北面,這裡原是希臘第一代國王奧託的王宮,由德國拜恩州宮廷建築師加盧道納設計建造,於1942年完工,作為議會大廈使用至今。每逢整點,兩班衛兵便會以整齊的節奏跨出優雅的步伐,在議會大廈前的無名戰士紀念碑換崗交接一次。
泛雅典娜體育場 (Panathenaic Stadium)
雅典競技場又稱泛雅典體育場,位於雅典市中心的帕格拉提區,與國家花園毗鄰。它在古希臘時期主要用來舉辦紀念雅典娜女神的泛雅典運動會,直到1896年為了舉行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而進行重建。
三小島一日遊 / Aegina埃伊娜島 & Poros波羅斯島 & Hydra伊茲拉島
一日三島遊(埃伊納島、波羅斯島、伊茲拉島)的船每天都有。埃伊納島上以盛產開心果和橄欖著名,最知名的景點是和雅典帕特農神殿還有Cpae Sounion海神廟齊名的Aphaea神廟。
波羅斯島與伯羅奔尼撒半島(Peloponnese)之間僅隔著400米的海峽,面積只有33平方公里。
伊茲拉島有“藝術家之島”之稱,也是戴安娜王妃生前最愛,空氣中瀰漫著藝術的氣息。
俄西俄斯羅卡斯修道院 (Hosios Loukas)
俄西俄斯羅卡斯修道院修建於10世紀,其教堂是中世紀拜占庭式建築的傑作,並且修道院還保留有11世紀的馬賽克。1990年,俄西俄斯羅卡斯修道院和達夫尼修道院及希俄斯的新修道院同時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德爾斐 (Delphi)
德爾菲在距雅典150公里的帕那索斯深山裏,是世界聞名的著名古跡。德爾斐也是阿波羅神曾轉述神諭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世界中心”(世界的肚臍),與壯麗的自然景色完美融合,有著神聖的宗教意義。早在公元前6世紀,德爾斐就已經成為了宗教中心和古希臘統一的象徵。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德爾菲遺址
主要由阿波羅太陽神廟、雅典女神廟、劇場、體育訓練場和運動場組成,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希臘象征光明和青春並且主管音樂、詩歌及醫藥、畜牧的太陽神阿波羅的神廟。
古希臘人認為德爾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臍”。據說宙斯從地球的兩極放出兩隻神鷹相對而飛,最後兩隻鷹在德爾菲相會,宙斯也因此斷定這裡是地球的中心,之後將一塊圓形石頭放於此以作為標誌。這塊石頭如今也在德爾菲博物館裡展示。
德爾菲古競技場
德爾菲遺址的最高處是古競技場,兩千多年前四年一次的皮西亞競技會就在此舉辦,也就是現代奧運會的雛形。場地北面依山的是觀眾看台,跑道長177.55米,現代運動場的標準長度就是從這裏衍生得來。
溫泉關 (Thermopiles)
溫泉關意為「熱的入口」、「熾熱的門」,希臘的一個狹窄的沿海通道中存在渡河關口。它的名字源自於幾個天然溫泉。
公元前480年的溫泉關戰役是第二次波希戰爭中的一次著名戰役,斯巴達王列奧尼達一世率領三百名將士於溫泉關抵抗波斯,美國於2007上映的電影 「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便是由敘述這段故事的漫畫所改編。
邁泰奥拉 (Meteora)
從11世紀起,一些修道士就在這個幾乎不可抵達的砂岩峰地區定居了下來,住在“天空之柱”上。15世紀,隱士思想大復興,這些修道士克服了超乎想像的困難,在這裡修建了24座修道院。這裡的16世紀壁畫代表了後拜占庭繪畫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邁泰奧拉意為「懸浮的石頭」,「懸浮在空中」或「在天空之上」,是希臘一座最大型的東正教修道院建築群,其重要性只僅次於阿索斯山。它位於希臘中部色薩利平原(Thessaly)的西北邊緣,靠近皮尼奧斯河(Pineios)和品都斯山脈,最近的城鎮為卡拉巴卡(Kalabaka)。從11世紀起建造的修道院群,目前還有24座寺院(其中6座為完好)矗立在天然的砂岩支柱上。1988年,邁泰奧拉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為文化和自然雙遺產。
在邁泰奧拉6座保存至今的修道院中,有4座為修士所居住,剩餘2座則是修女之居所。現今各修道院的居住人數均少於10名。
聖三一修道院 (Monastery of the Holy Trinity)
聖三一修道院位於Meteora東面,修道院始建於1475年,是邁泰奧拉現存其中一座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修道院下的懸崖高達400公尺。這座修道院曾被用作於占士邦電影最高機密(1981年上映)的拍攝場地。
聖史蒂芬修道院 (The Holy Monastery of St. Stephen)
聖史蒂芬修道院建於台地上,而非在岩柱之上,靠近公路邊,不需要辛苦爬階梯,走過石橋就可抵達。此修道院建於16世紀,為修女所居。二戰時期,修道院曾被納粹軍所破壞。修女們隨後返回並完成重建的工作。
瓦爾拉姆修道院 (The Holy Monastery of Varlaam)
瓦爾拉姆修道院矗立在三百多公尺高的巨岩上,必須走過纏繞在石柱旁的階梯才能抵達。這座修道院以釀酒聞名,可以參觀酒窖,還有懸崖上的輸送流籠。這是邁泰奧拉第二大修道院,始建於1541年。院內的用餐室今日亦用作博物館作展覽。
邁泰奧拉修道院 (Holy Monastery of Great Meteoron)
這是邁泰奧拉最大的修道院,始建於14世紀中葉。此建築今日被用作供邁泰奧拉旅客遊覽的主博物館。修道院建於14世紀,位於山谷中最高的岩山上,海拔613公尺,多雲或起霧的時候就像飄浮在天空中,仿佛是宮崎駿電影中“天空之城”的場景。
魯桑奴修道院 (The Holy Monastery of Rousanou/St. Barbara)
Meteora只有2座女子修道院這是其中一座,本來是座男士修道院後來才改為女子修道院。位於較低的岩石頂上,被稱為最美麗的修道院。此修道院建於16世紀中期,並於1560年完成裝飾工作。
聖尼可拉斯修道院 (The Holy Monastery of St. Nicholas Anapausas)
這是一座建於16世紀的小教堂。有台升降機,最高處有個小小鐘樓。
韋爾吉納 (Vergina)
艾加伊城(Aigai)是馬其頓王國古代的第一個首都,發現於19世紀,靠近希臘北部的韋爾吉納。其中最重要的遺跡是一個用馬賽克和灰泥裝飾的巨大宮殿,以及包括300多個墳墓的墓地,其中一些墳墓建於公元前11世紀。維爾吉納皇家陵墓 (The Royal Tombs of Vergina)中的一個皇家墓穴已經確認屬於菲利普二世。這位國王曾征服所有希臘城市,為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以及希臘世界的擴張鋪平了道路。於199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塞薩洛尼基 (Thessaloniki)
塞薩洛尼基又譯薩洛尼卡、塞薩洛尼卡、薩羅尼加,舊譯作帖撒羅尼迦或忒薩洛尼卡(按古希臘語發音),位於希臘北部,哈爾基季基半島的西北角,瀕臨愛琴海北部的一個三角形海灣-塞爾邁灣,是希臘馬其頓大區和塞薩洛尼基州的首府,也是希臘第二大城市。
塞薩洛尼基州首府和海港建於公元前315年,是最早的基督教傳播地之一。基督教建築包括宏偉的教堂,有的按照希臘人的十字形設計,有的為包括三座中殿的長方形教堂。從4世紀到15世紀,教堂的修建歷經了漫長工期,也因此反映了同一類型的教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這對拜占庭世界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圓形建築,聖德米特里和聖戴維茲教堂的馬賽克藝術是早期基督教藝術中的偉大傑作。198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塞薩洛尼基擁有大量的拜占庭建築傑作以及一些重要的鄂圖曼帝國、猶太人建築而知名。該市以每年9月初在此舉行的國際貿易博覽會和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知名。
聖迪米特里奧斯教堂 (Agios Dimitrios)
聖迪米特里奧斯教堂是為了紀念希臘聖徒聖迪米特里奧斯,可追溯到拜占庭帝國時代。1988年,它作為塞薩洛尼基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式古建築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
羅馬市集 (Roman Agora)
羅馬市集的遺跡見證了3世紀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繁榮的商業活動,依稀可以分辨出這裡的商店牆和馬賽克地板。
伽勒里烏斯陵寢 (Mausoleum (Rotunda) of Galerius)
皇帝最初在這裡修建陵寢是自己死後葬在這裡,之後未能如願。後來,君士坦丁大帝把它改建成了這裡第一座教堂Agiou Giorgiou,奧斯曼人又把它改成了一座清真寺。
伽勒里烏斯拱門 (Arch of Galerius)
伽勒里烏斯拱門位於陵寢和宮殿中間,上面雕刻著士兵戰鬥的場景。拱門建於303年,為慶祝皇帝297年對波斯的戰鬥取得勝利而建。
白塔 (White Tower)
塞薩洛尼基白塔建於鄂圖曼帝國時期,最初作為港口的防禦工事,後來成為一座監獄,目前是一座拜占庭博物館(Byzantine Museum)。
1826年,奧斯曼蘇丹馬哈茂德二世(Mahmud II)在這裡下令處決了被強迫改信伊斯蘭教的全體蘇丹禁衛軍成員。1912年,希臘奪回塞薩洛尼基市後,為抹掉這段血腥的歷史,將外觀改為白色。白塔已成為塞薩洛尼基的標誌性建築。
水濱碼頭地區
水濱碼頭地區指的是從白塔通往巨大宮殿(現為碼頭)的這段區域。左側臨海,右側有許多商店和咖啡館。
亞里士多德廣場 (Aristotelous Square)
亞里士多德廣場為市區的主要廣場之一。得名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廣場縱跨3個大街,經常舉辦音樂會,也常有各種政治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