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法國左鄰大西洋,南傍地中海,國土呈六角形外圍輪廓,連結了南歐拉丁風情和北歐的豐富特色。法國的旅遊選擇多元化,在都會時尚和文明方面,巴黎是首選,集法國的美食、時尚、藝術、建築,更有許多知名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如羅浮宮、奧塞美術館、龐畢度中心等。
城堡景點,羅亞爾河河谷沿線就有許多城堡景點,堡內的裝飾設計、圖書與藝術品藏量,重現中世紀皇室風貌。酒鄉之旅,勃根第、隆河谷地、波爾多、亞爾薩斯、香檳亞丁區等地區,都是知名的紅酒、白酒、香檳產區。
戶外活動,可前往東南方的霞慕尼白朗峰地區,在白朗峰山群中,安排高山健行、登山纜車、冰河探奇等。
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的田園風光,可進入“山居歲月”一書的背景地;這區的景致也是印象畫派、野獸畫派大師如梵谷、塞尚、馬諦斯等人藝術創作的高峰。
法國國旗的起源自1789年7月14日的法國大革命,當時國民軍總司令拉法艾特將巴黎市的代表顏色,藍色與紅色,再加上象徵法國王室的白色,做為國民軍的帽徽,而後由此帽徽衍生出國旗,藍、白、紅也代表自由,平等與博愛。
首 都:巴黎 / Paris
面 積:643,801平方公里 (第41位,台灣17.8倍)
環 境:
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
法國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佔總面積的3分之2。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白朗峰海拔4810公尺,為歐洲第二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
氣 候:
法國氣候多變但溫和,春季時仍需要毛衣,夏季炎熱而乾爽。6月有時會有烏雲帶些涼意,7、8月一般乾燥且炎熱,但早晚氣溫驟降,最好還是準備薄外套備用,9月秋季需準備雨具,11月冬季時別忘帶些厚重的外套以防寒冷。
人 口:
66,710,00 人 (2016年,第20位)。本地摩納哥人在他們自己的國家成為少數派,人口最多的是法國人,占32%,其次是義大利人占20%,本地的摩納哥人只占19%,剩下的29%人口由來自其他125個國家的人組成,這些人構成了摩納哥的國際人口。
語 言:官方語言為法語,
宗 教:天主教83%-88%、基督新教2%、伊斯蘭教5%-10%。
G D P:總計2.488萬億美元 (2016年,第6位)
人 均:GDP 38,536美元 (2016年,第21位)
時 區:UTC +1:00。與台灣時差7個小時(比台灣時間慢7個小時)。夏令4月至10月底,與台灣時差6個小時。
電壓及插座形式:220伏交流電,50赫茲。電器插頭與其他歐陸國家同為雙孔圓型式插頭。
道路方向:靠右行駛
通 訊:
電話自台灣撥 002+國碼33+城市碼(去0)+電話號碼。
電話自當地撥打國際電話先撥 00 再撥國碼(例如撥至台北00 -886-2+電話號碼)。
貨 幣:歐元 / Euro (EUR) / €
治 安:
救護車與急救:112、15,警察局:112、17,消防:112、18。
駐法國台北代表處 (Bureau de Representation de Taipei en France)
館處地址:78,rue de l’Universite,75007 Paris,France
電話:(33-1) 44398830 傳真:(33-1) 44398871
電子郵件:taiwan.brtf@gmail.com
網址:http://www.taiwanembassy.org/FR
急難救助:專線電話:(33-1) 44398830 行動電話:(33) 680074994 法國境內直撥:0680074994
受理領務申請案件時間:週一 ~ 五: 09:30~12:30、13:30~16:00
歐洲義大利-法國單車壯遊路線沿途景點簡介 :
Nice /尼斯
尼斯位於普羅旺斯 – 阿爾卑斯 – 藍色海岸大區,地處馬賽和意大利熱那亞之間,是地中海沿岸法國南部港口城市,為蔚藍海岸地區的首選度假地。
尼斯是蔚藍海岸的代表性度假勝地,可沿著英國海濱大道(Promenade des Anglais)漫步到美麗的天使灣(la Baie des Anges)。
尼斯天使灣 (La baie des Anges)
天使灣緊鄰英國人漫步大道,因形似天使的翅膀而得名,海灣內海水平靜清澈,海灘上遍布圓圓的鵝卵石,也會有業者在灣邊租借各種水上設施,是消夏的好地方。
天使灣也是尼斯風景明信片中經典的畫面,春夏時分,許多美女帥哥在此,大方的秀身材做日光浴。在冬日也是法國人的避寒勝地。
尼斯英國人漫步大道 (Promenade Des Anglais)
面向海岸的大道正是英國人散步道,這是尼斯的英國人劉易斯·衛(Lewis Way)在1820年自費和募款請人修建,所以當地人也稱為「英國人道路」,又名「盎格魯大道」。而「散步道」(Promenade)之名則是由卡諾特公爵(Duke of Cannaught)在1931年所啟用,公爵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皇之子,由此可見這條大道的不凡。
這條八線道的海濱大道已經成為了尼斯的標誌之一。從尼斯機場沿著天使灣延伸到城堡山,長約5公里,大道北側遍布豪華酒店,名品店及藝術畫廊,靠海南側為行人自行車道,在這裡可欣賞蔚藍海岸碧海藍天的美景。
美國碼頭 (Quai des États-Unis)
美國碼頭是尼斯蔚藍海岸天使灣東部至城堡山這一帶的臨海街區,就位於尼斯老城的城南。建於19世紀中葉,建成之後即取名為美國碼頭,當年是貨運貿易的碼頭,現在已經是海灘度假聖地了。
尼斯老城區 (Vieille Nice)
尼斯原為希臘人所建,曾淪為羅馬殖民地,最後由義大利的薩丁尼亞王國轉手給法國,這些歷史所留下的遺跡,在尼斯舊城區裡都找得到,像是法院(Palais de Justice)、歌劇院(Opéra)、聖黑帕拉特大教堂(Cathédrale Ste-Réparate)、加利巴第廣場(Place Garibaldi)、拉斯卡利斯宮(Palais Lascaris)、仁慈小教堂(Chapelle de la Miséricorde)等,洋溢巴洛克建築風情。
尼斯馬塞納廣場 (Place Masséna)
以帝國元帥AndréMasséna命名。它最初是2個廣場:卡洛·阿爾貝托廣場,半圓形,新古典主義風格,建於1820年~1830年,沿著尼斯老城邊緣;和位於帕隆河另一側的馬塞納廣場廣場本身,18世紀風格,建於1840年~1852年。
馬塞納廣場的東南面是尼斯老城,北面是珍梅德森大街。中央部分覆蓋著帕隆河河床。廣場的北半部為長方形,南半部為半圓形,黑白兩色的石塊鋪成格子狀地板,中央部分的周圍是36沉石松。
珍梅德森大道 (Avenue Jean Medecin)
這條寬廣的大道兩旁均是餐廳、銀行、辦公大樓、百貨商場和流行精品店,舉凡Swatch、BCBG Maxazria、Esprit、Morgan、Naf Naf、Zara、H & M、Adidas、FNAC等品牌,還有拉法葉百貨(La Faye)和大型摩天輪。大道之南便是馬塞納廣場。
尼斯聖母大教堂 (La Basilique Notre-Dame)
聖母聖殿是尼斯最大的現代宗教建築式的長方形廊柱教堂,位於尼斯市中心的珍梅德森大街。它是由Louis Lenormand設計,興建於1864年到1868年,為哥德式風格。教堂的雙塔高65公尺,採用19世紀的彩色玻璃窗戶。
尼斯城堡山 (Parc du Château)
城堡山是數千年前希臘弗凱亞人選定修建商行的地方,並建造了尼斯城。這裡先後是希臘古代城市和第一座中世紀城市的要塞。19世紀中後期,法國再次佔領尼斯時,當時尼斯的統治者查理菲利斯國王把城堡山的佔有權讓渡出來,城堡山也從此成為了公園。
從城堡山上可以俯視整個尼斯城和天使灣,如果天氣晴朗,還可以遠眺整個蔚藍海岸。可步行或搭乘免費電梯上山。
林比亞港 (Port Lympia)
林比亞港是尼斯城堡山下西側的一個港區,之前是作為貿易港口建設而成,如今主要是漁船和遊艇的停靠港口。林比亞的名字來自於向附近濕地上一個小湖輸水的河流。港口建設工作開始於18世紀中葉。
俄羅斯東正教聖尼古拉大教堂 (Cathédrale Orthodoxe Russe St-Nicolas)
尼斯聖尼古拉東正教大教堂是俄羅斯境外同類建築中最重要和最古老的大教堂。19世紀中葉,俄國貴族追隨沙皇的後塵,仿效英國上層階級和貴族的時尚,前往尼斯和法國里維埃拉旅行。因此沙皇尼古拉二世於1912年出資建造,來為這些俄國貴族服務。
Aix-en-Provence / 普羅旺斯艾克斯
這座擁有林蔭大道,噴泉,華宅的中世紀古城,是普羅旺斯最具有“都會”風情的地方,也是普羅旺斯的前首府。「艾克斯」(Aix),字源為拉丁文的「aquae」,即為「水」之意。從12世紀開始,艾克斯就是普羅旺斯文化,經濟,知識中心,同時,也是天才畫家塞尚的故鄉,有人說艾克斯是“普羅旺斯最好的地方”。
西元前122年,羅馬帝國的執政官蓋猶‧塞克斯都‧卡維努(Gaius Sextius Calvinus)在此發現了溫泉,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塞克斯都泉(Aquae Sextiae)」,並興建了許多飲用或灌溉的蓄水池,艾克斯因充沛的水而充滿生命力,也就成為“水城“。
米哈博林蔭大道 (Cours Mirabeau)
艾克斯城由兩排法國梧桐樹構成的米哈博林蔭大道分成兩部分,東北部是所謂舊城區的「伯爵城」(Ville Comtale),特色餐廳、咖啡館、酒吧林立。西南部則是被稱為「馬札然區」的新城區,有一些18世紀的豪宅,和優雅的飯店。
這條筆直的大道建於17世紀,奉主教米凱爾‧馬札然(Michele Mazzarin)之命修建,得名於法國革命家米哈博伯爵奧諾雷·加百列·里克蒂(Honoré Gabriel Riqueti)。
全長450公尺的米哈博大道上有四座著名噴泉,由西至東依序是圓亭噴泉(Fontaine de la Rotonde),建於17世紀的九槍噴泉(Fontaine des Neuf-Canons)和熱泉噴泉(Fontaine d’Eau Chaude),和位於最東端建於19世紀的勒內國王噴泉(Fontaine du Roi René)。
圓亭噴泉 (Fontaine de la Rotonde)
圓亭噴泉是艾克斯最大的噴泉,直徑32公尺、高12公尺,就位於米哈博大道西端的圓亭廣場(Place de la Rotonde)上,在它周圍的林蔭大道成放射狀往外延伸,噴泉的正對面是遊客中心以及巴士站,是該市最有名的古蹟之一。
圓亭噴泉建於1860年,由拿破崙三世的首席城市建築師De Tournadre所設計,圓形的池子周圍裝飾著12尊青銅雕像,有獅子,天鵝,乘坐天鵝的天使等。頂部的三尊大理石雕像,分別由三位雕塑家雕刻。每個尊雕都有特殊的意義。
九槍噴泉(Fontaine des Neuf-Canons)
建於1691年的九槍噴泉,設計者是Laurent Vallon,於1929年被列為法國歷史古蹟。噴泉上的石雕早已面目全非,長滿青苔。
熱泉噴泉(Fontaine d’Eau Chaude)
建於1734年的熱泉噴泉,它的水源來自古羅馬泉眼巴尼(Bagniers),使其水溫常年都維持在34度,不過泉眼已枯。現在有更多人稱它為青苔噴泉(Fontaine Moussue),原本美麗的石雕已經被青苔覆蓋住。
雙叟咖啡館 (Les Deux Garçons)
創於1792年,「Les Deux Garçons」,中文直譯為「兩個男孩」,很多書裡翻成「雙叟」。
雙叟咖啡館位於塞尚父親的帽子店旁,因為塞尚(Cézanne)、左拉(Zola) 、卡繆(Albert Camus)經常造訪,甚至連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也來過,因此吸引許多遊客慕名前來。
追隨塞尚足跡 (Circuit de Cezanne)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於1839年出生於艾克斯,是後期印象派的重要成員,堪稱是20世紀繪畫、理論的現代啟蒙導師。當地也特別規劃了一條追隨塞尚足跡的旅遊線路,提供給塞尚粉絲探訪。
包含位於雙叟咖啡館隔壁的塞尚父親帽子店(55 Cours Mirabeau)。塞尚出生時的寓所(28 Rue de l’Opera)。塞尚家族的家(20, rue Émeric David)。塞尚母親的寓宅(30, Cours Mirabeau)。塞尚受洗的瑪德琳教堂(Eglise de la Madeleine)。塞尚登紀結婚的市政廳(Hotel de Ville)。塞尚父親開的銀行 (13, rue Boulegon)。塞尚最後故居(Cezanne’s last home,23 Rue Boulegon)。舉行塞尚喪禮的聖救世主大教堂(Cathedrale Saint-Sauveur et Cloiitre)等。
勒內國王噴泉(Fontaine du Roi René)
位於米哈博大道最東側的勒內國王噴泉,建於1819年。以19世紀被稱為「好人」的國王René的雕像為裝飾,手中還拿著一串馬斯科特(Muscat) 品種的葡萄,當時引進此品種廣泛栽種,成為當地釀造的好滋味,據說也成為這個地區的標誌。
四海豚廣場(Place des Quatre-Dauphins)
四海豚廣場位於馬扎然區,樞機街(rue Cardinale)與九月四日街(rue du Quatre-Septembre)交匯處,近馬爾他的聖若望教堂以及米拉波大道。廣場中心的四海豚噴泉為巴洛克風格,1929年被列為法國歷史古蹟。
四海豚廣場起初名為Place Saint-Michel,以紀念主教。得名於中央的四海豚噴泉(Fontaine des Quatre-Dauphins),上頭的雕刻作品為尚克羅德‧航伯(Jean-Claude Rambot)於1667年設計的作品。
傳教士廣場 & 聖瑪德蓮教會(Place des Prêcheurs & Eglise Sainte-Madeleine)
艾克斯普羅旺斯地方法院(Cour d’appel d’Aix-en-Provence)附近有座聖瑪德蓮教會,這座教會本身的建築就很有可看性,曾被喻為「羅納河口最美的宗教建築」。
教會前的廣場被稱為傳教士廣場,這座曾是此區最繁忙的廣場,位於廣場上的噴泉被稱作傳教士噴泉(Fontaine des Prêcheurs)。傳教士噴泉建於1757年,高聳的方尖碑上的雄鷹和基座上有著四面盾徽的雄獅,可謂是艾克斯普羅旺斯最宏偉的噴泉了,
三榆樹廣場(Place des Trois Ormeaux)
三榆樹廣場這裡曾經種植著3棵榆樹,因此為名;目前榆樹已枯死,改換成楓樹。1632年建造的八角形水池-榆樹噴泉(Fontaine des Trois Ormeaux)已歷多次整修,卻仍保持著舊時的風貌,但泉水來源已不可考。
舊城區市政廳廣場 (Place de l’ Hotel de Ville)
舊城區以市政廳廣場(Place de l’ Hotel de Ville)為中心,十七世紀的市政廳(Hôtel de Ville);十六世紀的鐘樓嵌入十七世紀的天文鐘,鐘樓上的雕像代表四季;加上十八世紀的穀物交易所(Halle aux Grains);圍繞在十八世紀的市政廳噴泉(Fontaine de l’Hôtel de Ville)周圍。市政廳噴泉則是艾克斯最具特色的噴泉,由一根羅馬石柱所支撐,和鼓著嘴用力噴出水的雕像。
聖索沃爾大教堂 (Cathédrale Saint-Sauveur)
聖索沃爾大教堂(聖救世主教堂)是天主教艾克斯總教區的主教座堂,法國國家歷史文物。興建在公元1世紀古羅馬市集的遺址上,從12世紀到19世紀多次重建,包括了羅曼式、哥德式和新哥德式風格。
聖索沃爾大教堂有一個12世紀的羅馬式的中央廣場,小禮堂則是14到15世紀時期加建的,教堂內的管風琴是18世紀鍍金巴洛克風格,還有16世紀的織錦畫,以及15世紀傑作-三聯畫(tripthch),「燃燒的荊棘」(Le Buisson ardent)。
洞穴噴泉(la fontaine Espéluque)
最古老水池是位於聖救世主教堂(Cathédrale Saint-Sauveur d’Aix)南側羅馬式教堂外牆上的洞穴噴泉(la fontaine Espéluque),得名於水源來自一座地下洞穴。建於1618年,1756年被移至現址,被嵌在教堂的外牆上作為重新開幕的教堂裝飾。洞穴噴泉規模並不大,只剩兩張模糊男人臉的石雕,常被露天座位給遮掩住。
塞尚畫室 (Atelier de Cézanne)
這裡是塞尚最後的工作室,迄今仍維持舊貌。目前畫室內有專人隨時提供免費法文講解導覽,英文則每日一場於固定時間開講,也有間房間提供塞尚生平和作品的影片播放。
Roussillon / 魯西隆
鎮上建築皆使用當地的紅土、紅石為原料建造,並使用不同的色彩點綴自家的外牆、門、窗,或盆栽、裝飾等等,使這個小鎮充滿了濃鬱的藝術氣息和普羅旺斯山城氛圍。
魯西隆村外東南側的褚石步道 (Sentier des ocres) ,可深入探訪紅土丹霞土坡區,深淺不同的橘紅色地貌和地質,非常特別。
Gordes /戈爾德
戈爾德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山城,有著濃郁的普羅旺斯山城氛圍,古城曾經吸引許多藝術家在此停留,如立體藝術家Andre Lhote曾在1938年造訪。山頂上有座16世紀的戈爾德堡(Château de Gordes),裡面收集著歐普藝術(Op Ar t)創始人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的抽象畫作,這位出生於匈牙利的畫家在這裡建立一座美術館。
塞農克聖母修道院 (Abbaye Notre-Dame de Sénanque)
位於戈爾德西北方4公里的塞農克修道院建於1148年,是由一位院長及12位僧侶胼手胝足建立,屋頂仍使用與伯希村(Bories)相同建材的石灰片岩,內部則是石壁、方形窗戶與圓拱狀的天花板。修道院外的谷地有一大片薰衣草花田,在7月花開未收割前時,紫色花海與白色修道院形成普羅旺斯經典畫面,吸引許多旅客造訪,塞農克修道院被公認是法國最美的修道院之一。
Avignon /亞維農
亞維農歷史中心:教皇宮,主教聖堂和亞維農橋 (Historic Centre of Avignon: Papal Palace, Episcopal Ensemble and Avignon Bridge)
這座位於法國南部的城市是14世紀羅馬教皇的居所。外表樸素卻裝飾豪華的教皇宮,由西蒙·馬蒂尼和馬泰奧·焦瓦內蒂裝修建造,古城周圍的堅固城牆、12世紀隆河橋遺址和的羅馬式聖母院主教堂古蹟實屬罕見,證明了亞維農在14世紀歐洲基督化所發揮的領導作用。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7月世界著名戲劇節亞維農戲劇節(Festival d’Avignon)在此舉辦,也成為了戲劇愛好者的聖地。
亞維農城牆 (City Walls)
亞維農在14世紀曾是羅馬教皇的住所,圍繞亞維農是一圈長達5公里的城牆。
鐘樓廣場 (Place de l’horloge)
在這個長條型的廣場上,有成排的法國梧桐樹與許多露天咖啡座,市政廳(Avignon City Hall/ Hôtel de Ville)及歌劇院也在此,市政廳有一座14、15世紀的哥德式鐘塔,是廣場名稱的由來。
教皇宮 (Palais des Papes)
教皇宮位在亞維農古城北部的一個巨大的岩石之上,始建於1334年,佔地約1.5萬平方公里,宮殿沒有華麗炫目的外觀,而是一座如城塞般堅實的建築;是歐洲地區最大、最重要的中世紀哥德式建築。
西元1309年間,教皇克雷蒙五世(Clement V)因為派系鬥爭而出走羅馬梵諦岡,選定亞維儂為駐在地,直至1377年教皇才遷回梵諦岡。
鑄幣廠(Hôtel des Monnaies)
教宗皇宮對面有一間氣派的巴洛克式建築,是完工於1619年的鑄幣廠,立面受到義大利建築的影響,以大量的動物造型雕刻作為裝飾,上方兩位天使護持的盾徽則是教宗保羅五世(Paolo V)的家徽。
1860年這座建築則作為國家音樂學院(Conservatoire de musique)使用,至2007年。並在二十世紀時冠上奧立佛‧梅湘(Olivier Messiaen,1908-1992)之名以尊榮這位在亞維農出生的作曲家。
亞維農聖母大教堂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s Doms)
從教皇宮出來後,沿著右側的斜坡路往上走,來到和教皇宮廣場地處同一個山坡上的聖母大教堂。教堂是亞維農最古老的宗教性建築,其歷史可追溯至1150年,分別於14世紀及17世紀增建。教堂外觀為羅馬式風格,正門前有一座耶穌十字架的塑像。高聳的鐘樓塔頂上,矗立著一座鍍金的聖母像。
聖母大教堂旁邊有座岩石公園(Le jardin du rocher des Doms),公園座落在隆河河畔,登上公園高處,可以眺望亞維農及鄰近區域。
聖貝內澤橋 (Pont St-bénézet)
這座橋因為法國民謠《在亞維儂橋上》(Sur le Pont d’Avignon)而聞名。傳說中,有位叫貝內茲的牧童,在1177年日食的那天見到異象,這異象彷若神諭要他在隆河上建造一座橋,天使會替他看守羊群,讓他專心籌備建橋的事。起初人們以為他是瘋子,但在18個神蹟相繼發生後:瞎子重見光明,聾子重獲聽力等,富商們捐錢資助,還成立了「方濟會」來贊助建設,西元1185年,長約900公尺,擁有22扇拱門,橫跨隆河的橋梁完工。
1668年經大洪水之後,大部分的橋被沖毀,就此廢棄。最初的22個橋拱,如今只剩4個保存下來,橋上還殘留著祭祀「貝內澤」的聖尼古拉斯禮拜堂(Chapelle St. Nicolas)。
染匠街 (Rue des Teinturiers)
約在17~18世紀,亞維儂曾以織布業聞名,當時有不少織布工人利用Sorgue河,以水車進行染布和清洗的工作,這條街也因此稱為「染匠街」。時至今日,織布業早已沒落,街道上開著一間間餐廳、咖啡館、服飾店和小戲院,吸引遊人駐足。
Pont du Gard / 加德橋
加德橋(羅馬式水渠)Pont du Gard (Roman Aqueduct)
「不只是一座橋(Plus qu’un pont)」,加德水道橋的簡介上這麼敘述。加爾橋位於法國南部加爾省,亞維農以西,建於公元前19~20年,高約50公尺,最長的地方為275公尺,是一座三層的石頭拱形橋,設計這座橋的羅馬建築師和水利工程師創造了一件技術和藝術傑作。
加德水道橋是古羅馬帝國時期修建的高空引水渡槽。加德橋跨越加爾東河,將水引至尼姆,再分至公共澡堂、噴泉和私人住宅。為羅馬人類文明和衛生的生活條件做出了重要貢獻。
壯觀的水道橋也被印在5歐元現鈔。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Saint-Rémy-de-Provence /聖雷米
普羅旺斯的聖雷米小鎮是一個旅遊城和葡萄酒城,擁有重要的文化建築。這裏有古羅馬遺址、中世紀的教堂和修道院,梵谷曾經在此作畫。
莫索爾的聖保羅修道院 (Monastère Saint-Paul-de-Mausole)
莫索爾的聖保羅修道院位於小鎮南防。1889年,精神與健康每況愈下的畫家梵谷來到這裏居住療養,在1年多(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的時間裡繪製了一些重要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星夜The Starry Night》、《鳶尾花Irises》和幾幅自畫像。
格拉諾姆考古遺址 (Site Archeologique de Glanum)
遺址位於聖雷米向南2公里處,遺址入口在D5公路東側,在梵谷療養的莫索爾聖保羅修道院南方。而公路對面西側路旁有2座宏偉的古羅馬建築,是奧古斯都統治下所建的格拉嫩凱旋門(Arc Municipal)與建於西元前30年高達18公尺的陵墓(Mausoleum)比鄰而立。
格拉努姆是一片宏偉的古羅馬時代遺址,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格拉努姆中心是一座聖泉,沿著主街走向聖泉,身邊是一個個令人著迷的古城遺址。
戈西埃山 (Mont Gaussier)
戈西埃山位於聖雷米格拉諾姆考古遺址南郊,是一座形狀奇特的石山,這裏曾經發現過史前人類的遺跡。
Les Baux-de-Provence / 普羅旺斯萊博
普羅旺斯地區萊博位於亞維農以南30公里處,傳說是東方三博士之一的Balthasar根據金星的指引發現了此地。歷史上最早占領此地的是利古里亞人,將此地命名為“Bau”,陡峭岩石之意,小鎮的法文意思為:普羅旺斯的陡峭岩石。在歸屬法蘭西之後,當地人在反對路易11的暴動中,拆毀了舊城堡,直到文藝復興時才得以重建。
Arles /亞爾勒
亞爾勒城的古羅馬建築 (Arles, Roman and Romanesque Monuments)
亞爾勒為於隆河下游,法國作家都德(Alphonse Daudet, 1840-1897)的短篇小說「從風車小屋來的信」中的「亞耳之女」使之聞名,梵谷割掉左耳後度過餘生的療養院也位於此地。梵谷許多的名畫如《星空下的咖啡館》等都是在這裏所作,也讓遊客可追尋梵谷的畫作場景。
亞爾勒也是一座古羅馬遺跡的老城,有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的競技場,古羅馬劇場和古羅馬地道,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浴場和阿利斯堪普斯墓地。198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梵谷的蹤跡 (Van Gogh Trail):
梵谷在亞爾勒停留了一年零三個月時間,在這短暫的15個月裡,瘋狂的作畫,讓他留下了200多幅偉大畫作。漫步亞爾勒街頭,可沿著旅遊局設計的梵谷的蹤跡黃色指示牌,尋找梵谷的畫作場景。
梵谷的吊橋 (Van Gogh Bridge)
“亞爾勒的吊橋”是梵谷的一幅名畫,其原型就是位於亞爾勒市區以南3公里處的一座吊橋。其原始位置是位於阿爾勒目前Réginel橋附近。
石棺公園 (Alyscamps)
石棺公園的原文「Alyscamps」來自拉丁文的Alyssii campi,在羅馬神話中的原意即是「為帝國犧牲的英雄大道」。
這座在希臘、羅馬時期創立的公園,在 4世紀,因來自亞爾勒的基督教殉道修士Sa int Genest安葬於此,才開始吸引歐洲各地的朝聖者,成為基督教世界的重要朝聖起點。這裡是梵谷的畫作場景。
亞爾勒公園
亞爾勒公園是佔地廣大的悠閒綠地,公園內還豎立著梵谷紀念碑,標示著亞爾勒與梵谷之間緊密的歷史情誼,這裡是梵谷的畫作場景。
梵谷咖啡館 (Le Café Van Gogh)
這裏是梵谷名畫《夜間咖啡館》的取景地,至今仍保留著和當年畫上一摸一樣的外貌,也是阿爾勒“梵谷之路”上最重要的一站。
梵高文化中心/療養院 (Espace Van Gogh)
門上可以看到刻著“HOTEL DIEU”。這裡面曾是梵谷在阿爾勒住的醫院。1888年2月梵谷因精神失常割下了自己左耳垂兒,被送到了這家醫院接受治療。
1889年4月梵谷繪製了「阿爾勒醫院中的花園」(Le Jardin de la Maison de Santé a Arles,The Courtyard of the Hospital at Arles),畫中描繪了當時醫院中庭花園的景象。在梵谷居住亞爾勒100週年紀念時,這座醫院改建為文化中心。
梵谷的隆河星空 (Nuit étoilée sur le Rhône)
位於Rue Marius Jouveau旁的隆河小碼頭,便是當時梵谷畫下「隆河星空」(Nuit étoilée sur le Rhône)的所在地。
亞爾勒競技場 (Arènes d’Arles)
亞爾勒競技場是亞爾勒城內最顯眼的地標,建於公元前40年。它由兩層樓、50座拱門所形成,2樓的拱門是多立克(Doric)式的,縱長136米,橫寬107米,能容納2.6萬多名觀眾,這是普羅旺斯地區保留最完整的羅馬式遺跡。夏季時有鬥牛表演,攀上最高樓層,可以俯瞰亞爾勒。
這裏也是梵谷名畫「競技場」(Les Arènes)的場景,這幅名畫是梵谷憑藉記憶畫的作品。
亞爾勒古羅馬劇場 (Théâtre Antique Arles)
亞爾勒古羅馬劇場修建於1世紀末,是一座希臘-羅馬式的露天圓形劇場。雖然這座劇場在幾百年裡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拆分與分割,但仍然依稀可見其當年雄壯的風姿。
共和廣場 (Place de la republique)
共和廣場位於亞爾勒古城中心位置,亞爾勒市政府位於共和廣場北側。共和廣場建於15世紀,最醒目的就是廣場中的方型尖碑(Obélisque),其以土耳其花崗岩料製成,原位於羅馬戰車劇場(Cirque Romain),17世紀才移來此處,是珍貴的古羅馬遺跡。
聖托菲姆教堂和迴廊 (Église St-Trophime et Clôtre)
聖托菲姆教堂建於11世紀末~12世紀初,位於數座舊教堂遺址之上,主要用於神父管理教堂的財務。正門建於12世紀,雕刻著《最後審判》( Jugement dernier)聖徒與使者。
穿過大門,來到聖托姆迴廊(Cloître de St-Trophime),東面和北面的廊道建於12到13世紀早期,帶有羅馬式的隧道一樣的拱橋頂,而南面和西面的廊道建於14世紀,屬於早期哥德式的有交叉尖頂的穹頂。迴廊裡最著名的是柱頭的裝飾浮雕,每一根石柱上都有著雕刻精細的人像
康斯坦丁公共浴場遺址 (Thermes de Constantin)
康斯坦丁公共浴場遺址建於公元4世紀,這裏曾是個古代羅馬時期的公共浴室,並有兩種用途,可在角力場體育鍛煉,也可以在浴室進行身體清潔,如今保存了部分遺跡,。
卡馬格濕地公園 (Camargue Natural Regional Park)
卡馬格濕地公園位於法國東南部的隆河三角洲,是法國著名的自然公園和自然濕地保護區。可觀賞到成群的野牛,白馬和火烈鳥。
Bagnères-de-Bigorre /巴涅爾-德比戈爾
位於法國南部-庇里牛斯大區上庇里牛斯省阿杜爾河畔的一個市鎮,屬於巴涅雷德比戈爾區(Bagnères-de-Bigorre)巴涅雷德比戈爾縣(Bagnères-de-Bigorre)。該市鎮總面積125.86平方公里,2009年時的人口為8040人。
巴涅爾德比戈爾位於法國南部-庇里牛斯大區上庇里牛斯省阿杜爾河畔的一個市鎮,地處比利牛斯山脈的北麓,阿杜爾河(L’Adour)上游的河谷之中,四周均為高海拔的山峰,屬於山地氣候。
巴涅爾德比戈爾地區附近地質結構複雜且不穩定,1660年6月21日,曾發生過破壞性大地震。巴涅爾德比戈爾的歷史較為悠久,但受地形因素影響,城市規模十分有限。二戰後,巴涅爾德比戈爾的旅遊業開始興起,溫泉和登山成為了這一地區的兩大旅遊項目。
圖馬列山(Col du Tourmalet)
圖馬列山是法國南部庇里牛斯山的最高路段,也是環法自行車大賽最有名的登山站之一,從1910年開始將庇里牛斯山加入戰局後,圖馬列山就成為環法賽史上選手最常要挑戰的山頭。
圖馬列山海拔2115公尺,它不但是法國南部的滑雪勝地,也是法國羊乳酪的重要產地。從1910年一直到2012年,環法賽已經造訪過圖馬列山共有82次之多,被封為環法的登山站之后(The queen stage of the race);佩拉高迪斯山則是環法登山段之王(Hors categorie),兩者最後的坡度都是10%,也就是最艱辛的山頭。
百屆環法賽中,只有1974年和2010年將圖馬列山頂設為終點,有3次將終點設在1800公尺的山村拉蒙吉(La Mongie)。圖馬列的山頂現在有兩座紀念雕像,一座是前環法賽主席高耶特(J. Goddet),另一座較大雕像則是紀念拉皮茲在環法賽所創下的輝煌紀錄。
東部路線從Sainte-Marie-de-Campan開始17.2公里的爬坡路程,爬升1268公尺,平均爬升度7.4%,最大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