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坦尚尼亞,是位於赤道以南的東非國家,本土地處維多利亞湖和印度洋之間,北鄰烏干達和肯亞,西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盧安達和蒲隆地交界,南與馬拉威和莫三比克毗連,西南與尚比亞接壤。1964年4月26日,坦干伊加與尚吉巴合併,成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首都為杜篤瑪。1996年以前的舊首都位於三蘭港,仍為坦尚尼亞主要的商業城市和大部分政府機關的所在地。三蘭港也為坦尚尼亞的主要港口。
坦尚尼亞東部沿海地區和內陸部分低地屬熱帶草原氣候,西部內陸高原屬熱帶山地氣候,尚吉巴的20多個島嶼屬熱帶海洋性氣候,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位於坦尚尼亞境內。
正式國名: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 Jamhuri Ya Muungano Wa Tanzania
首都:多多馬 / Dodoma / 最大城市為 三蘭港 (Dar es Salaam)
方公里
人口:40,000,000 人
氣候:東部沿海地區和內陸部分低地屬熱帶草原氣候,西部內陸高原屬熱帶山地氣候
語言:斯瓦希里語、英語
宗教:坦噶尼喀:伊斯蘭教 45%、天主教 35%,桑吉巴:伊斯蘭教 95%
貨幣:坦尚尼亞先令 / Tanzanian Shilling (TZS) / Shilingi ya Tanzania
/ 匯率約為1美金兌2172.750 (2016.01.16)
時區:UTC +3:00
電話國碼:+255
插頭:220V,三向插頭. 中間為略帶方形的接地端,此接地端必須先插入,另兩插孔才會打開,插頭才能插入,一般只有兩支插頭的變壓器無法順利插入插座內,需注意。
氣候
東部沿海地區和內陸部分低地屬熱帶草原氣候,西部內陸高原屬熱帶山地氣候。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21℃~25℃。桑吉巴的20多個島嶼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濕熱,年平均氣溫26℃。
簽證
對外交通
三蘭港:朱利葉斯·尼雷爾國際機場 – DAR
阿魯沙、吉力馬札羅:吉力馬札羅國際機場 – JRO
桑吉巴:桑吉巴國際機場 – ZNZ
肯亞航空:每日有班機前往 Dar es Salaam、桑吉巴與吉立馬扎羅等地
Precious 航空:屬於肯亞航空聯營航空公司,號稱「Tanzania’s finest airways」,但飛機老舊.
歷史文化與現況
消費
金額表示方式:先令 / 分
15 先令「15/= 或 15/-」、105先令「105/= 或 105/-」
55分「=/55 或 -/55」、90分「90/= 或 90/-」
15先令55分「15/55」、105先令90分「105/90」
外交部緊急聯絡中心
為加強提供國人旅外急難服務,外交部自98年元月一日起,將設於外交部領事事務局桃園國際機場辦事處之「旅外國人急難救助聯繫中心」,提升為「外交部緊急聯絡中心」,全年無休、24小時輪值,聯繫處理旅外國人急難救助事件,以落實外交部為民服務不打烊的宗旨。
該中心設置簡明易記的國內免付費「旅外國人緊急服務專線」電話0800-085-095 [諧音「您幫我 您救我」,海外付費請撥(當地國國際碼)+886-800-085-095],國人在海外遭遇緊急危難時,可透過該專線電話尋求聯繫協助。非涉海外急難救助事項,切勿撥打該專線電話,以免線路過度負載,耽誤海外緊急事故處理時效。倘有護照、簽證及文件證明等問題,請於上班時間撥打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總機電話(02)2343-2888;外交部一般業務查詢,請於上班時間撥打外交部總機電話(02)2348-2999。
該中心另設有「旅外國人急難救助全球免付費專線」800-0885-0885,目前可適用歐、美、日、韓、澳洲等22個國家或地區,該專線可以當地申請之行動電話門號、公共電話或市話方式撥打;倘以國內行動電話門號撥打,則須另自付國際漫遊電話費用。
駐南非共和國台北聯絡代表處
Taipei Liaison Office in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1147 Francis Baard Street, Hatfield, Pretoria,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電話:(27-12) 4306071-3
傳真:(27-12) 3427110
急難救助:
※急難救助電話專供緊急求助之用(如車禍、搶劫、有關生命安危緊急情況等),非急難重大事件,請勿撥打;一般護照、簽證等事項,請於上班時間以辦公室電話查詢。
行動電話:(27) 828029380南非境內直撥:0828029380
網址:www.taiwanembassy.org/ZA
E-mail:southafricatlo@gmail.com
阿魯沙 (Arusha)
阿魯沙是去往坦桑尼亞北部森林公園的中轉站。阿魯沙國家公園(Arusha National Park)位於乞力馬紮羅山以西約70公裏,是坦桑尼亞最小的國家公園之一,但也是最美和地質形態最多變的公園之一。公園裏有長頸鹿、火烈鳥等許多野生動物,還有坦桑尼亞第二高山梅魯火山。在公園可以徒步登梅魯火山。公園入口在阿魯沙和莫西之間。從阿魯沙駕車出發,隻需40分鍾。
阿魯沙是有機場的,一般都是國內航班。
當地語言: 斯瓦希裏語
莫希 (Moshi)
莫希是坦尚尼亞東北部的城市,是乞力馬扎羅區的首府,位於非洲最高山峰乞力馬扎羅山附近,有熱帶乾濕季氣候,座標3°20′S 37°20′E,2002年人口144,739。莫希有全民小學教育,有鄰近地區最高的識字率。
莫希(Moshi)小鎮坐落在乞力馬紮羅山的南部山腳,許多遊客將這裏當作攀登乞力馬紮羅山的集散地。這裏也有許多西式咖啡廳和餐館,但是小鎮本身並無太多看點。
吉利馬札羅 (Kilimanjaro)
上午,天氣好的時候,坐在餐廳裏,抬頭就能看見吉利馬札羅山上的那一小撮雪。莫希是觀看乞力馬紮羅和攀登吉利馬札羅的最佳地點。
小貼士:Coffee tree hotel 是莫希少數幾個觀吉利馬札羅的最佳地點之一。房間和頂樓餐廳都可以看見吉利馬札羅山。
查拉湖 (Lake Chala) 944m 3°18’28.7″S 37°41’08.0″E
查拉湖是東非的火山口湖,位於坦桑尼亞和肯尼亞接壤邊界的乞力馬紮羅山東側海拔高度877米處,距離塔韋塔8公里,該湖長3公里、寬2.4公里,面積4.2平方公里。
從莫希鎮出發,開車一小時後可以抵達。Lake Chala旁邊有許多樹、草和稀有植被。Lake Chala被認為是非洲最深的內陸湖,湖水全部來自吉利馬札羅山。
馬賽人文化村&博物館 (Olpopongi – Maasai Cultural Village & Museum)
距離莫希鎮74公里,居住著50多名當地馬賽人(從附近小鎮遷移而來)。所有的房屋都是實用當地的天然材料,按照傳統風格建造而成的,與真正的馬賽人的生活環境幾乎無異,隻有廚房和洗手間略有不同。每個來這裏參觀體驗的遊客也是為非洲當地人的醫療、就業和教育做出自己的貢獻。參觀時候會有當地英語流利的馬賽人陪同介紹。
地址:P.O. Box 6688, Moshi, Tanzania
電話:+255(0)785 4811655
網址:http://www.olpopongi-maasai.com/typo3/
吉利馬札羅山國家公園 (Mount Kilimanjaro)
吉利馬札羅山國家公園(Mount Kilimanjaro National Park)位於坦桑尼亞北部,莫希(Moshi)鎮附近。乞力馬紮羅山(Mount kilimanjaro)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自然遺產,被稱為“非洲屋脊”。在海岸邊人跡罕至的灌木叢林地裏拔地而起的乞力馬紮羅山,不隻是非洲最高峰,還是世界上最高的獨立山峰,從海拔900米,直升至5895米,攀登乞力馬紮羅山是大多數遊客在坦桑尼亞的最精彩的體驗。
吉利馬札羅山值得一去的不止是頂峰,攀登它的山坡就像是一次從熱帶到極地的世界旅行。大多數登山者隻需達火山口的周圍,如果要到達優呼魯(Uhuru)峰,即真正的最高峰,或者火山口上的吉爾曼峰(Gillman’s Point)的登山者,則必須獲得登山執照。最佳的季節是12月至次年2月,這時候天氣晴朗、氣候溫和。
為避免高山反應,攀登至少需要5天或更長的時間。
當地語言: 斯瓦希里語
吉利馬札羅山 (Mount Kilimanjaro)
吉利馬札羅(斯瓦希裏語:Kilimanjaro,意為“燦爛發光的山”)位於坦桑尼亞東北的吉利馬札羅區,臨近肯尼亞邊界,是非洲的最高山,常被稱為“非洲屋脊”、“非洲之王”。其最高峰為基博峰(也稱烏呼魯峰),海拔5895米。吉利馬札羅山的部分山區被指定為吉利馬札羅國家公園,並登錄為世界遺產。
吉利馬札羅山為地球上人類可徒步前往的最高處之一。攀登吉利馬札羅共有六條常用登山線路——馬蘭古(Marangu,也稱可口可樂線路)、龍蓋(Rongai)、萊莫紹(Lemosho)、沙拉峰(Shira)、翁背(Umbwe)和馬切姆(Machame,也稱威士忌線路)。其中馬切姆路線是風景最好的路線,但較陡峭。龍蓋路線是最容易攀登的線路,但沿路景觀較差。最受歡迎也是難度較低的是馬蘭古路線,整條路線不需要登山技術和專門的登山裝備。每年都有大約1-2萬人試圖攀登吉利馬札羅山,其中有30-40%的人能成功地登上頂峰。但從其他路線攀登會比較困難,尤其是如果從冰川一側攀登必須是專業登山人員。最好的登山季節是寒冷而幹燥的6月至10月,或者是充滿綠意但還未到雨季的12月至次年3月。
由於吉利馬札羅山是位於赤道附近的雪山,登山者在路途中可以體會到一年四季的所有氣候條件。
地址:坦桑尼亞乞吉利馬札羅區
到達方式:kili有很多條路線,但有兩條是人們長期走的路線,一個是被稱之為可口可樂路線的marangu route另一個是耗時較長但是風景最美的macheme路線。marangu路線有公園為遊客修建的木屋,前三天的路都很平緩但是最後一天衝頂的路較難,macheme路線隻能露營在帳篷裏,時間比marangu多兩天,前五天路都很陡,第四天甚至是要用手爬一個峭壁。就衝頂而言macheme比marangu簡單,不過整體難度macheme遠大於marangu。
網址:http://www.tanzaniaparks.com/kili.html
所屬分類:自然風光 | 公園/植物園
塔蘭吉雷國家公園 (Tarangire National Park)
簡介:
論知名度 Tarangire 國家公園遠遠及不上 Serengeti 和 Ngorongoro,本來我亦對它沒有太大期望,然而它留給我的回憶卻十分深刻。
Tarangire 國家公園佔地 2,600 平方公里,我覺得它是我到過坦桑尼亞的國家公園和保護區之中景色最美的。像把傘的刺槐樹 (thorn acacia) 、像迪士尼卡通片中千年樹精的猴麵包樹 (baobab)、厚厚的積雨雲,組合成典型的非洲原野景色。
Tarangire 公園內有它自己的小型動物大遷徙,雨季時動物散佈在公園各處和附近的幾個國家公園,但當旱季來臨時,動物便會返回 Tarangire 的水源。
特色:
最出名的野生動物,不是獅子、大象等大型動物,而是較手指頭還小的 tsetse fly (有人譯作“孑孓蠅”,但我還是喜歡叫牠們作 tsetse fly,因為牠們飛行時發出很大的「吱吱」聲)。
野生動物:
數量上 Tarangire 當然不及 Serengeti 和 Ngorongoro,但除了黑犀牛、河馬和幾種羚羊 (如 topi, Thomson’s gazelle) 外,在其他公園找到的這裡都可以找到。
地理概況:
Tarangire 沒有很突出的地貌,公園內只是一些樹叢和小山丘,但景色優美。
季節:
七至十月的旱季,動物會返回 River Tarangire 附近一帶,是最適宜遊 Tarangire 的時候。
簡介:
Lake Manyara 是一個相對較細小的國家公園,佔地只有 325 平方公里。和坦桑尼亞其他幾個公園和保護區比較,它的吸引力不算大。但亦因此遊客較少,這可也是它的吸引力 (在 Ngorongoro 你看不到二、三十輛四驅車才怪)。
特色:
Lake Manyara 最有名的,是有可能看到獅子爬上樹上睡覺。
野生動物:
跟其他公園比較,Lake Manyara 的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都有所不及,但河馬、長頸鹿、獅子、花豹 (leopard)、斑馬、狒狒等都有機會看到,據說大象的密度還是非洲之冠。
這公園的鳥類數目據說也是很多的,但今次我們看到的雀鳥卻很少。
地理概況:
顧名思義,公園主要是由面積 229 平方公里的 Lake Manyara 組成。跟其他公園和保護區不同,公園內以樹林地為主,但在湖畔亦有草地和沼澤地。
季節:
基本上全年都可遊 Lake Manyara,但以十二月至二月、及五至七月為最佳。
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是坦桑尼亞火山口高地的一個保護區,在阿魯沙西部約180千米處。保護區由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管理局主管,197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這一大型火山口在本保護區中內。
據報道,當地政府在2009年提出減少生態保護區人口從6,5000到2,5000,並且有計劃在此處入駐10多家豪華旅行酒店,以便更多的人能體驗到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美麗,原始與奇妙。
地址: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 Ngorongoro, Arusha, Tanzania(查看地圖)
到達方式:飛機:坐飛機抵達乞力馬紮羅國際機場後可以搭乘出租車或免費班車到達阿魯西,距離約55km。
自駕:從阿魯西到保護區大約有2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如果要進入保護區,四驅車是必要的。
開放時間:06h00-18h00(除開 Seneto Descent門的關門時間為16h00)
電話:+255 27 253 7006, +255 27 253 7019
網址:http://www.ngorongorocrater.org/
所屬分類:自然風光 | 聯合國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簡介:
雖然整個 Ngorongoro 保護區佔地足足有 8,288 平方公里,但遊客的焦點,都集中在那面積 260 平方公里,深 600 多米的死火山口。這巨大的火山口就像活生生的生物教科書,給我們講解甚麼是生態系統,甚麼是生態平衡。
大約 25,000 頭大型動物,生活在這地理上半封閉的地方。食肉動物,被吃的食草動物,被吃的草,動物的糞便肥料 …… 等等,構成一個存在了數以萬年的、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
此外,Ngorongoro 亦是一部人類進化史教科書。考古學家在保護區內的 Olduvai Gorge 發現了二百多萬年前,人類的祖先 Australopithecus boisei (南猿)、Homo habilis (巧人) 和 Homo erectus (直立原人) 的化石。
憑著這兩項條件,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先在 1979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再於 2010 年增補為世界文化及自然雙遺產,可謂實至名歸。
保護區住有很多當地土著 Masai 族人,衣著服飾充滿非洲原始風味。
特色:
Ngorongoro 是自成一角的生態系統,裡面有絕大部分東非可找到的大型動物,有不會遷徙的角馬和斑馬,還有一個很多紅鶴的鹼性湖。
野生動物:
很多遊客來到 Ngorongoro 最希望看到的是黑犀牛,因為這瀕臨絕種動物在其他地方已很難找到。基本上所有在東非看到的大型動物都可在這裡找到,Lake Magadi 時常可看到大群紅鶴 (flammingo)。
地理概況:
Ngorongoro 保護區最突出的大火山口,直徑 16-19 公里,海拔 1,600 多米,四周被 400-610 米高的陡峭山坡所包圍,火山口西南面有一個很大的鹼性湖 Lake Magadi。
季節:
因為動物長期困在火山口內,除了大雨的四、五月山路太難走外,其餘時間都可以走下這活生生的伊甸園,其中以六、七月為最佳旅遊季節。
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
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位於坦桑尼亞共和國北部。 197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保護區是一片遼闊的高原火山區,西接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東連馬尼亞臘湖國家公園,佔地80,944平方公里。該地區於1957年在行政上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範圍內劃出,成為獨立的自然保護區。區內有聞名遐邇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奧杜瓦伊峽谷和已成深湖的恩帕卡艾火山口。
中文名稱 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
外文名稱 Ngorongoro Pushcha
面 積 80,944平方公里
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
【英文名稱】Ngorongoro Pushcha
【類別】世界遺產
【批准年號】1979年–2010年
【遺產原屬】馬賽族牧民世世代代居住在火山口地區。
【遺產現狀】坦桑尼亞政府為了保護這裡的野生動物,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恩戈羅戈羅自然保護區位於坦桑尼亞中北部,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另一資料:面積6475平方公里)。保護區的中心部分是世界聞名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或破火山口,它是這一地區許多死火山的一個遺址。
這個野生動物樂園是地質學上一次值得高興的意外造成的。恩戈羅恩戈羅位於大裂谷東支,大裂谷是地殼上的一個斷層,從莫桑比克穿過非洲直至敘利亞。在千百萬年裡,在地心的巨大壓力下,熔岩從斷層的薄弱處向地面噴出,形成一連串的火山,即今天東非的“火山口高地”。
恩戈羅恩戈羅正是這些火山中的一個。以前是圓錐形,高度為現時的兩倍。 250萬年前錐體最後—次爆發,把所有熔岩噴出,錐體頂部下塌成凹穴,只剩下火山口西北邊的圓桌山。在地質學上,山火爆發或塌陷而成的火山口,稱為破火山口。
恩戈羅恩戈羅是世界第六大破火山口,大致成圓形,是邊緣保持完整的眾多破火山口之中最大一個。非洲人將其稱為恩戈羅恩戈羅,即“大洞”之意。恩戈羅恩戈羅破火山口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火山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破火山口之一。如同鑲嵌在東非大裂谷帶上的一隻“大盆”。據測,恩戈羅戈羅火山口寬度為14.5公里,深度從610米到762米(另一資料:610米到720米),直徑約18公里,底部直徑約16公里,佔地總面積廣達264平方公里。恩戈羅恩戈羅是一片非常獨特的自然保護區,集中了草原、森林、丘陵、湖泊、沼澤等各種生態地貌,無數種類的野生動物在這裡生存,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生態鏈系統。非洲語的意思就是“大洞”,這個保護區是一片遼闊的高原火山地帶,以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為中心,火山口最高點海拔2135米,直徑約18公里,深610米,如同陷入東非大裂谷帶上的一隻大盆,“盆底”直徑約16公里——我們的旅行就從“盆壁”往“盆底”進發。進入自然保護區需要駕駛汽車沿著陡峭的火山山體向上行駛一段後,再回到平原,接著又是一段向上行駛的路線,整個行車路線好似一個“盆”狀。
在火山周邊佈滿了豐富的礦物質,滋養著這裡各式各樣的生靈。這裡有蔥鬱的山林、豐富的水源,還有無數種類的野生動物在這裡生存。動物數量多得驚人,其密度比當地的馬賽人的羊群和牛群還要大。
馬尼亞拉湖是進入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自然保護區的門戶,海明威曾把這裡描述為“非洲最可愛的地方”。馬尼亞拉湖最吸引人的就是湖邊的紅鶴、鵜鶘以及水里密密麻麻的河馬。馬尼亞拉湖是一座鹹水湖,湖里盛產藍綠藻類和矽藻泥,吸引了大量火烈鳥。藍藻是火烈鳥偏愛的食物。清晨或者夜間水流較為平靜的時候,是小火烈鳥進食的時間,它們在吸食和排除廢物的過程中,可以將水中的微生物濾取出來。而當水流湍急的時候,小火烈鳥則歡聚在湖面上,以讓湖水變得平靜,方便覓食。幾千隻,甚至幾萬隻火烈鳥在一起覓食將湖邊渲染成春色無邊的粉紅色,景象十分壯觀,就連河馬也深愛著這個地方,紛紛匯集在湖畔。
文化遺產:
1979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N(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 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屆會議報告。 2010年在巴西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根據遺產遴選標準(iv)(vii)(viii)(ix)(x),晉升成為自然文化雙遺產。
坦桑尼亞,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自然遺產,197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0年成為自然文化雙遺產。這裡一個有2000英尺深的火山口,被稱作“非洲的伊甸園”。
自然資源:
在巨大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內是野生動物的聚集地,有大量的大型哺乳物。在附近的奧杜瓦伊峽谷,曾經出土早期人類的化石,以及人類生活的足跡。坦桑尼亞政府為了保護這裡的野生動物,曾經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是非洲坦桑尼亞國家天然動物園。位於北部東非大裂谷,在馬尼亞拉湖、納特龍湖和埃亞西湖之間,阿魯沙西128 千米。保護區以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為中心,面積約8.1萬平方千米。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最高點海拔2135米,直徑約18千米,深610米,形狀像一個大盆,“盆底”直徑約16千米,“盆壁”陡峭,面積達315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大火山口,素有非洲伊甸園之稱。其內又包括許多火山口,如已形成深湖的恩帕卡艾山口,仍為活火山的奧爾多尼約·倫蓋山,曾發掘出遠古時代人頭骨化石的奧杜瓦伊峽谷等。火山口周圍山勢險峻,林木蔥茂,水源豐盛,適宜野生動物繁衍棲息。主要野生動物有犀牛、大象、獅、豹等,總頭數在4萬隻以上。這里馬賽族牧民的牛群與野生動物在園內共同生活,互不相擾。坦桑尼亞政府在此設有生態科研機構和反偷獵搜捕隊。
每年五六月間,龐大的斑馬群和花斑牛羚群匯聚在塞倫蓋蒂高原,六七匹一排橫立,準備開始行程500公里的向西遷徙。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的這一壯觀景象舉世罕見。
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火山口,海拔2286米。 800萬年前恩戈羅恩戈羅曾是一座活火山。火山口底部,專業術語稱之為破火山口,即火山錐陷入火山井而形成的大凹地,面積達160平方公里。沿火山口外緣為環形,有6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拔地而起,高聳入雲。
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內的動物,從最小的"迪克迪克"羚羊到犀牛、獅子、大象,種類繁多,數量驚人,火山口也因此名揚天下。每當春天來臨,準備一年一度遷徙的火烈鳥成千累萬地雲集在火山口的鹹湖,宛若一層粉紅色薄紗鋪撒在湖面上,美麗異常。火山口內的花卉繁複,百合花、菖蘭花、矮牽牛、雛菊、羽扁豆、三葉草競相開放,萬紫千紅,使火山口景色迷人。馬賽族牧民世世代代居住在火山口地區。
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距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西側40公里處發現了奧杜瓦伊淺峽谷,峽谷因古河水侵蝕岩石層而形成。 1959年人類學家在這裡發掘出距今125萬年的南猿頭蓋骨。 1960年又發掘出距今190萬年的能人化石殘骸、石器以及迄今仍被狩獵的動物之遠祖化石。這些發現對面臨複雜而又有爭議的人種系譜學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歷史發展:
巨大的火山口是800萬年前火山噴發的遺跡,然而迄今為止,它已經停止噴發250萬年了。火山口外有6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
坦桑尼亞北部這座古老死火山陡峭的火山口,隱蔽在一片參差不齊的植物下。在1800米的高空,異常寧靜,只有四周草原的上升氣流經過火山口邊緣吹向蔚藍的天空時刮動樹葉發出沙沙聲才打破了這裡的沉寂。
站在火山口邊緣上往內觀看,景象驚人。口內是個朦朧的大穴,四周傾斜而成一個色彩繽紛的巨盤,乍看此巨穴,令人頭昏目眩。最引人注目的是600米下的河道,彎彎曲曲流水閃閃發亮,呈現出粉紅色斑點的湖泊。
恩戈羅恩戈羅壯麗多變的景色包羅了從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壁上陡峭的斜坡到金合歡灌木叢。保護區內生態環境多樣,有林地、沼澤,湖泊以及廣闊的草地或薩王納。薩王納是塞倫蓋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此生態系統一直延續至肯尼亞,包括毗鄰的馬沙良·馬拉自然保護區。薩王納草地供養著豐富多樣的食草動物,這裡樹木茂盛、水源豐富,適合野生動物繁衍生息。
動物資源:
該區的動物的名錄看上去就像一份非洲野生動物的目錄,有角馬、斑馬、瞪羚、水牛、非洲旋角大羚羊和疣豬,還有長頸鹿、獅子、大象和黑犀牛。這些動物大部分漫遊於遼闊的塞倫蓋蒂,河馬等另一些動物局限在湖泊和沼澤地區。哪裡有這樣多的獵物,哪裡就有食肉動物,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供養著大量的獅子、斑鬣狗、豺、獵豹、豹和藪貓。大部分生活在恩戈羅戈羅的動物不需要每年為尋找水源和新鮮的草場而遷徙,而是長年定居在火山口內,即使是在乾旱季節,火山口內也不缺乏水源,因此,火山口地區野生動物繁多,旱季,火山口內有足夠的水供動物飲用。也有足夠的食物供給200多萬頭不同大小的食草動物。
每當春天來臨之際,幾百萬隻的火烈鳥(紅鸛)地聚集在火山口底部的鹹水湖上,火烈鳥,與火山口內生長的各種花卉、植物交相輝映。突然間湖面一陣騷動,粉紅色點升上天空轉圈,又飛回水上,那是大群紅鸛在翩翩起舞,宛如玫瑰色地薄紗。這一幅絕美的畫面使人省悟起恩戈羅戈羅為什麼被譽為“非洲伊甸園”。紅鸛有兩種,一種是大紅鸛,以長腳沿河岸踱著優美的大步,彎下頭頸以喙撈取甲殼食物:另一種是小紅鸛,在水深處覓食藻類。
這裡是非洲野生動物最集中的地方,在火山口內260平方公里地面上,估計約有30000只動物,其中有50多種大型哺乳動物,包括獅子、大象、犀牛、河馬、長頸鹿、猴子、狒狒、疣豬、鬣狗及各種羚羊:200多種鳥,包括鴕鳥、野鴨、珍珠雞等。該火山口是整個東非野生動物世界的縮影。
恩戈羅恩戈羅不僅是大型野生動物的天堂,而且也是大量鳥類生活、繁殖、越冬或長途遷徙中停留的重要地區。全年在此棲居的有鴕鳥、鴇、暗棕鵟、黑雕和白兀鷲等。
在雨季,許多歐洲候鳥如白鸛、黃鶺鴒和燕等為逃避北方寒冷的冬天來此避寒。像大、小火烈鳥等不太有規律的客人也到這裡的各個蘇打湖上取食,尤其在其較固定的棲息地十分乾旱或藍綠藻開花衰敗之時。這種情況只有當藻類數量過多,以致於事實上它們被自己產生的毒素毒害之事偶有發生。
火山口邊緣把內外隔絕,火山口內的動物無須為生存而向外覓食。吃草的斑馬、角馬和瞪羚主要依賴草原,同時成為獅、獵豹、鬣狗、豺狼等的食物。這些食肉獸在食草動物群附近徘徊,像公路上的攔路劫匪,等待著狙擊離群的動物。食草動物大多在一、二月間青草最綠時生育,食肉動物也同樣在此期間繁殖,以便捕捉大量食草動物幼崽供哺乳的母獸和斷奶後的幼獸食用。所以火山口內並非想像中的樂園。角馬群一見徘徊的獅子就引起騷動,瞪羚受驚就跳躍逃生,斑馬在角馬群中吃草很顯眼,但它們移動或在熱霾中吃草時,身上斑紋會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見附圖)。火山口內有15000隻角馬,大部分會全年聚成大群一起生活。群居保安全!離群的角馬會成為食肉獸的獵物。
在火山口內,雄黑頰織布鳥會用草織一個巢掛在金合歡樹的棘刺上。它要在草變黃之前吸引雌鳥,否則會遭雌鳥拒絕而要重新織巢。
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觀:
黑雲在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上飄過,破曉景色旭日初升,湖面及沼澤上現出,—片銀色的亮光,火山口內的地面上散著黑點,只有當黑點開始像雲般飄動,改變形狀時,才能看清原來是成千上萬隻正在吃草的角馬和斑馬。大部分恩戈羅恩戈羅的動物不像西面的塞倫蓋蒂平原的動物,每年要為尋找水源和新鮮草場而遷徙,而是長年定居在火山口內。在乾旱季節火山口內水源亦不缺乏。
蒙蓋及隆約克河向許多沼澤供水,並有一個淺水鹼湖馬加迪湖。馬加迪湖沒有出口,經長期蒸發,水中含鹽量甚高,在某種光線照耀下會顯出深藍色。只有藻類和蝦之類甲殼類動物才可以在水中生存。湖附近的沼澤則有河馬在打滾,又有大象和黑犀牛喝水,同時聚集了啄牛鳥,專門啄食躲在犀牛皮上的寄生蟲。
東非草原上的樹木主要是幾種金合歡樹和灌木,雖然都長著尖銳的棘刺,但許多動物仍賴以維生,較小的羚羊喜歡吃其嫩枝,較大的高角羚吃灌木叢,大象和長頸鹿則喜歡吃成樹枝和樹葉。
金合歡樹除作食物外,還可作觀察哨站、貯藏室、遮蔭處、雨傘、擦癢柱和窩巢。豹子在高枝上偵察獵物的動靜,將其捕殺後貯存於枝丫上,防止鬣狗搶掠。烈日下獅子躲在樹蔭下乘涼,盾鱗脊背蛇在樹枝間找尋織布鳥的巢,準備大吃雛鳥。蓑蛾幼蟲織的絲繭懸掛在樹枝上。交配時,雌蛾在繭內,雄蛾在繭外,冒著被住在棘刺基部癭內的螞蟻攻擊的危險。這種螞蟻會保護金合歡樹,抵禦食葉的昆蟲。
成熟的金合歡種子被高角羚和大像等吞食後,在消化液中軟化,才有可能萌芽。糞蜣蜋翻吃動物糞便時,把種子埋入土中。於是,一棵新的金合歡樹就成長起來。
每年十二月至翌年四、五月的雨季過後,火山口內的草地會一片翠綠,夾雜著粉紅、黃色、藍色和白色的花朵。在這肥沃的火山土上盛開的花有牽牛花、羽扇豆、雛菊及罕有的藍色苜蓿花等。當五至十一月的旱季來臨時,火山口內便漸漸由綠變黃,然後變成淺黃褐色,繼而成為像餅乾似的深褐色,動物開始聚集在蒙蓋沼澤周圍。由於火山口內三分之二是草地,除了零散的金合歡樹和裸露的巖頭外,都是一片均勻的顏色。
恩戈羅恩戈羅與外界隔絕,給國際科學界帶來好處,多年來,動物學家和其他科學家來到這裡研究野生動物及其獨有的生態系統。他們有一個疑問:關於近親繁殖的問題。例如他們發現在火山口內的百餘隻獅子是15只獅子的後裔。這15只獅子或許是公元1962年雨季滋生的刺螫蠅引起的瘟疫後倖存下來的,也可能是後來由外面進入火山口的。這表示火山口內獅子群的遺傳基因庫存量甚低,威脅著它們抗病及繁育下一代的能力。
每年都會有少數動物沿著古老的小徑越過火山口邊緣離去,加入旱季遷徙到火山口外平原的外部動物群中,稍後再回到火山口中。外流動物所佔的比例極小,但已使火山口內動物得以接觸外界的遺傳基因。可惜周圍地區農業的發展已威脅到遷徙路徑,使火山口與外界隔絕。
恩戈羅恩戈羅一度是附近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一部分,禁止農耕。對在該地牧牛的馬賽族(亦譯為:馬薩伊族)不便,所以在公元1959年把火山口及其周圍約8300平方公里劃為保護區,但對火山口內放牧的牛隻數量有嚴格限制,而且禁止建造房屋。這裡,馬賽族牧人的輕柔腳步聲,被陽光曬得褪色的禾草的沙沙聲,濃烈的動物氣味,凡此種種,使此地的古老景色具有一種永恆不變的氣氛。
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的重要性因它是世界遺產地和生物圈保護區而得以加強。先前整個地區是現今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一部分,但作為一個保護區它有著雙重目的,一是保護該區的自然資源,二是保護土生土長的馬薩伊部落的利益和傳統生活方式,他們至今還在這裡照料牛群和羊群。
動物數量眾多可能給該區帶來很大的壓力,然而事實上在這樣複雜的情況下,它雖受自然的衝擊卻仍能完美地顯示複雜的平衡,每種食草動物都確立了在與其他動物相互依存的關係中所處的特殊地位和等級。因此,斑馬吃植物的粗硬部分,而將多汁的部分留給羚羊。角馬咀嚼下來的草皮殘渣激發了新芽的生長,這對以此為生的瞪羚極為重要。要是沒有這種食草的壓力,許多薩王納地區會恢復成林地。
儘管許多瀕危的大型野生動物種類已得到國家保留地和其他保護區日益加強的保護,但偷獵仍在繼續。整個非洲大陸上大象的處境很糟糕,估計每年有5萬頭被殺,累計減少總量已達40至60萬頭。黑犀牛已從許多地方消失,現已處在絕種的邊緣。因為一隻犀牛角價值3萬美元之多,因此不管有多大的風險,捕殺仍在繼續。有這樣高的回報,也許對黑犀牛的數量從1976年的5萬頭急降到1990年的3500頭就不會驚訝了。現已採取了許多非常措施以拯救這種健壯的動物。對某些地區實施反偷獵巡邏保護,一旦發現偷獵者,其將被射死。為了不顧一切拯救最後的黑犀牛,為了不讓偷獵者達到目的和改變其射殺黑犀牛的企圖,自然資源保護生義者寧可截去黑犀牛的角。
公元1959年有人修築了一條崎嶇不平的路通往火山口內的地面,全長3200米,卻下降了600米。在火山口內只容許汽車行駛,每年帶來約10000名遊客。
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曾發掘出距今125萬年的“東非人”頭骨化石,距今190萬年的 古人類殘骸化石,以及動物遠祖的化石。具有珍貴的科學價值。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巨大完整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是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在其附近是注滿了深水的恩帕卡艾火山口, 和蓋倫活火山。在距此不遠的奧杜瓦伊山谷的挖掘, 發現了人類的遠祖之一的哈比利斯人。
簡介:
Serengeti 一字來自當地 Masai 語 “siringet",解作無邊無際的平原。
是真的!Serengeti 真是無邊無際的!在 Serengeti 我便曾坐在我自己的「籠」裡,前後左右 360 度放眼只見地平線。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是數不盡的牛羚、瞪羚和斑馬。
面積 14,760 平方公里的 Serengeti National Park (音譯:塞倫蓋提國家公園),位於坦桑尼亞北部。它的範圍其實只是行政劃分,從生態角度看,它屬於比它大約兩倍 Serengeti-Mara Ecosystem 的一部分。這生態系統北面延伸入肯亞的 Masai Mara Reserve (音譯:瑪沙瑪拉國家保護區),西面擴展至維多利亞湖 (Lake Victoria),東南面包括 Ngorongoro 保護區的部分。
在這廣闊的平原上,過百萬頭草食動物不停追逐水草,重覆著牠們祖先已開始了數十萬年、史詩式的動物大遷徙。沿途危機四伏,歷盡生老病死,是大自然每年一次最壯觀的動物嘉年華。
特色:
在坦桑尼亞其他國家公園或保護區,你也可以找到很多種類的野生動物,但只有在 Serengeti,你可以看到成千上萬的動物,散佈在看似無邊界的草原上。事實上,Serengeti 是現存世界上唯一能看到這麼龐大野生動物群的地方。
如果你揀對時候又運氣好的話,你可能碰上正在大遷徙的動物群,還有旁邊虎視眈眈的獵食動物,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
地理概況:
Serengeti 東南面 Naabi Hill 和 Ndutu 一帶是廣闊的草原,土壤主要由 250 萬年前的火山灰沉降而成,帶有鹼性,所以樹木不能生長。偶有一些較高的地方,一堆堆的岩石露出地面,形成一個個小丘陵,當地稱作 Kopjes。
愈往西北方向走,鹼性土壤愈來愈少,開始出現一些灌木叢。這次我最遠去到 Serengeti 中部的 Seronera,那裡已經有樹叢,草也長得較長。
Serengeti 北面有一條河叫 Mara River,一直流入維多利亞湖。每年過百萬頭動物會冒險往返走過這條河,過程中死傷無數。
Serengeti 從東南向西北海拔漸漸降低,遊客通常在東南和中部看動物,海拔在千多米以上,所以不會太熱,陰天、下雨時反而有點涼意。
野生動物:
基本除了黑犀牛外,所有在東非看到的大型動物都可在這裡找到,尤其是成千上萬的斑馬、黑尾牛羚 (wildebeest, 俗稱角馬) 和各式羚羊。
季節:
Serengeti 有兩個雨季,一個是在三至五月的長雨季,據說那時差不多每天都會傾盆大雨,路上滿佈泥濘,動物也分散在草原的每個角落;另一個是較短和雨勢較小的十一和十二月。注意每年雨季的時間都會有偏差,雨量亦年年有變。
往 Serengeti 宜避開雨季,雨水充沛時動物會分散在草原每個角落,相反旱季時動物會集中在水源附近,要找牠們便容易得多了。此外,雨季時住宿、車程會較不舒服和可能有些地方去不到,拍照也不大方便和沒有那麼好看。
景點介紹:
塞倫蓋蒂河馬池 (Serengeti Hippo Pool)
塞倫蓋蒂河馬池裏不僅有河馬還有鱷魚,如果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鱷魚和河馬為爭奪獵物而大打出手。
塞羅勒那 (Seronera Serengeti)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被分成三個部分,塞羅勒那是最中心的區域也是最容易到達的地方。
納比山 (Naabi Hill)
納比山位於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東南入口,是觀看大遷徙的絕佳地點,登上納比山後視野開闊,這裏也適合野餐和露營。有衛生間。
格魯美地河 (Grumeti River)
格魯美地河是引人注目的角馬遷徙時所穿越河流地點之一,每年7、8月大遷徙時所有動物都必須過這條河再抵達肯尼亞。除了這兩個月以外,其餘時間可以在裏面看到河馬和鱷魚。
塞倫蓋蒂熱氣球之旅 (Serengeti Balloon Safaris)
塞倫蓋蒂熱氣球之旅從早上6點開始,大約持續1-2個小時,乘坐熱氣球觀看日出以及國家公園全貌,然後原路返回,開始一天的行程。一個熱氣球裏最多容納16個成人。
熱氣球獵遊出發點Ballon Safari Launch Site
塞倫蓋蒂的熱氣球獵遊是世界上最好的兩處熱氣球觀賞點之一(另一處在土耳其卡帕多西亞) ,清晨從熱氣球獵遊點出發(距離中心區大約半小時車程),迎著初升的陽光,看著稀樹草原上奔跑的鹿群,悠閑的河馬,雄健的獅子,運氣好時還能遇上遷徙大軍.熱氣球獵遊結束後,還會有一頓豐盛的草原野餐,在遼闊的東非草原上,和動物們一起進食,還有什麼比這更浪漫的呢.這樣一次大約3小時的旅程(天空中約1小時)大約需要500美元/人,價格不菲,但是對於這樣一個Lifetime experience來說,這些錢也是值得的.
地址:Serengeti National Park, Tanzania
門票:$500
電話:(255) 27 250 8578
網址:http://www.tanzania-adventure.com/serengeti-balloon-safari.htm
羅博區 (Area of Lobo)
羅博區位於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東北部,是塞倫蓋蒂重要的獵遊區域,其重要度僅次於Seronera中心區,尤其在每年的11-12月份,遷徙大軍從馬賽馬拉返回時,需要從此區域越過格魯美地河進入塞倫蓋蒂.這一季節,也是該區域的最旺季.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Serengeti National Park)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Serengeti National Park) 位於東非大裂谷以西,阿魯沙西北偏西130公里處,一部分狹長地帶向西伸入維多利亞湖達8公里,北部延伸到肯尼亞邊境。 1940年後成為保護區;1929年,塞倫蓋蒂中部228,600公頃地區被定為狩獵保護區;1951年建成國家公園;1959年得到擴大。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態計劃中塞倫蓋蒂—恩戈羅恩戈羅生物保護區(連同毗鄰的馬蘇瓦狩獵保護區)的一部分得到國際公認,同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面 積:25063平方公里
最佳旅遊時節:2,5,6,7,11月份
保護對象獅子、大象、犀牛、水牛、花豹等
簡介: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是坦桑尼亞最著名的國家公園,一個有著300多萬隻大型哺乳動物的巨大生態系統植被以開闊草原型植物為主,但在嚴重干旱時幾乎全部變為沙漠。主要植物是馬唐和鼠尾粟(鹽鹼土壤的代表植物)等茅草。在較濕潤地區,水蜈蚣屬植物生長佔優。公園中部為大片金合歡林地草原。丘陵植物和茂密的林地,以及一些長廊林覆蓋了公園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公園由於擁有現今極大規模的動物群落而聞名遐邇。這些動物群在季節性的水源地和草場之間來往遷徙。這些動物有牛羚、斑馬、羚羊、3000多只獅子、斑鬣狗。 5月和6月,許多動物從中部平原集體遷徙到西部狹長地帶。公園的東部原先都是馬賽牧區的一部分。野生動物和家畜共同分享這裡的自然資源。馬賽人是東非最大的游牧部族,他們的文化習俗禁止食用野生動物。
氣候:
這裡的降雨主要集中在11月到第二年的5月,12月和3、4月為高峰期。年平均氣溫20.8℃,海拔1150米處記錄的年平均降水1210毫米。降雨量向東遞減,自北向西遞增,在西部維多利亞湖附近的狹長地帶年降雨達950毫米,公園最北端肯尼亞邊境附近年降水達1150毫米。
地貌:
基本資料:總面積25063平方公里,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塞倫蓋蒂國家公園14763平方公里
2.馬賽-瑪拉1750平方公里
3.北恩戈隆戈羅2800平方公里
4.狩獵區2200平方公里
5.鄉村田地3550平方公里
瑪拉生態區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是非洲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南阿比山是其公園的南大門保護區與北部肯尼亞的馬賽——瑪拉國家公園共同組成了聞名遐邇的塞倫蓋蒂—瑪拉生態區。
在藍色暮靄中的塞倫蓋蒂充滿了神秘的色彩,蘊藏著無限生機,無時不刻上演著的適者生存的故事是這片土地魅力永恆之所在。
塞隆勒拉山谷
塞隆勒拉山谷的長草平原是公園總部所在地,大部分的旅館和野營地也集中在此。塞隆勒拉集中了全非洲最多的獅子和獵豹。沿著河谷而行,不管你什麼時候來,都能欣賞到本地的野生動物風光。這裡也是全塞倫蓋蒂最好的觀賞獵豹、河馬、鱷魚和大象的地區之一。越過塞隆勒拉,就來到了西部和北部走廊,這裡比塞倫蓋蒂的其他地方更為原始、荒涼,來訪的遊客也比較少,一般都是在某個適當的季節追隨遷徙的野生動物而來的。
走廊
走廊是中部塞倫蓋蒂地區的延伸帶,格魯米提河從它遍布著陡峭丘陵的平原上蜿蜒流過,河的兩岸分佈著灌木叢和森林。北部走廊屬於偏遠地區,從那兒可以到風景秀麗的羅伯地區,它還通向肯尼亞邊境和邊界線那頭的馬賽—瑪拉生態區。
經常聽人們說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遊客太多,當然,如果你想擁有一次完美的野外體驗,你自然得知道該如何適當安排你的塞倫蓋蒂之行。確實如此,人們往往把旅遊期分成幾段,在塞倫蓋蒂、恩戈隆戈羅、曼亞拉和塔朗吉爾這幾個公園裡各玩上幾天,這就意味著旅行會集中在少數幾個建有公路的地區。而你要知道。塞倫蓋蒂的大片土地都是荒僻而人煙罕至的,真正熱愛旅行的人們會很高興地去那些縱深地區,那種感受才真是棒極了。
生態環境:
“塞倫蓋蒂”在馬塞語中意為“無邊的平原”,實際上這是人們對塞倫蓋蒂平原的一種誤解,看起來它是一望無垠的,事實上它的面積並沒有想像中的大,當你開車沿著最長的軸線走,在兩個小時內就能穿過所有平原。如果你在塞倫蓋蒂平原中停下你的越野車,熄掉引擎,在車蓋上坐幾分鐘,很快你就能意識到這個地區的生態系統是多麼的單純:
歸根結底,你身處的這個平原上有生命的東西就唯有草和大型哺乳動物。如果你是在2月的某一天來到塞倫蓋蒂平原,你可以看到四周巨大的獸群。在這個極為簡單的環境裡,存在著大得令人難以相信的生物集合-廣袤的草原、大型食草動物及其一旁的捕食者。在初次體驗到這種單純性的時候,你禁不住會被大自然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運作規律所折服。
這種生命的力量是如此強烈,如此震撼,如果要想有效地說明這種力量,那我們只能說:它使非洲其他所有大野生動物公園看起來都像是貧瘠的荒地。不過,當我們在旱季回到同樣的地點時,你會發現它看上去也是一片荒地。
動物大遷徙:2
每年超過一百萬頭黑尾牛羚 (wildebeest, 俗稱角馬)、十五萬頭斑馬和三十五萬頭瞪羚 (gazelle),從原本散居的 Serengeti 南部,不約而同地輾轉走到鄰國肯亞的 Masai Mara,在那裡短暫度過一、兩個月後,又千里迢迢地返回 Serengeti南部,年復一年,週而復始。有人計算過,動物在一年中會走共三千公里的路,途中危機四伏,歷盡生老病死,有多達一半的牛羚在途中被獵食或不支而死。但同時間亦有約四十萬頭牛羚在長雨季來臨前出生,為沒完沒了的艱苦旅程添上生氣。
雖然這樣的動物大遷徙每年都會發生 (或更貼切的形容是沒有開始也沒有完結),但每年遷徙的路線都會有些偏離,甚至試過動物未走到 Masai Mara 便回頭。要事先準確預測某個時候動物群會在甚麼地方是很困難的,畢竟背後推動這種大遷徙的原因,是愈來愈變幻無常的天氣。(例如最近看到 2001 年的大遷徙便完全不按章法:1. 動物以逆時針走;2. 只有平常約 20% 的動物到了Masai Mara;3. 動物九月才到達Masai Mara,但九月尾已開始返回 Serengeti!)
基本的大遷徙模式,是雨水充足時 (正常約在十二月至五月), 動物會散佈在從 Serengeti 東南面一直延伸入 Ngorongoro 保護區的無邊草原上。雨季後那裡是佔地數百平方公里的茵茵綠草,動物可在那裡享受食物充足的快樂。約六、七月間,隨著旱季來臨和糧草被吃得差不多,動物便走往仍可找到青草和有一些固定水源的 Serengeti 西北面。持續的乾旱令動物在八、九月間紛紛向北越境走往 Masai Mara,尋找從東面印度洋的季候風和暴雨所帶來的充足水源和食物,途中要渡過 Mara River 等幾條大河,滿佈河中、體長可達 3.5 米的尼羅河鱷魚 (Nile crocodile) 自然不會放過這享用大餐的機會。
面積只有 Serengeti 約十分之一的 Masai Mara,並不足以維持過百萬頭外來動物的生活,於是在十一月短雨季來臨前,動物又折返南面重回 Serengeti,開展一個新的循環。
東非動物大遷徙又經常被稱為角馬大遷徙,因為俗稱角馬的黑尾牛羚是大遷徙中數量最多的動物。根據最高峰期的統計,超過 160 萬頭牛羚參與這場大遷徙,但數量跟隨雨水多寡年年不同,有時又會少至不到一百萬頭。
雖然牛羚數量最多,但牠們不是大遷徙的先鋒。帶領著百萬動物大軍的,是愛吃長草的草原斑馬 (Common zebra)。憑著牠們鋒利的牙齒,把草莖頂部切割下來慢慢咀嚼,剩下草的底部給隨後愛吃短草的牛羚。牛羚吃飽離開後,草地上露出剛剛長出的嫩草,正好是走在後面的瞪羚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