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 (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

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 (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

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是坦桑尼亞火山口高地的一個保護區,在阿魯沙西部約180千米處。保護區由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管理局主管,197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這一大型火山口在本保護區中內。

9

據報道,當地政府在2009年提出減少生態保護區人口從6,50002,5000,並且有計劃在此處入駐10多家豪華旅行酒店,以便更多的人能體驗到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美麗,原始與奇妙。

地址: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 Ngorongoro, Arusha, Tanzania

到達方式:飛機:坐飛機抵達乞力馬紮羅國際機場後可以搭乘出租車或免費班車到達阿魯西,距離約55km

自駕:從阿魯西到保護區大約有2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如果要進入保護區,四驅車是必要的。

開放時間:06h00-18h00(除開 Seneto Descent門的關門時間為16h00

電話:+255 27 253 7006, +255 27 253 7019

網址:http://www.ngorongorocrater.org/

所屬分類:自然風光 | 聯合國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1

小貼士
最佳遊覽時間:

  長雨季:2月到4月。這個時候遊覽保護區可以看到大量的動物聚集在短草平原繁衍後代,另外2月底3月初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大批動物遷移到平原,並開始捕獵者和獵物的角逐。

旱季:5月到10月。這個時候同樣適合遊覽,因為大量的動物都會聚集在水源附近,此季節短草平原是看不到動物的,一定注意去 EmpakaaiNdutu湖區。

簡介

  雖然整個 Ngorongoro 保護區佔地足足有 8,288 平方公里,但遊客的焦點,都集中在那面積 260 平方公里,深 600 多米的死火山口。這巨大的火山口就像活生生的生物教科書,給我們講解甚麼是生態系統,甚麼是生態平衡。

  大約 25,000 頭大型動物,生活在這地理上半封閉的地方。食肉動物,被吃的食草動物,被吃的草,動物的糞便肥料 …… 等等,構成一個存在了數以萬年的、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

此外,Ngorongoro 亦是一部人類進化史教科書。考古學家在保護區內的 Olduvai Gorge 發現了二百多萬年前,人類的祖先 Australopithecus boisei (南猿)Homo habilis (巧人) Homo erectus (直立原人) 的化石。

  憑著這兩項條件,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先在 1979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再於 2010 年增補為世界文化及自然雙遺產,可謂實至名歸。

保護區住有很多當地土著 Masai 族人,衣著服飾充滿非洲原始風味。

5

特色

  Ngorongoro 是自成一角的生態系統,裡面有絕大部分東非可找到的大型動物,有不會遷徙的角馬和斑馬,還有一個很多紅鶴的鹼性湖。

雖然據說 Ngorongoro 只有 15 頭黑犀牛 (Black rhinoceros),但已是坦桑尼亞最容易找到這種瀕臨絕種動物的地方,而有幸今次我們可以看到三頭。

野生動物

  很多遊客來到 Ngorongoro 最希望看到的是黑犀牛,因為這瀕臨絕種動物在其他地方已很難找到。基本上所有在東非看到的大型動物都可在這裡找到,Lake Magadi 時常可看到大群紅鶴 (flammingo)

29

地理概況

  Ngorongoro 保護區最突出的大火山口,直徑 16-19 公里,海拔 1,600 多米,四周被 400-610 米高的陡峭山坡所包圍,火山口西南面有一個很大的鹼性湖 Lake Magadi

無論住帳篷或是酒店,遊客都會住在海拔 2,200 多米的火山口邊緣之上,晚上相當清涼。

行程

遊客大都是前往 Serengeti 或從那裡返回時順道到 Ngorongoro,行程大都是一天。由於坦桑尼亞的國家公園和保護區都是以每 24 小時為收費標準,所以旅行社通常會安排之前或之後的一天住在保護區範圍外的 Karatu Mto-wa-Mbu

季節

因為動物長期困在火山口內,除了大雨的四、五月山路太難走外,其餘時間都可以走下這活生生的伊甸園,其中以六、七月為最佳旅遊季節。

旅遊提示

  • Karatu 駛往 Serengeti 途中,有一瞭望台可俯瞰大火山口。
  • 在火山口之上晚間相當清涼,露營要帶備預寒衣物。
  • Masai 族一般是不喜歡拍照的(你願意每人每次給 1 美金除外),在火山口之上有一個 Masai 族的「民族文化村」,你卻可以任影任拍,還會象徵式表演歌舞和帶你參觀他們的「示範單位」。唯收費頗為昂貴,每人 25 美金。
  • Olduvai Gorge 前可先問問導遊可不可以走下峽谷,個人認為如不能下谷,則不妨略去此地。

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

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位於坦桑尼亞共和國北部。 197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保護區是一片遼闊的高原火山區,西接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東連馬尼亞臘湖國家公園,佔地80,944平方公里。該地區於1957年在行政上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範圍內劃出,成為獨立的自然保護區。區內有聞名遐邇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奧杜瓦伊峽谷和已成深湖的恩帕卡艾火山口。

中文名稱 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

外文名稱 Ngorongoro Pushcha

 面 積 80,944平方公里

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

【英文名稱】Ngorongoro Pushcha

【類別】世界遺產

【批准年號】1979–2010

【遺產原屬】馬賽族牧民世世代代居住在火山口地區。

【遺產現狀】坦桑尼亞政府為了保護這裡的野生動物,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恩戈羅戈羅自然保護區位於坦桑尼亞中北部,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另一資料:面積6475平方公里)。保護區的中心部分是世界聞名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或破火山口,它是這一地區許多死火山的一個遺址。

33

  這個野生動物樂園是地質學上一次值得高興的意外造成的。恩戈羅恩戈羅位於大裂谷東支,大裂谷是地殼上的一個斷層,從莫桑比克穿過非洲直至敘利亞。在千百萬年裡,在地心的巨大壓力下,熔岩從斷層的薄弱處向地面噴出,形成一連串的火山,即今天東非的火山口高地

  恩戈羅恩戈羅正是這些火山中的一個。以前是圓錐形,高度為現時的兩倍。 250萬年前錐體最後次爆發,把所有熔岩噴出,錐體頂部下塌成凹穴,只剩下火山口西北邊的圓桌山。在地質學上,山火爆發或塌陷而成的火山口,稱為破火山口。

  恩戈羅恩戈羅是世界第六大破火山口,大致成圓形,是邊緣保持完整的眾多破火山口之中最大一個。非洲人將其稱為恩戈羅恩戈羅,即大洞之意。恩戈羅恩戈羅破火山口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火山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破火山口之一。如同鑲嵌在東非大裂谷帶上的一隻大盆。據測,恩戈羅戈羅火山口寬度為14.5公里,深度從610米到762米(另一資料:610米到720米),直徑約18公里,底部直徑約16公里,佔地總面積廣達264平方公里。恩戈羅恩戈羅是一片非常獨特的自然保護區,集中了草原、森林、丘陵、湖泊、沼澤等各種生態地貌,無數種類的野生動物在這裡生存,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生態鏈系統。非洲語的意思就是大洞,這個保護區是一片遼闊的高原火山地帶,以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為中心,火山口最高點海拔2135米,直徑約18公里,深610米,如同陷入東非大裂谷帶上的一隻大盆,盆底直徑約16公里——我們的旅行就從盆壁盆底進發。進入自然保護區需要駕駛汽車沿著陡峭的火山山體向上行駛一段後,再回到平原,接著又是一段向上行駛的路線,整個行車路線好似一個狀。

  在火山周邊佈滿了豐富的礦物質,滋養著這裡各式各樣的生靈。這裡有蔥鬱的山林、豐富的水源,還有無數種類的野生動物在這裡生存。動物數量多得驚人,其密度比當地的馬賽人的羊群和牛群還要大。

  馬尼亞拉湖是進入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自然保護區的門戶,海明威曾把這裡描述為非洲最可愛的地方。馬尼亞拉湖最吸引人的就是湖邊的紅鶴、鵜鶘以及水里密密麻麻的河馬。馬尼亞拉湖是一座鹹水湖,湖里盛產藍綠藻類和矽藻泥,吸引了大量火烈鳥。藍藻是火烈鳥偏愛的食物。清晨或者夜間水流較為平靜的時候,是小火烈鳥進食的時間,它們在吸食和排除廢物的過程中,可以將水中的微生物濾取出來。而當水流湍急的時候,小火烈鳥則歡聚在湖面上,以讓湖水變得平靜,方便覓食。幾千隻,甚至幾萬隻火烈鳥在一起覓食將湖邊渲染成春色無邊的粉紅色,景象十分壯觀,就連河馬也深愛著這個地方,紛紛匯集在湖畔。

文化遺產

  1979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N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 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屆會議報告。 2010年在巴西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根據遺產遴選標準(iv)(vii)(viii)(ix)(x),晉升成為自然文化雙遺產。

  坦桑尼亞,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自然遺產,197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0年成為自然文化雙遺產。這裡一個有2000英尺深的火山口,被稱作非洲的伊甸園

自然資源

    在巨大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內是野生動物的聚集地,有大量的大型哺乳物。在附近的奧杜瓦伊峽谷,曾經出土早期人類的化石,以及人類生活的足跡。坦桑尼亞政府為了保護這裡的野生動物,曾經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是非洲坦桑尼亞國家天然動物園。位於北部東非大裂谷,在馬尼亞拉湖、納特龍湖和埃亞西湖之間,阿魯沙西128 千米。保護區以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為中心,面積約8.1萬平方千米。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最高點海拔2135米,直徑約18千米,深610米,形狀像一個大盆,盆底直徑約16千米,盆壁陡峭,面積達315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大火山口,素有非洲伊甸園之稱。其內又包括許多火山口,如已形成深湖的恩帕卡艾山口,仍為活火山的奧爾多尼約·倫蓋山,曾發掘出遠古時代人頭骨化石的奧杜瓦伊峽谷等。火山口周圍山勢險峻,林木蔥茂,水源豐盛,適宜野生動物繁衍棲息。主要野生動物有犀牛、大象、獅、豹等,總頭數在4萬隻以上。這里馬賽族牧民的牛群與野生動物在園內共同生活,互不相擾。坦桑尼亞政府在此設有生態科研機構和反偷獵搜捕隊。

    每年五六月間,龐大的斑馬群和花斑牛羚群匯聚在塞倫蓋蒂高原,六七匹一排橫立,準備開始行程500公里的向西遷徙。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的這一壯觀景象舉世罕見。

    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火山口,海拔2286米。 800萬年前恩戈羅恩戈羅曾是一座活火山。火山口底部,專業術語稱之為破火山口,即火山錐陷入火山井而形成的大凹地,面積達160平方公里。沿火山口外緣為環形,有6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拔地而起,高聳入雲。

   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內的動物,從最小的迪克迪克羚羊到犀牛、獅子、大象,種類繁多,數量驚人,火山口也因此名揚天下。每當春天來臨,準備一年一度遷徙的火烈鳥成千累萬地雲集在火山口的鹹湖,宛若一層粉紅色薄紗鋪撒在湖面上,美麗異常。火山口內的花卉繁複,百合花、菖蘭花、矮牽牛、雛菊、羽扁豆、三葉草競相開放,萬紫千紅,使火山口景色迷人。馬賽族牧民世世代代居住在火山口地區。

    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距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西側40公里處發現了奧杜瓦伊淺峽谷,峽谷因古河水侵蝕岩石層而形成。 1959年人類學家在這裡發掘出距今125萬年的南猿頭蓋骨。 1960年又發掘出距今190萬年的能人化石殘骸、石器以及迄今仍被狩獵的動物之遠祖化石。這些發現對面臨複雜而又有爭議的人種系譜學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歷史發展

  巨大的火山口是800萬年前火山噴發的遺跡,然而迄今為止,它已經停止噴發250萬年了。火山口外有6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

  坦桑尼亞北部這座古老死火山陡峭的火山口,隱蔽在一片參差不齊的植物下。在1800米的高空,異常寧靜,只有四周草原的上升氣流經過火山口邊緣吹向蔚藍的天空時刮動樹葉發出沙沙聲才打破了這裡的沉寂。

  站在火山口邊緣上往內觀看,景象驚人。口內是個朦朧的​​大穴,四周傾斜而成一個色彩繽紛的巨盤,乍看此巨穴,令人頭昏目眩。最引人注目的是600米下的河道,彎彎曲曲流水閃閃發亮,呈現出粉紅色斑點的湖泊。

  恩戈羅恩戈羅壯麗多變的景色包羅了從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壁上陡峭的斜坡到金合歡灌木叢。保護區內生態環境多樣,有林地、沼澤,湖泊以及廣闊的草地或薩王納。薩王納是塞倫蓋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此生態系統一直延續至肯尼亞,包括毗鄰的馬沙良·馬拉自然保護區。薩王納草地供養著豐富多樣的食草動物,這裡樹木茂盛、水源豐富,適合野生動物繁衍生息。

動物資源

  該區的動物的名錄看上去就像一份非洲野生動物的目錄,有角馬、斑馬、瞪羚、水牛、非洲旋角大羚羊和疣豬,還有長頸鹿、獅子、大象和黑犀牛。這些動物大部分漫遊於遼闊的塞倫蓋蒂,河馬等另一些動物局限在湖泊和沼澤地區。哪裡有這樣多的獵物,哪裡就有食肉動物,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供養著大量的獅子、斑鬣狗、豺、獵豹、豹和藪貓。大部分生活在恩戈羅戈羅的動物不需要每年為尋找水源和新鮮的草場而遷徙,而是長年定居在火山口內,即使是在乾旱季節,火山口內也不缺乏水源,因此,火山口地區野生動物繁多,旱季,火山口內有足夠的水供動物飲用。也有足夠的食物供給200多萬頭不同大小的食草動物。

  每當春天來臨之際,幾百萬隻的火烈鳥(紅鸛)地聚集在火山口底部的鹹水湖上,火烈鳥,與火山口內生長的各種花卉、植物交相輝映。突然間湖面一陣騷動,粉紅色點升上天空轉圈,又飛回水上,那是大群紅鸛在翩翩起舞,宛如玫瑰色地薄紗。這一幅絕美的畫面使人省悟起恩戈羅戈羅為什麼被譽為非洲伊甸園。紅鸛有兩種,一種是大紅鸛,以長腳沿河岸踱著優美的大步,彎下頭頸以喙撈取甲殼食物:另一種是小紅鸛,在水深處覓食藻類。

  這裡是非洲野生動物最集中的地方,在火山口內260平方公里地面上,估計約有30000只動物,其中有50多種大型哺乳動物,包括獅子、大象、犀牛、河馬、長頸鹿、猴子、狒狒、疣豬、鬣狗及各種羚羊:200多種鳥,包括鴕鳥、野鴨、珍珠雞等。該火山口是整個東非野生動物世界的縮影。

  恩戈羅恩戈羅不僅是大型野生動物的天堂,而且也是大量鳥類生活、繁殖、越冬或長途遷徙中停留的重要地區。全年在此棲居的有鴕鳥、鴇、暗棕鵟、黑雕和白兀鷲等。

  在雨季,許多歐洲候鳥如白鸛、黃鶺鴒和燕等為逃避北方寒冷的冬天來此避寒。像大、小火烈鳥等不太有規律的客人也到這裡的各個蘇打湖上取食,尤其在其較固定的棲息地十分乾旱或藍綠藻開花衰敗之時。這種情況只有當藻類數量過多,以致於事實上它們被自己產生的毒素毒害之事偶有發生。

  火山口邊緣把內外隔絕,火山口內的動物無須為生存而向外覓食。吃草的斑馬、角馬和瞪羚主要依賴草原,同時成為獅、獵豹、鬣狗、豺狼等的食物。這些食肉獸在食草動物群附近徘徊,像公路上的攔路劫匪,等待著狙擊離群的動物。食草動物大多在一、二月間青草最綠時生育,食肉動物也同樣在此期間繁殖,以便捕捉大量食草動物幼崽供哺乳的母獸和斷奶後的幼獸食用。所以火山口內並非想像中的樂園。角馬群一見徘徊的獅子就引起騷動,瞪羚受驚就跳躍逃生,斑馬在角馬群中吃草很顯眼,但它們移動或在熱霾中吃草時,身上斑紋會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見附圖)。火山口內有15000隻角馬,大部分會全年聚成大群一起生活。群居保安全!離群的角馬會成為食肉獸的獵物。

  在火山口內,雄黑頰織布鳥會用草織一個巢掛在金合歡樹的棘刺上。它要在草變黃之前吸引雌鳥,否則會遭雌鳥拒絕而要重新織巢。

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觀

  黑雲在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上飄過,破曉景色旭日初升,湖面及沼澤上現出,片銀色的亮光,火山口內的地面上散著黑點,只有當黑點開始像雲般飄動,改變形狀時,才能看清原來是成千上萬隻正在吃草的角馬和斑馬。大部分恩戈羅恩戈羅的動物不像西面的塞倫蓋蒂平原的動物,每年要為尋找水源和新鮮草場而遷徙,而是長年定居在火山口內。在乾旱季節火山口內水源亦不缺乏。

  蒙蓋及隆約克河向許多沼澤供水,並有一個淺水鹼湖馬加迪湖。馬加迪湖沒有出口,經長期蒸發,水中含鹽量甚高,在某種光線照耀下會顯出深藍色。只有藻類和蝦之類甲殼類動物才可以在水中生存。湖附近的沼澤則有河馬在打滾,又有大象和黑犀牛喝水,同時聚集了啄牛鳥,專門啄食躲在犀牛皮上的寄生蟲。

  東非草原上的樹木主要是幾種金合歡樹和灌木,雖然都長著尖銳的棘刺,但許多動物仍賴以維生,較小的羚羊喜歡吃其嫩枝,較大的高角羚吃灌木叢,大象和長頸鹿則喜歡吃成樹枝和樹葉。

  金合歡樹除作食物外,還可作觀察哨站、貯藏室、遮蔭處、雨傘、擦癢柱和窩巢。豹子在高枝上偵察獵物的動靜,將其捕殺後貯存於枝丫上,防止鬣狗搶掠。烈日下獅子躲在樹蔭下乘涼,盾鱗脊背蛇在樹枝間找尋織布鳥的巢,準備大吃雛鳥。蓑蛾幼蟲織的絲繭懸掛在樹枝上。交配時,雌蛾在繭內,雄蛾在繭外,冒著被住在棘刺基部癭內的螞蟻攻擊的危險。這種螞蟻會保護金合歡樹,抵禦食葉的昆蟲。

  成熟的金合歡種子被高角羚和大像等吞食後,在消化液中軟化,才有可能萌芽。糞蜣蜋翻吃動物糞便時,把種子埋入土中。於是,一棵新的金合歡樹就成長起來。

  每年十二月至翌年四、五月的雨季過後,火山口內的草地會一片翠綠,夾雜著粉紅、黃色、藍色和白色的花朵。在這肥沃的火山土上盛開的花有牽牛花、羽扇豆、雛菊及罕有的藍色苜蓿花等。當五至十一月的旱季來臨時,火山口內便漸漸由綠變黃,然後變成淺黃褐色,繼而成為像餅乾似的深褐色,動物開始聚集在蒙蓋沼澤周圍。由於火山口內三分之二是草地,除了零散的金合歡樹和裸露的巖頭外,都是一片均勻的顏色。

  恩戈羅恩戈羅與外界隔絕,給國際科學界帶來好處,多年來,動物學家和其他科學家來到這裡研究野生動物及其獨有的生態系統。他們有一個疑問:關於近親繁殖的問題。例如他們發現在火山口內的百餘隻獅子是15只獅子的後裔。這15只獅子或許是公元1962年雨季滋生的刺螫蠅引起的瘟疫後倖存下來的,也可能是後來由外面進入火山口的。這表示火山口內獅子群的遺傳基因庫存量甚低,威脅著它們抗病及繁育下一代的能力。

  每年都會有少數動物沿著古老的小徑越過火山口邊緣離去,加入旱季遷徙到火山口外平原的外部動物群中,稍後再回到火山口中。外流動物所佔的比例極小,但已使火山口內動物得以接觸外界的遺傳基因。可惜周圍地區農業的發展已威脅到遷徙路徑,使火山口與外界隔絕。

恩戈羅恩戈羅一度是附近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一部分,禁止農耕。對在該地牧牛的馬賽族(亦譯為:馬薩伊族)不便,所以在公元1959年把火山口及其周圍約8300平方公里劃為保護區,但對火山口內放牧的牛隻數量有嚴格限制,而且禁止建造房屋。這裡,馬賽族牧人的輕柔腳步聲,被陽光曬得褪色的禾草的沙沙聲,濃烈的動物氣味,凡此種種,使此地的古老景色具有一種永恆不變的氣氛。

  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的重要性因它是世界遺產地和生物圈保護區而得以加強。先前整個地區是現今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一部分,但作為一個保護區它有著雙重目的,一是保護該區的自然資源,二是​​保護土生土長的馬薩伊部落的利益和傳統生活方式,他們至今還在這裡照料牛群和羊群。

  動物數量眾多可能給該區帶來很大的壓力,然而事實上在這樣複雜的情況下,它雖受自然的衝擊卻仍能完美地顯示複雜的平衡,每種食草動物都確立了在與其他動物相互依存的關係中所處的特殊地位和等級。因此,斑馬吃植物的粗硬部分,而將多汁的部分留給羚羊。角馬咀嚼下來的草皮殘渣激發了新芽的生長,這對以此為生的瞪羚極為重要。要是沒有這種食草的壓力,許多薩王納地區會恢復成林地。

  儘管許多瀕危的大型野生動物種類已得到國家保留地和其他保護區日益加強的保護,但偷獵仍在繼續。整個非洲大陸上大象的處境很糟糕,估計每年有5萬頭被殺,累計減少總量已達4060萬頭。黑犀牛已從許多地方消失,現已處在絕種的邊緣。因為一隻犀牛角價值3萬美元之多,因此不管有多大的風險,捕殺仍在繼續。有這樣高的回報,也許對黑犀牛的數量從1976年的5萬頭急降到1990年的3500頭就不會驚訝了。現已採取了許多非常措施以拯救這種健壯的動物。對某些地區實施反偷獵巡邏保護,一旦發現偷獵者,其將被射死。為了不顧一切拯救最後的黑犀牛,為了不讓偷獵者達到目的和改變其射殺黑犀牛的企圖,自然資源保護生義者寧可截去黑犀牛的角。

  公元1959年有人修築了一條崎嶇不平的路通往火山口內的地面,全長3200米,卻下降了600米。在火山口內只容許汽車行駛,每年帶來約10000名遊客。

  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曾發掘出距今125萬年的東非人頭骨化石,距今190萬年的 古人類殘骸化石,以及動物遠祖的化石。具有珍貴的科學價值。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巨大完整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是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在其附近是注滿了深水的恩帕卡艾火山口, 和蓋倫活火山。在距此不遠的奧杜瓦伊山谷的挖掘, 發現了人類的遠祖之一的哈比利斯人。

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1.png

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2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