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Silk Road|東段中線之河西走廊

絲綢之路Silk Road 東段:從長安或洛陽到玉門關、陽關。(西漢時期由張騫開闢。)

張騫的西行

張騫出西域圖(敦煌壁畫)

西元前2世紀,中國的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力日漸強盛。第七代皇帝漢武帝劉徹為打擊匈奴,計劃策動西域諸國與漢朝聯合,於是派遣張騫前往此前被冒頓單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帶一百多隨從從長安出發,日夜兼程西行。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虜,遭到長達十餘年的軟禁。他們逃脫後歷盡艱辛又繼續西行,先後到達大宛、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場上,張驀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氈、大秦國的海西布,尤其是西漢蜀郡的鄧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從蜀地有路可通身毒(今印度)、大夏。

前126年張騫幾經周折後返回長安,出發時共一百多人,待到返回時僅剩張騫本人和一名堂邑父了。史書上把張騫的首次西行譽為「鑿空」即空前的探險。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中國派往西域的第一個使團。前119年,張騫時任中郎將,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經四年時間他和他的副使先後到達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國阿薩息斯王朝、身毒等國。

自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向漢武帝報告關於西域的詳細形勢後,漢朝對西域的外交政策由最早的聯合月氏從而鉗擊匈奴,變成了「廣地萬里,重九譯,威德遍於四海」的強烈願望。並在前104年—前102年的李廣利征大宛之戰最終獲勝之後,塔里木盆地的印歐人的城邦國家紛紛改投門庭接受漢朝廷政府的管轄,因而在烏壘和蔚犁等地屯田和駐軍幾千人,並設置了戍己校尉以對當地的管轄,後為了促進西域與長安的交流,漢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朝廷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經商。這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中西亞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漢朝在各個關卡的海關稅收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潤。出於對匈奴與漢朝在塔里木盆地的反覆爭奪與絲路上強盜橫行的狀況考慮,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

以漢朝廷在西域設立官員為標誌,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

環球傳騎|絲路。中國段。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於中國黃河以西,呈西北—東南走向為狹長狀平原,形如走廊,故而得名,絲綢之路必經之道。

其範圍是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北部可經居延海沿著草原絲綢之路進入漠北,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全境皆為甘肅省、青海省海東市、西寧市和部分內蒙古額濟納旗所轄,由於大部分範圍在甘肅省,故又稱「甘肅走廊」。

最早先後為月氏、匈奴領土,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即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西漢曾設置過青海的西海郡,東漢設置過居延海的西海郡,是中原連接西域新疆的重要通道,為古代絲綢之路東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國漢地同西方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國際通道,在大部分中國歷史時期,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國大一統王朝的西北端。漢朝、唐朝、元朝、明朝及清朝均控制河西走廊。

 

資訊來源:絲綢之路|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D%E7%BB%B8%E4%B9%8B%E8%B7%AF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B3%E8%A5%BF%E8%B5%B0%E5%BB%8A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