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環球傳騎》單車壯遊夢.分時分段行/陳守忠 著 [連載]
說到絲路,就不能不提敦煌;來到敦煌,就不能不看看莫高窟、月牙泉和鳴沙山。
舉世聞名的佛教遺址——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前臨宕泉河,東依三危山,俗稱「千佛洞」,是現今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久遠、內容最豐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遺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莫高窟創建於西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一千六百多年來,歷經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各個朝代,延續著千年不斷的鑿窟造像,形成了南北長1680公尺的石窟群,共有洞窟七百多個,其中有彩塑和壁畫的洞窟492個,彩塑2000多身,壁畫45000平方米,木構窟簷五座。
莫高窟各窟的形式是由洞窟建築、彩塑、壁畫構成。洞窟建築形式主要有禪窟、佛龕窟、中心塔柱窟、佛壇窟、大像窟等;彩塑主要以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為主;壁畫內容則豐富多樣,分別有佛像畫、佛經故事畫、佛教史故事畫、經變畫、神怪畫、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等七類。
在明朝的鎖國政策下,陸上絲路繁盛不再,莫高窟也淹沒在黃沙之中;直到西元1900年(清光緒26年),王道士無意中發現藏經洞,從洞內出土四至十四世紀世紀的文書、刺繡、絹畫、紙畫等文物四萬多件,才一舉揭開了莫高窟曾經的輝煌燦爛風采;但寶貴的出土文物卻因在當時不受重視而陸續被變賣或偷盜,目前流散於英、法、日、俄、美等國的圖書館與博物館中。
參觀莫高窟,必須集合分組,由導遊帶隊領路,一一打開洞窟鋁門再入內解說,但因遊客眾多,為避免洞窟內擠滿隊伍,導遊會斟酌時間,挑選十個左右洞窟參觀,所以每一組參觀的洞窟不同,如果時間充裕又意猶未盡,不妨再追隨別組進不同的洞窟參觀,即使參觀了同樣的洞窟,聽聽不同的解說員講解,會有更多收穫。
推薦值得一看的洞窟有第16-17號王道士發現的藏經窟,第61-63號文殊堂內的倒彈琵琶飛天畫像,第427號屋頂與牆壁間的108身飛天,第428號(早期最大的洞窟之一)的捨身為虎壁畫,第96號高35.5公尺的彌勒大佛與九層紅樓閣,第130號高26公尺的彌勒大佛和第148號長15公尺的臥佛像等。
如果你在下午時間到達莫高窟,若參觀者的數量超過容量、導遊無法調配,售票處有時會停止售票,所以最好是上午去參觀,上午拍攝莫高窟外景的光線也比較好。
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區位於敦煌城南5公里,沙山之間有著一彎如月牙般的清泉,因其罕見的沙漠奇觀而著名於世。鳴沙山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在月牙泉南側的沙山上可體驗滑沙、飛行傘等活動。
在敦煌市區騎單車就可以到鳴沙山,如果沒有單車,市區也租得到;在到鳴沙山停車場前約100公尺路口處轉進右側鄉道,前行約1公里再左轉進入泥土路,沿著沙山邊的綠洲小路騎行,看到兩座沙山間的山坳上有鐵絲欄杆,就抵達月牙泉西側的後方沙山了;沿著右側沙山稜線上爬,就可看到月牙泉,並可欣賞日出日落的美景,如果不想走進月牙泉,在這裡欣賞可以節省門票,可惜現在已經有專人防範了,除非有當地熟人帶路。
前往鳴沙山、月牙泉最好避開中午時間,除了中午高溫、炎熱外,沙山的光線也不理想,不妨在下午陽光較弱時去。暑假期間敦煌的日落時間大約是晚上十點,所以八點去最好,那時在斜光照射下,沙山的稜線兩側光暗線條分明,拍攝效果特別好。
《環球傳騎》單車壯遊夢.分時分段行/陳守忠 著 |遠流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