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中華單車文化協會規畫辦理,教育部國教署110年度戶外風險管理專業師資培訓計畫的自行車專項課程,於2022年1月25~27日為期3天,已順利完成!
教育部在推動戶外教育課程計畫過程中,教師常有安全風險管理的考量與擔心,因此影響到帶領學生參與戶外教育課程的意願。
教育部國教署為了提升教師戶外教育風險管理的專業能力,在109年度特提出戶外風險管理專業師資培訓計畫計畫,以提升臺灣教師帶領戶外教育課程的風險管理能力與實作技術。此計畫由師大體驗教育與領導力中心執行。
計畫中包含自行車、登山、溯溪 、獨木舟等4個戶外專項課程。在計畫主持人謝智謀教授的邀請下,中華單車文化協會榮幸擔任自行車專項課程的規畫及辦理。去年109年度風險管理野外實務操作課程只有2天,今年110年度則增加為3天。
在疫情的影響下,原定在桃園龍潭地區進行的自行車課程,在前一個星期被迫更改地點,開始搜尋了新竹以南適合課程的場地。由於課程地點除了要有室內課程的教室場地外,2天的單車騎行實務,還需規畫適合課程多元情境的路線,牽一髮而動全局;還好最後找到苗栗婦幼福利服務中心,也感謝婦幼福利服務中心的全力協助。
1月25日展開第一天的室內課程,課程一開始,先讓來自台灣各地25位老師自我介紹和個人騎行能力;我們再依照騎行能力及男女比例分為3個小隊。
這次課程的2位講師為理事長陳守忠、副秘書長林華洋,4位助教為曹牧恩、陳萱、周智民、吳苑如。
由於單車活動場域和登山健行、溯溪等山野活動不同,因是在道路上騎行,發生風險的因素眾多,突發狀況形式多元化,其風險管理的思維和面項就會和山野活動不同。理事長陳守忠課程也因此費了極大的心思,整理了80多頁的單車活動風險管理手冊講義。
由於內容多元,因此在室內課程的安排,就以實務經驗、案例、騎行安全觀念等課目為主。包含了單車騎行風險&安全騎乘&用路權的觀念;單車相關裝備介紹;單車遊程設計及路線規劃&建立電子路線地圖及使用;單車指導員工作&事件處理&單車環島風險案例討論;單車壯遊實務&責任旅遊;自行車檢查和維修入門操作等。
曾在6歲時創下全球年齡最小騎單車闖絲路的陳萱,這次也擔任助教,並且在課程中,分享她在高原國小6年級時,所進行的單車環島計劃。
1月26日為單車騎行實務演練課程,特別規劃了繞行了苗栗和公館地區的東側靠山邊30多公里的路線。由華洋講師帶領著隊伍,從沿途的實際路況情境中,介紹如何帶領學生單車團隊及注意事項。
上午路線安排行經較平坦的城鎮鄉野地區。團隊從婦幼福利服務中心出發,沿途經新東大橋轉進鄉道、右轉台6、左轉苗27、接堤防道路、石墻社區、台6、騎抵公館結束,解散後自行午餐休息。
下午再安排了上下坡山路的情境。從公館出發,經苗25-1、苗26,爬坡再下坡經南河村、北河村,沿苗26-2經新東大橋返回婦幼福利服務中心。
參與老師透過了實際的騎行中,經過講解並學習在不同的情況下,如何應對、操作和帶領。
1月27日為單車分隊騎行實務操作,參加老師分為3小隊,小隊依照已經規劃好的路線,以手機APP導航騎行;並需輪流擔任領騎,標兵,押隊等工作人員角色。
從實際的騎行情境中,了解如何帶領單車隊伍騎行,路口通過,路上的突發狀況解決及應對。
第二天是往海濱西行的繞行路線,從苗栗出發,經西湖、通霄到白沙屯。午餐後,爬坡上好望角,再經龍港車站,台6線返回苗栗,全程55公里。
路線中也特別安排了如台13線、台1線、台6線等省道,119、128等縣道,還有串聯其間的苗34、32、33、29等不同路型的鄉道,以及綠光海風自行車道。
讓參加老師從實際騎行不同的路況及路線中,了解該注意的情況、如何操作和帶領、解決問題及心情感受。路途中大致順利,但由於對於導航使用不熟悉,也有小隊發生小迷途的情況。
返回婦幼福利服務中心之後,再分小隊分享個人的課程體驗;有些老師對於部分路線的騎行愉悅感很高,也好奇如何找出這些路線。此次也感謝參與老師的配合,讓3天的單車風險管理課程,能夠順利完成。
騎上路吧!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一輩子都不會做。
「環球傳騎 X」歡迎有單車探索世界夢的華人朋友加入我們圓夢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