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 明報週刊雜誌-小小陳萱遊絲路

2009-10-22-明報週刊069期-小小陳萱遊絲路甜蜜的負擔陳守忠一家三口沙漠慢騎:

向陽街七號2009/10/21

撰文╱明喜  攝影╱吳翠華  文編/郭書吟、蘇子惠  設計/戚心偉

在西安,兵馬俑深邃的眼神穿越古今,

在蘭州,番紅花嗆辣的盛開在豔陽下,

在酒泉,駱駝揚起戈壁灘上一片黃沙,

在敦煌,棉花田白撲撲的搔癢著鼻子。

然後聞到了一陣葡萄香,喔!吐魯番到了!

  古書裡,張騫通西域;絲路,是一條路、一扇門,讓古老的東方與西方,相互張望。二○○九年盛夏七月,陳萱走絲路,創下全球最稚齡單車壯騎紀錄,她今年六歲。

  驚訝嗎?豎起耳朵聽聽她的身家背景,就知道這愛冒險的基因,其來有自。

   她的父親陳守忠,中華單車文化協會理事長;1988年登頂西歐白朗峰;1991年刷新台灣飛行傘起飛高度;1992年打破尼泊爾聖母峰高山踏騎紀錄;1993年挑戰青康藏高原踏騎;1998年以單車越野二萬公里環遊世界一周;2008年寫下鄭和一號明代古式木帆船直航兩岸紀錄。

  翻閱這些輝煌的紀錄,不管陸上騎的、天上飛的、水裡行的,凡此種種的探險旅程,論危險、論體力,似乎都該是千山萬水、獨行天涯,怎麼這次絲路單車行,帶了個六歲女兒——將近三十公斤的拖油瓶?

守忠語錄:這次壯遊其實是「慢騎」,因為帶著女兒,所以騎不快,反倒有機會多看、多聞、多感受,回頭想想,以前怎麼這麼傻?

  「其實不是我帶她,是她陪我騎車。」陳守忠一身硬朗體格,談起女兒,臉部線條卻特別柔和,「趁她還小,還願意跟爸爸媽媽出門的時候,一起去旅行。等她大一點,有了自己的世界,你想約都約不動。」

  夫妻2人加上獨生女一家3口,趁著陳萱幼稚園畢業的這個暑假,踏上單車絲路行旅。平坦路面上,兩大一小三台車,魚貫地在公路上前行,遇到顛簸危險的路段,搭個拖拉機取代騎車;遇到女兒喊累了,喊疼了,爸爸就拿出超級法寶——拖車棒,兩頭一拴,一大一小單車就變成聯結單車,爸爸賣力拖著女兒前進,「甜蜜的負擔」,就這麼貼切。

  「以前都只想完成目標,比如說環遊世界啦、登頂成功啦,一路上也不敢停,就怕停下來會耽誤目標完成的速度,只想埋頭向前衝。路上的美食沒吃過、花香沒聞過、人情沒溫暖過,雖然抵達終點了,卻覺得過程空空的,總是因為體力透支而特別勞累。」這次不同,夫妻倆上路前就沒有設定所謂的「目標」。

  一家三口中,相對比較「文靜」的媽媽吳翠華說:「我們也不知道女兒的體力行不行,所以每天不敢騎太久,二十公里也好。如果預計騎不到下一個村莊,乾脆提早進旅社休息,萬一女兒騎兩天撐不下去,或不想騎了,我們就會回家!」

  所以這一路上都做好鎩羽而歸的決心?

  「當然我們要想辦法讓女兒覺得騎車很有樂趣,也有成就感,所以每到一個村莊,我們就帶她去吃冰、去玩水,騎累了就拖她,或者讓她休息,等於是邊騎車邊旅遊。」

  於是這趟慢遊,一家三口騎了兩個半月。這條黃沙漫飛的絲路,還真讓陳萱大開眼界。

  第一次摸到駱駝,第一次騎上小毛驢,第一次在沙漠中裸泳,第一次看見兵馬俑、番紅花、棉花田,還吃到數不清的、免費的西瓜與葡萄。

守忠語錄:很多人羨慕我一天到晚往外跑,是不是要賺很多錢、或者有田有地有祖產,其實不是,我覺得那都是人生的選擇而已。

  陳守忠與妻子吳翠華都是高雄人。高職汽修科畢業後,他做過黑手、保險公司理賠員、出版社送書司機,為五斗米折腰的日子裡,沒什麼不快樂,但總覺得血液基因裡那股「蠢動」無法滿足。直到他三十四歲,進了捷安特上班,興趣與職業終能契合無間,高中時期那些童軍團、登山社的回憶,慢慢回復到腦海中。

  吳翠華則曾經在美髮公司擔任行政工作,後來轉行當房屋銷售員,兩人是在朋友的聚會中,因為都愛攝影,一「拍」即合。

  後來他們輾轉從高雄北上,落腳在桃園龍潭,女兒出生了,夫妻倆又拜師學藝,開了咖啡館營生。照這個軌跡看來,沒有太雄厚的「財力背景」嘛?我替許多讀者提出這樣的疑問。

  「的確,我們真的不是太有錢的人。有人會覺得,我們一家三口出去旅行兩個半月,要花很多錢,其實不然。」陳守忠又說出他的至理名言「一切只是選擇而已」。

  舉例說明?

「比方我們對物質的要求很低,能吃飽就好,有水喝就好;兩個半月只帶兩套衣服替換,只穿一雙鞋子到底,只睡很普通的旅館,甚至只要安全,越便宜越好。」

  所以這趟兩個半月的旅程,絲毫沒有超出預算。爸爸只要有車騎就高興,陳萱只要有水玩就高興,媽媽只要能拍照就高興。這一家三口容易滿足,所以滿足。

守忠語錄:絲路上的二十四小時全都是我們一家三口的,白天爸爸做主、晚上陳萱做主

  白天,爸爸決定騎乘的方向、休息點、公里數與落腳處。到了晚上,陳萱決定住哪家旅館、誰睡哪張床、先跳繩還是先玩芭比娃娃、幾點就寢等等。親子各自做主,當然還要合作無間。

  「腳踏車爆胎的時候,我停在路邊修理,陳萱會在一旁幫忙拿工具,還負責幫我擦擦汗。晚上在旅館,我們要拆卸腳踏車,也是父女倆一起動手。」二十四小時相處在一起的三個人,有了更多機會相互張望與探索。

守忠語錄騎單車的人流行這樣一句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車友

  一家三口在綠洲與戈壁間慢騎,也曾遇過幾番驚險。有一次因為錯過一個轉彎口,三個人迷了路,越騎越熱,頭頂著四十度高溫的太陽,腳底踩著熱輻射後的滾燙沙地,爸爸騎在前面找路,母女倆在後頭邊騎邊喘,汗珠子從頭頂濕到腳底。

   「那天早上遇到很大的困境,但下午就遇到貴人了。我們下午再出發,本來還擔心因為時間耽擱了,會到不了下一個目的地『瓜州』,但沒想到才騎上高速公路兩分鐘,後面就有人猛對著我們按喇叭,一看是一位陌生人。」

   「你們三人要去哪兒啊?」

   「我們要去瓜州,請問最近的商店還有多遠?」

  「要商店做什麼呢?」

  「我們想買點水喝,太熱了!」

  「買水?別別別,商店還遠著呢!喝我的吧,我車上有飲料,儘量喝!」

  「這這這….這怎麼好意思呢?這可是您的飲料喲!」守忠爸爸喜歡這樣的友善。

   「甭客氣!我呢,是瓜州的車友,我在網路上早就注意到你們了,就等著遇見你們一家三口呢!」

  「等著遇見我們一家三口?」

  這真是太令人驚訝的招呼了,原來他們一家人一路騎,會跟沿途的「車友站」保持聯繫,交換騎車的情報、路況、住宿消息等,所以早有車友將他們三人的探索之旅po上網,三人的行程可說是被「密切關注」!

  瓜州原來只有三位車友,三人大海撈針,分頭在沿途等待。這位幸運碰上陳守忠的車友,覺得自己簡直中了頭獎:「我每天開車處理公務,就在你們的旅途上來回跑著,就看能不能遇見你們呢!」

  後來車友安排了車輛,接駁他們抵達瓜州,又安排了僅有的三位車友,聚在一起把酒言歡。小陳萱告訴爸爸:有朋友真好!

守忠語錄我們家的人都有這樣的默契,出門在外,沒打電話回家,就是好事

  守忠爸爸一年到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不在家,沒登山、沒開船、沒玩飛行傘、沒騎單車的日子,才會乖乖在家煮咖啡。不擔心嗎?他總是趴趴走,野得很。

  媽媽的回答,有一種夫妻老來伴的理解:「習慣了,他沒打電話回家,就代表平安囉!」

  他們全家平安回到台灣,陳萱已經要上小學一年級了,這趟旅途讓她晚了三個星期入學。上學第一天,爸媽都有點擔心,擔心她要面對陌生的老師、同學,加上功課可能跟不上。

  「我們都做了最壞的打算,就是陳萱如果真的很難追上進度,乾脆讓她晚讀一年。」

  沒想到陳萱上課第二天回家,就告訴媽媽說她很愛上學。媽媽說:「我們都覺得這趟旅程,除了訓練陳萱自主獨立,還讓她的適應能力變好,從上學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

  旅行,讓六歲的陳萱變得很不一樣,也讓一家三口的親密關係更濃稠綿密。如果你問守忠爸爸,他會說:一切都很值得。在黑暗隧道裡摸索、在逆風公路上前進、在高原陡坡上奮力、在黃沙戈壁中流汗,都值得。因為沿途那一顆顆飛沙走石,墊高了一家三口的視野,讓他們登高望遠,聞到葡萄的芳香。

  第一天上課,陳萱向同學自我介紹說:「我去過孫悟空的火焰山!」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