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 新華網- 世界那麼大,分段騎完它

2015-05-19-新華網- 世界那麼大,分段騎完它:

2015年05月19日 16:32:12 來源: 新華臺灣

17位平均年齡81歲的老人,帶著癌症、心臟病和助聽器,卻像18歲一樣騎著摩托車,完成了環繞臺灣島一圈的夢想。幾年前這個臺灣“不老騎士”的視頻讓許多人看紅了眼眶。然而,感動之後,更多人只是默默關上視頻,回到忙碌而麻木的當前。或許,比起年老力衰,耽于眼下的安全感更易讓人駐足不前。

感動無數人的《不老騎士》影片

 其實,沒有嘗試過的人永遠不知道,向前一步已是遠方。臺灣近年來逐漸流行的“壯遊”,就是一種花費很少卻能改變人一生的旅行方式。臺灣《商業周刊》曾總結,壯遊是指胸懷壯志的遊歷,其三個特點就是:旅遊時間長、行程挑戰性高、與人文社會互動程度深。壯遊不是流浪,因它目的明確,懷抱壯志;壯遊也不是探險,因為壯遊者更深入民間,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世界之大。

杜甫寫下《壯遊詩》

歷史上的壯遊“牛人”

 有人將“壯遊”翻譯成Grand Tour,看起來是一個很洋氣的詞,其實它出自中國唐朝。傳説中“很忙”的大詩人杜甫,曾在蘇州備船,意欲東遊到日本,並因此寫下著名的《壯遊詩》:“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壯遊一詞就此而來。而唐朝,也真正是一個壯遊的時代。李白説他“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25歲就遊歷天下。王維寫“回看射雕處,千裏暮雲平”,那是真在邊塞打獵才能有的感悟。而唐代高僧玄奘到天竺取經,幾乎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一次壯遊。

 開放的盛唐衰弱後,壯遊在中國慢慢失落,Grand Tour則在歐洲逐漸興起。十六世紀末,英國貴族子弟流行在學業結束後,與一位家庭教師或貼身男仆,渡過英吉利海峽,到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薩等歐陸城市進行壯遊。一方面探索文化的根源,一方面也是一場擺脫了父母束縛又興味盎然的文化盛宴。這逐漸演變為後來歐美年輕人流行的“間隔年”——在上大學或者步入工作前,藉由出國壯遊來完成自己的“成年禮”。 

 清末“開眼看世界”之後,壯遊文化再度從西方傳回中國。而全世界第一位以雙腳徒步、騎車完成環球壯舉的人,就是中國的潘德明。1930年,上海青年潘德明為洗雪“東亞病夫”之恥,踏上了環球一周的徵程。一路上,他見到了20多個國家的元首,印度的甘地、泰戈爾等人曾在他隨身攜帶的《名人留墨集》上簽名,法國總統勒布倫、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接見並贈他金牌。七年後潘德明完成壯舉回國,卻因突然爆發的七七事變,從此隱沒于歷史之中。

1932年6月,潘德明到達埃及,他在胡夫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前留影。

風靡臺灣的“鐵馬追風”活動

 臺灣的單車壯遊文化風潮開始于80年代。胡榮華在1984年成為首個完成全球騎行的臺灣人。10多年後,現任臺灣單車文化協會會長的陳守忠也將自己的車轍,繞地球連了起來。這些第一代環球騎行的前輩,不僅一直堅持在路上,也成為臺灣傳播單車文化的重要力量。

臺灣媒體報道陳守忠1999年的單車環球壯舉。

 臺灣人喜歡把自行車稱為“鐵馬”,冰冷的機械頓時有了一種奔放的生命力。或許是因為島上面積不大,環島道路平坦、沿岸風光旖旎,“鐵馬追風”在臺灣成為一項頗受歡迎的戶外運動。在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裏,人們能很容易地找到專供騎車觀光的休閒便道,不少捷運站也允許民眾攜“鐵馬”上車。

 單車環島,近幾年已成為臺灣不分年齡的大眾運動。轉動不息的車輪上,年輕人宣誓青春,中年人凈化心靈,老年人也同樣熱血逐夢。隔壁顫顫巍巍的阿公突然躍上單車、豪邁環島,這樣的橋段臺灣人已經見怪不怪了。

 隨著赴臺個人遊的擴容,赴臺環島騎行也逐漸成為大陸年輕人的一種流行。大陸著名的旅行者,現任中青旅市場部總監葛磊,就曾在2010年騎單車環島,並將9天騎行故事出版成書,與更多大陸年輕人分享島上的街巷肌理、鄉野縱谷,以及臺灣的人情之美。而網絡上關于臺灣環島騎行的遊記、攻略更是數不勝數。似乎無論文藝青年還是熱血男女漢子,都能在這座小島中找到專屬自己的青春印記。

環球太難?我們分段逐夢

 目前,學校自行車社和民間自行車俱樂部是臺灣自行車環島活動的主力,例如陳守忠所在的臺灣單車文化協會。協會定期規劃出對于壯遊有興趣者都適合參加的活動,倡導個人在實現壯遊夢想同時,且能從壯遊過程中,帶來教育和學習的收獲,還能創造出更高的個人價值和改變。

不孤單,不苦行的“環球壯遊”

 “帶領更多的騎士一同騎行,環遊世界。”是陳守忠一直以來的願望。而他也明白“現代人時間有限,要花一兩年騎車環球有一定難度。”于是,他在2011年推出了一個全新的單車騎行計劃——“分時分段壯遊全球”。用4年環行世界,每年招募30名騎士,選暑期內的45天,分三段完成既定行程。這樣,既能滿足大家在體力和興趣上的不同需求,也讓無法撥出長時間旅行的朋友,能分時分段參與。

 活動獲得了熱烈反響,每趟騎行基本保持約30人的規模,因名額有限,次次報名都是“秒殺”。這個涵蓋了上班族、親子團與“不老騎士”的單車隊伍,不同于一個人的苦行,團員們既能相互照應,也注重深入體驗當地風土人情,陳守忠説,“單車壯遊一路上,都趣味橫生。”

70歲“抗癌鬥士”顏政治

 完成環球騎行最後一程橫跨美國的騎士中,年紀最小的是陳守忠11歲的女兒陳萱。2009年,6歲的陳萱就在父母陪伴下完成2100公里“絲路親子單車壯遊”,成為全球騎單車闖“絲路”年紀最小者。而70歲顏政治是少數完成了全程“大滿貫”的騎士。這位在6年前患上大腸癌的“抗癌鬥士”,開始下決心騎車鍛煉,最後終于完成了環球壯舉。

2015橫跨中國段行程

 如果他們的故事令你怦然心動,那麼抓住夢想的機會也已經來了。第二屆的環球騎行計劃將在今年啟動,依舊從中國出發。從福建到新疆,2015年7月25日出發至9月2日結束。其中,第1小段從福建到西安,第2小段西安到敦煌,第3小段敦煌到南疆喀什。參與者可自行挑選1至3個路段參加,主辦方會針對個人不同的需求,安排到西安和敦煌這兩個中途階段點,與主隊伍會合或離隊。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臺灣電影《練習曲》的經典臺詞,飽含熱血的清新雞湯,可誰又能拒絕呢。世界那麼大,快去用車輪量量吧。

  (文/邱海棠)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