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2017-06-12-桃園教育局- 千里壯遊絲路夢-那年我6歲我騎絲路:
2017年06月12日 楊心國小 黃美足
創造多元體驗,點點滴滴成為生命的養分:
正面對要在酷熱暑期中上輔導課的同學們總是羨慕的對著她說:「陳萱好幸福!現在上國中了,寒暑假還是不用上輔導課,我們真想跟你一起騎車看世界。」現任陳萱國中導師邱秀春也提到:「從剛開始懷疑這個小孩怎麼都不上輔導課,心中納悶學業跟得上嗎?」到現在,邱老師說她在陳萱身上看到成熟穩定的處事態度,面對挫折時,有勇氣與能力去克服,甚至擔任班上執行長時,讓師長同學看見她對事情及時間管理的規畫以及如何將計畫付諸實行的驚人執行力,充份展現面對事情不是逃避拒絕,而是樂在其中的享受。
談起英譯版的「2100公里的禮物:我6歲我騎絲路」的發行緣由,陳萱特別強調,這段絲路之旅是她在所有旅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回憶,因為在火焰山下找到自己的偶像孫悟空(雕像),也是第一次靠自己完成旅途,而且有爸爸媽媽的陪伴與分享,這段共同經歷與體驗,讓她和父母間的關係與互動更為緊密。陳爸爸也說到:「每個人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但是父母如果沒有堅定與放手相舍的心,是無法在孩子的生命中給予多元的生活體驗!」
除了前述的旅途,陳萱8歲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健行、9歲和12歲單車環島、11歲「環球傳騎」單車橫越美國。13歲時,陳萱和爸媽全家一起成功登頂非洲最高峰,也是世界七頂峰之一的吉力馬札羅山(5895公尺)預計2017年暑假單車橫越歐洲後,就讀國中二年級的陳萱將完成足跡遍及五大洲的單車環球紀錄。這些看似挑戰體能的親子壯遊,讓我們明白只要願意跨出去,不一定要出國、不一定要長途遠征,可以透過分時分段的旅途,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孩子自信,鍛鍊孩子勇於嘗試,學習去探索世界的奇妙,讓豐富多元的旅途生活體驗,點點滴滴都內化成孩子生命成長的養分。
築夢踏實-尋找夢中偶像孫悟空:
現在就讀於大華中學二年級的陳萱回想起六歲聽故事那著迷的心態,笑著提到當時媽媽說的西遊記,路上有牛魔王、鐵扇公主、蜘蛛精、白骨精…好多妖魔鬼怪,充滿驚險刺激!不過因為有了孫悟空,所以每次都能順利化險為夷,一路平安到西域取經,所以厲害的孫悟空,成為陳萱夢想中的的超級偶像。為了尋找西遊記孫悟空,年幼的她還滿心著急的跑去問爸爸:「孫悟空他們走的那條路在哪裡?真的有這條路嗎?我可以去找孫悟空嗎?」沒想到爸爸說:「真的有這條路,它就叫作『絲路』耶!很遠呀!在中國的甘肅、新疆那邊,爸爸之前有騎腳踏車去過喔,絲路很長很長,走起來很累、很辛苦喔!你要去當然可以呀!但是很辛苦喔,萱萱真的想要去嗎?」爸爸一副不敢相信的樣子。 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我,充滿雄心壯志的告訴爸爸 :「嗯!我不怕!我要去!」
因此在陳萱即將上小學前的暑假,爸爸媽媽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給全家一個共同的挑戰-「尋找陳萱夢中偶像孫悟空」。爸爸陳守忠、媽媽吳翠華為了讓這個旅程成為陳萱的成長歷程中難以忘懷的回憶,因此策畫了一段可以給孩子宣告「我長大了」的壯遊之旅,如此不一樣的、有別於一般的旅行,也讓陳萱真正感受到「築夢踏實」的意義。考慮年紀雖小但對於運動一向訓練有素,對單車的掌握能力也不錯的陳萱,加上單車壯遊也是爸爸專長,於是全家決定了騎向「千里壯遊絲路夢」!
親子壯旅,是最好的學習也是最棒的成長教育:
一般的親子旅行,不外是國內外跟團、自助、遊樂園或趕場般看風景名勝等,因為少子化,現在的孩子容易養尊處優,很多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且大部份的家長往往看見壯遊旅途的艱辛與克難,就退卻三步,當然也有少部份的人在親子壯遊過程中看見孩子的改變與學習。親子壯遊不只開拓孩子的視野,也培養孩子同理心、挫折忍耐力、勇敢與專注力、自信與獨立等能力,這些豐富且不同以往的學習經驗,都不是教科書上有的,也不是教室裡能學到的。爸爸陳守忠認為孩子的教育不應該只停留在書本中、教室裡,體驗是最好的成長教育,它讓孩子學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親子壯遊中所能體驗與感受的正是給孩子最好的學習也是最棒的成長教育,帶給孩子的收穫和回饋更是無價。
誰都想不到,一個不到小學一年級的小身軀為了尋找心中偶像孫悟空,能有著無比堅強的意志和體力經過76天、騎完2100公里,從西安到吐魯番,完成一段令人難以想像親子單車壯遊絲路的故事,也創下全球年齡最小騎單車遊絲路的首例。小小年紀的陳萱用天真和熱情,和父母在絲路的壯遊中,因為全家慢騎慢遊的心情,帶來許多意外收獲和體驗,而小陳萱也騎出一段屬於自己的新西遊記。她說「我喜歡在旅行中邊騎邊看邊玩,和爸爸媽媽一起欣賞沿路的風光,一起尋找有關西遊記的地點,品嚐每個地方的小吃,騎著自己心愛的小烏龜(小陳萱的單車)感受旅途中的點點滴滴,因為每一段路途都代表一個甜蜜的回憶。」她特別謝謝爸爸在騎絲路時,每天休息前都會用電腦幫還不會寫字的她,把自己當時興奮、快樂、生氣、撒嬌的童言童語及身影用相機和電腦記錄下來,現在才能有「2100公里的禮物:我6歲我騎絲路」這本書的出版。
現在的陳萱還分享:「我在絲路騎腳踏車的時候,看到不同的人種、聽到不同的語言、吃到不同的食物、體驗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只讓我非常好奇,也更想去了解去探索這個世界每一個不同的地方,因為接觸許多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事物,也讓當時年紀小的我,明白每個人的不同,在無形中學習包容與尊重,這是課本沒有寫到的,是我親身的經驗。」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跨出舒適圈 培養國際觀:
陳萱也說自己其實在四歲時,就跟著父母當起背包客到雲南,只是當時沒有騎車。陳爸爸笑著提到陳萱當時就展現驚人的適應力、不只身體負擔吃得消,更是完全不排斥落後的大眾交通工具,這也是六歲時,父母相信她能挑戰絲路的原因之一。陳萱父母在孩子想放棄時,給她鼓勵擁抱和信心,共同經歷艱苦的旅程,讓陳萱學會向世界敞開心扉,對未來產生更大的自信。他們也給親子壯遊的家長們一個不一樣的啟示;爸爸提到:「雖然對孩子是一種艱難的鍛鍊,但卻能讓她增廣見聞,且對日後的成長、生活觀、待人處事影響深遠。」、「因為一路上有萱萱,許多從前獨自旅行覺得再平凡不過的事,透過孩子的眼睛也會變得驚奇有趣。」媽媽也說:「她不是我們捧在手心的寶貝蛋,而是心中有大視界的孩子。」
從陳萱的話語中,讓人體會到當時六歲的她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體驗未來,在絲路上親眼看見自己聽過西遊記故事的場景,她用自己語言來解讀一路的所見所聞。她說:「小學時,我大聲的告訴同學,我去過西遊記的火焰山,看見了齊天大聖孫悟空。」現在上國中的她告訴大家:「因為壯遊,我足跡也遍及中國、美國、尼泊爾、越南、馬來西亞、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家,也登頂馬來西亞沙巴東南亞最高峰-神山和非洲最高峰,也是世界七頂峰之一的吉力馬札羅山,所以地理、歷史課本所描述的的文化及場景,那些對我而言不是課本的文字,而是親身的體驗與感受,所以我喜歡行「萬里路再讀萬卷書,更能體會書中的一切。」
為人父母者最艱難的事情就是學會對孩子放手,其實父母理智適當的放手,不是代表對孩子的放棄,而是在孩子未來的生命歷程中給予另一種教育的契機、另一個學習心態的調整。陳爸爸的絲路日誌不只敘述著沿途的體驗感受及父母的勇氣、決心和教育理念;也提醒為父母者,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該放手,什麼時候又該從旁提醒,以及體會到追求的過程才重要,而不是結果如何?他提到陳萱從小就被當成「土雞」養的孩子,隨時能跨出生活的舒適圈,騎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因為孩子的適應力強,什麼方式教育出什麼下一代,家長事事代勞,凡事呵護太好,孩子就永遠只能在舒適的環境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