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2003-08-台灣山岳雜誌- 一台鐵馬凸全台灣:
圖、文:陳守忠
許多中古世代的朋友,一提到騎單車,就會哼起了一首歌"我騎了一部單車,啊啊啊~,要到路的盡頭…",腦海中也會湧現出那段單車陪伴成長的歲月;從學會騎單車時的興奮、騎著單車闖蕩江湖、鐵馬上的兩人世界,單車宛如良師益友般,在那段年輕的歲月中佔著極重要的地位。但對照今日,單車卻又變得那麼的陌生與遙遠,因隨著交通工具與環境的改變,單車早被許多民眾排除在生活領域之外了。
但隨著健康休閒與環保意識抬頭,在許多開發中國家視為落後交通工具的單車,卻在歐美日等現代文明國家中,麻雀變鳳凰的轉身蛻變為文明健康的象徵,並兼具了運動、休閒、旅遊、環保等功能﹔單車更因生產技術的革命改進,不再是以前的廉價貨、洛克馬,只要藉由雙腳的踩踏,已經可以搭載著你,上山越嶺,四處奔馳。
台灣美麗豐富的景觀環境,許多地區原本就適合單車旅行,近來因週休二日與台東關山環鎮自行車道成為旅遊熱門景點的成功案例,許多縣市政府也開始規劃設置單車旅行道,提供民眾一些戶外休閒旅行的好去處,因此本期也特別介紹如何從事單車旅行與全台一些經典的路線,大伙一起追隨單車旅行休閒風的流行趨勢,來去騎車。
● 騎進單車旅行的世界
許多朋友看到單車旅行或單車環遊世界的報導後,就抱著心動不如馬上行動的決心,約著朋友,跨上家中的洛克馬,浪漫的想要騎著車一起去吹吹風。
一趟路程後,吹口哨、追風馳騁的感覺已全然不見,又飢又渴中,不是被汽機車廢氣搞得灰頭土臉,就是腿酸腳軟,接著又是屁股痛得哎哎叫,加上頭頂的太陽不斷發威,汗涔涔、淚漣漣,再被朋友罵到豬頭,心想何苦來哉,可不要再有下一次了。
「怎麼想像會與實際落差這麼大?」主要是對單車騎乘認知的不足所造成﹔騎單車是需要付出體力的戶外活動,因此必須選擇適合自己體力的旅行路線,再配合適當的車種,準備與攜帶合適的裝備,並將單車調整至最佳的狀態,了解騎乘技巧,學習基本維修,單車旅行會讓您既上癮又有成就感。
● 伯樂與千里鐵馬線
工欲善其事必需利其器,單車依據不同的騎乘用途與環境,可分為幾種車種如公路車、登山車、一般通勤車、旅行車。公路車也稱跑車,外型是彎手把細輪胎,常用於比賽與柏油路面﹔登山車會有前或後避震器,輪胎較寬,適用於非柏油路面的地形,目前台灣單車休閒的車種以這兩種為主。而一般通勤車適合都會間的短程騎乘,如媽媽的買菜車﹔旅行車則最適合長短程的旅行使用,是歐美地區單車旅行的主要車種。價格會因車架材質與零配件等級而不同,從幾千元到十幾萬元不等。
在挑選購買千里鐵馬,除需考慮用途與費用外,需依照身高選擇車架的尺寸,一般16吋車架適合身高150-165公分,18吋配165-175公分,20吋配170-180公分。
● 裝備篇
單車騎乘的基本裝備是保護頭部的自行車安全帽、保護手掌的手套、照明及警示功能的前後燈及自行車水壺等。
隨身裝備有自行車褲,以利於排汗、保暖、減低風阻的材質製成,跨下有一塊軟墊,可以吸震、分散壓力及防止摩擦,並減低屁股疼痛。自行車衣則有和車褲相同材質的功能。
其他的裝備還有估算里程及進度的碼錶,防沙擋風與隔離紫外線的自行車眼鏡,修理工具組(袋),袋內有內外六角板手、螺絲起子、補胎工具、補胎片、備用內胎等簡易的修理工具,並需攜帶伸縮式打氣筒,以便破胎打氣之用。
長程旅行由於裝備較多,如掛或背在身上騎乘,身體容易疲勞且極易運動傷害,除了把手袋外,單車上還要裝置後行李架,以便掛置後行李貨袋,如裝備數量多時,可再加裝前袋。
● 基本維修篇
單車騎乘時,千里鐵馬有時也會因故障變成跛腳馬,所以必須學習一些基本維修,以避免發生車騎人的窘況。
排除外力碰撞的因素,較易遇到的故障狀況是破胎與鏈條脫落﹔遇到破胎時,愛車如有前後輪快拆裝置,就可輕易的拆下輪胎,再拿出修理工具包裡的備用內胎更換,打完氣後可迅速的上路,而破掉的內胎則利用晚上或休息時再補胎﹔沒有快拆裝置,就只能在現場慢慢的補胎了。
鏈條脫落的主因是變速不當,所以在騎乘變速時,踏板要保持往前踩踏,不要往回空踩,因往回空踩極易造成鏈條脫落﹔將脫落的鏈條重新掛回齒輪盤,手握腳踏板回轉一圈,鏈條就可掛回到齒輪上了。
為確保騎乘的安全與舒適,需注意出發前的單車檢查與事後的保養,檢查與調整的是輪胎氣壓、煞車、變速系統、座墊高度、鏈條潤滑清潔、車燈等。
● 安全騎乘篇
行進時
飲食
隨身裝備
● 交通篇
台灣都會內的擁擠交通、污染空氣,想要騎著自己的愛駒到郊外或距離較遙遠的景點,可能還沒出市區就已經灰頭土臉,騎興大失﹔所以可配合汽車、巴士、火車、捷運、飛機等交通工具,將人與單車運送到目的地後再開始騎乘。
對於有汽車的朋友,目前最流行與便利的方式,是所謂的「4輪+2輪」﹔在汽車上加裝固定於車頂的「車頂架」或可移動式懸掛在後行李箱上的「車後架」,單車就可不用拆解,輕易的固定或綁掛在攜車架上,載到目的地才下架開始騎乘。如不想安裝攜車架,車內就須有足夠的空間,並準備有前後輪快拆裝置的單車或摺疊車,才能輕易的拆解輪子放入。
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一般規定需將單車分解裝入單車攜行袋中﹔至於分解、組裝單車與裝袋的技巧,還是要請教老手,並實際操作。例如搭乘需要自己扛車袋上車的火車、捷運、巴士等,可能會騎車抵達或離開車站,因此為方便分解與組裝,單車可只分解前後輪,能裝入車袋就可﹔但搭乘飛機,為避免托運時的損傷,單車就需要較細部的分解與保護。
● 規劃單車旅行
「哪裡可以騎單車旅行?」,是初入門朋友的問題,尤其目前台灣單車旅行路線的書籍與資訊並不多,因此便利的方式就是參加單車協會或俱樂部的活動,由有經驗的老手帶路,團體行進中也可互相照應﹔但這些活動會有等級區分,參加前須確定路線的等級與難度﹔目前協會有安排國內外入門的單車遊程,而俱樂部大部分以中級以上的路線為主。
目前單車活動依距離、難度、騎乘者的實力可區分為20公里以下的肉腳級、20-50公里的中級、50-100公里的健腳級、100公里以上的普羅級。
單車旅行路線以騎乘環境、路況則可區分為單車道旅遊路線、休閒運動路線、登山林道路線、長征挑戰路線等。
單車道旅遊路線包含了單車專用道與有規劃設施的單車旅遊道路,這些路線的距離較短、路線清楚與安全,有提供租單車服務,沿途並可結合景點做逍遙遊,適合沒車沒體力的肉腳級朋友騎乘。如本文路線介紹的浪漫河岸風光與博物館的台北八里,深入客家農園茶莊與湖畔風光的新竹峨嵋湖,騎進綻放著萬紫千紅花園的彰化田尾,消遙迎向悠閒海風的花蓮,輕踩綠色平原與河口生態的宜蘭,深入離島戰地風情及古厝建築的金門。
另外全台較知名的路線還有北部的淡水河基隆河系、龍門、坪林、桃園新屋海濱,中部的苗栗貓貍山、中縣東豐單車道、南投集集、日月潭、彰化二水,南部的台南白河、高雄美濃,台東的黑森林、關山、池上,花蓮鯉魚潭、瑞穗,宜蘭的冬山河、離島的金門等。
休閒運動路線適合健腳級朋友騎乘,距離50公里以上,可自行規劃路線。登山林道路線則需要好的登山車與山路騎乘技術,才能挑戰大自然。長征挑戰路線則可騎一趟南北或環島長征,台灣縱騎約600公里,一般需要6-7天時間﹔環島一圈約1200公里,則須2個星期時間。
踏上鐵馬,迎風馳騁,雙輪踩進台灣的小鎮風光、山光水色、藍天碧海、鄉村田野,一起來享受深度與精緻的單車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