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義大利共和國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 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亞接壤,其領土還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力諾與梵蒂岡。
義大利是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首都羅馬從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十三世紀末的意大利更是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發源地。
公元14~15世紀,意大利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造就了多那太羅(Donatello)、波提切利(Botticelli)、達·芬奇(Leonardoda Vinci)、拉斐爾(Raffaello)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但丁等藝術文化與科學天才,對人類文化進步作出了無可比擬的巨大貢獻。如今,在意大利各地都可見到精心保存下來的古羅馬時代的宏偉建築和文藝復興時代的繪畫、雕刻、古蹟和文物。
義大利是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歐盟和北約的創始會員國,還是申根公約、8大工業國、20國集團和聯合國等重要國際組織的成員。義大利共擁有51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2016),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意大利在藝術和時尚領域也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
首 都:羅馬 / Rome / Roma
面 積:301,338 平方公里 (第71位,台灣8.37倍)
環 境:
意大利地處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領土包括阿爾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區,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和其他的許多島嶼。亞平寧半島佔其全部領土面積的80%。北部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接壤,80%國界線為海界。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斯、馬耳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
意大利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Alpi),意法邊境的白朗峰(MonteBianco,MontBlanc)海拔4810公尺,是歐洲第二高峰;中部有亞平寧山脈,北部有波河平原,土壤肥沃農業發達。境內多火山和地震,亞平寧半島西側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西西里島上的埃特納火山是歐洲最大的活火山。
最大河流是發源於阿爾卑斯山南坡的波河(Po),,水能蘊藏豐富。台伯河是流經羅馬的主要河流。較大湖泊有加爾達湖(LagodiGarda)、特拉西梅諾湖(LagoTrasimeno)、馬焦雷湖(LagoMaggiore)、科摩湖(LagodiComo)等。
氣 候:
意大利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不同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全國分為以下三個氣候區:南部半島和島嶼區、馬丹平原區和阿爾卑斯山區。這三個區的氣候各有不同的特點。
人 口:60,795,612人(2014,第23位)。
語 言:官方語言為義大利語,個別邊境地區講法語和德語。
宗 教:天主教 87%。
G D P:總計1.852萬億美元 (2016年,第8位)
人 均:GDP 30,294美元 (2016年,第26位)
時 區:UTC +1:00。與台灣時差7個小時(比台灣時間慢7個小時)。夏令3月底至10月底,與台灣時差6個小時。
電壓及插座形式:220伏交流電,50赫茲。電器插頭與其他歐陸國家同為雙孔圓型式插頭。
道路方向:靠右行駛
通 訊:
電話自台灣撥 002+國碼39+城市碼(去0)+電話號碼。
電話自當地撥打國際電話先撥00再撥國碼(例如撥至台北00 -886-2+電話號碼)。
貨 幣:歐元 / Euro (EUR) / €
治 安:
救護車與急救:112、118,警察局:112、113,消防:112、115。
駐義大利台北代表處 (Ufficio di Rappresentanza di Taipei in Italia)
館處地址:Viale Liegi No 17, 00198 Roma, Italia
電話:(39-06) 9826 2800 傳真:(39-06) 9826 2806
電子郵件:ita@mofa.gov.tw
網址:http://www.taiwanembassy.org/IT
急難救助電話:(39)3668066434, 3403868580 義大利境內直撥: 3668066434, 3403868580
上班時間:(駐地時間) 09:00-17:00,(台灣時間) 15:00-23:00
※急難救助電話專供緊急求助之用(如車禍、搶劫、有關生命安危緊急情況等),非急難重大事件,請勿撥打;一般護照、簽證等事項,請於上班時間以辦公室電話查詢。
旅遊警示:
歐洲黑山-義大利-法國單車壯遊路線沿途景點簡介 :
Aquileia /阿奎拉
阿奎拉古蹟區及長方形主教教堂 (Archaeological Area and the Patriarchal Basilica of Aquileia)
阿奎拉位於意大利東北角,以當地的羅馬時代遺跡聞名。阿奎拉是早期羅馬帝國最大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在5世紀中葉被阿提拉(阿提拉)匈奴帝國國王毀滅。阿奎拉大部分遺跡仍埋在地下而未被發掘,正由於此,它才是這一類型中最大的古蹟區。
阿奎拉的長方形主教教堂是用優質的馬賽克鋪築的著名建築,同時它也在中歐大部地區的傳教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1998年阿奎拉古蹟區及長方形主教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Venezia /威尼斯
威尼斯及潟湖 (Venice and its Lagoon)
威尼斯是義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始建於5世紀,10世紀時成為當時最主要的海上力量。威尼斯也有許多別名「亞得里亞海的女王」、「水之都」、「橋之城」、「運河之城」、「面具之城」、「漂浮之都」及「光之城」等。
威尼斯是個建立在水上的城市,由118個小島組成,並以177條水道、401座橋樑連成一體。其歷史完全受到深入陸地的海水所形成的潟湖的特殊環境影響。1987年威尼斯及潟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憲法橋 (Ponte della Costituzione)
憲法橋位於大運河西北段的拐彎處,離火車站很近。由西班牙建築師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設計,因而也叫卡斯特拉瓦橋(Ponte di Calatrava)。拱形橋體將大運河北岸的火車站和和南岸的羅馬廣場及汽車站連成一起。
威尼斯主火車站 (Venezia Santa Lucia)
威尼斯分為內陸(Venezia Mestre)與海島(Venezia Santa Lucia)兩個火車站。Mestre是威尼斯內陸火車站,為內陸中轉火車站,很多火車如果路經威尼斯都經停此站。Santa Lucia是威尼斯主島火車站,距離內陸火車站5分鐘的車程,可用威尼斯交通票,到威尼斯的朋友要看好車票上的目的地。
聖方濟會榮耀聖母教堂 (Basilica dei Frari)
全稱為弗拉利光榮聖瑪利亞教堂,由方濟各派教士修建於14至15世紀,為體現清貧的教規,外牆未加以裝飾,高聳的磚體反而顯得別具特色,是威尼斯宗教建築中哥德風格的最佳範例。高大的鐘樓是僅次於聖馬可教堂鐘樓,為城中第2高的鐘樓。
聖洛可大學校 (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
生於法國南部的聖洛可,到義大利朝聖並幫助瘟疫患者,死後被封為聖人。這種由教會所創立的「學校」(Scuolo)是威尼斯特有的組織,是兄弟會為貧病階級提供援助之慈善機關。
乳房橋 (Ponte delle Tette)
乳房橋是位於聖卡西亞諾堂區一座磚石砌築的小型拱橋。15世紀其周邊地區為合法的紅燈區之一。威尼斯政府官員鼓勵妓女們在對著橋樑的窗前或站立橋頭時裸露乳房,以引誘和轉化受懷疑的同性戀者,幫助治癒他們。這座小橋也因此名聲在外。
威尼斯大運河 (Grand Canal)
威尼斯的大運河是遊客必到的地方,也是威尼斯市的地標,運河上有很多大小的船只穿梭來往,其中由穿上制服的船夫劃的黑色漂亮小船,更是眾多遊客喜歡乘坐的觀光船。
金屋 (Galleria Franchetti alla Ca’d’oro)
建於1440年,為威尼斯最傑出的哥德式建築;鉑金的外觀曾被稱為「黃金宮殿」,現為Franchetti美術館,收藏了威尼斯從14世紀到18世紀的繪畫珍品。位於在大運河的東岸,如不過去東岸,可在對岸的里亞托橋市場邊,往對岸拍照。
里亞托橋市場 (Rialto Markets)
位於里亞托橋西北方附近的運河畔,有水果市場和魚市。對岸是金屋。
威尼斯里亞托橋 (Ponte Rialto)
威尼斯有400多座橋,其中里亞托橋最為有名,也是威尼斯的標誌,又名商業橋。建於1180年,橋長48米,寬22米,離水面7米高,橋兩側由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樁支撐,橋身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莎士比亞的名劇《威尼斯商人》就是以這里為背景。
斯基亞沃尼濱河大街 (Riva degli Schiavoni)
是一條彎曲綿延的散步街道,得名於在此停泊船隻的達爾馬提亞商人。此地可拍攝歎息橋和聖喬治.巴焦雷島。
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Piazza San Marco)
聖馬可廣場被一整片建築群所包圍,包括教堂、鐘樓、總督宮、新舊檢察官邸、市立科雷博物館等。其中最受注目的是當然是聖馬可大教堂,它的正立面馬賽克鑲嵌畫非常精彩。
聖馬可廣場是歐洲許多城市廣場中獨一無二的,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也是唯一被稱為“Piazza”的廣場,其他的廣場無論大小皆被稱為“Campi”。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侖曾稱讚其為“歐洲最美的客廳”。
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 (Basilica San Marco)
據說聖馬可來到威尼斯時,曾夢到天使告訴他,這裡將是他的安息之所。因此在西元828年,兩個威尼斯商人便從埃及亞歷山卓的伊斯蘭教徒手中,偷走聖馬可的遺骸,並運回威尼斯,當地居民因此建造這座偉大的教堂來存放聖人的遺體。
教堂將福音書的作者馬可奉為城市的守護神,拜占廷的建築風格,在歷史上歷經多次變動,其特點就是希臘式十字架的結構和5個外面鑲嵌了馬賽克的大圓頂。
威尼斯公爵宮 (Palazza Ducale)
總督宮西面為聖馬可廣場,北面為聖馬可教堂。目前的建築主要建造於1309年到1424年期間。又名威尼斯總督府,為拜占庭式建築,總督府以前為政府機關與法院,威尼斯總督的住處。
威尼斯歎息橋 (Ponte dei Sospiri)
位於總督府後面,以前這裡是犯人經過總督府通往監獄的必經之橋,因為犯人經過此橋時常懺悔歎息而得名。另一個有趣傳說,一名死囚犯因看見前戀人在橋的另一端正與新歡親熱,而不禁深深的嘆息。嘆息橋也是戀人見證愛情之處,據說戀人們在橋下接吻就可以終生相守。
電影《情定日落橋》(A Little Romance)的場景。
威尼斯鐘樓 (St Mark’s Campanile)
聳立在聖馬可廣場的東南側,建於15世紀末期,高達98.6公尺,是威尼斯的城市地標,在整點時會五鐘齊鳴。登上鐘樓,可俯瞰威尼斯全景。
花神咖啡館 /弗洛里安咖啡館 (Caffè Florian)
位於聖馬可廣場南側中間地帶,是一間著名的咖啡廳,約有300年歷史,所以咖啡館內裝潢得古色古香。也因名氣大,時常找不到空位。
科雷爾博物館 (Museo Correr)
1830 年由Teodoro Correr開始負責收集博物館的各種捐贈,館藏就因禮品、承購和捐贈的管道而快速增長,讓博物館擁有豐富且多樣的威尼斯民俗收藏品來提供展示,可體驗威尼斯的藝術和歷史發展歷程。
威尼斯美術學院畫廊 (Gallerie dell’Accademia)
威尼斯美術學院,集哥德式,希臘神廟和新古典主義多重風格於一體,自建校以來,經歷了250多年。這裡是歐洲繪畫藝術的集大成之地,收藏了14至18世紀威尼斯畫派的主要作品,包含15世紀威尼斯畫派開山始祖貝里尼兄弟、早夭的天才喬久內、明暗用色影響深遠的卡拉瓦喬(Caravaggio),16世紀金色的提香(Titian)及銀色的維若內塞(Paolo Veronese),18世紀以風景畫出威尼斯面貌的卡納雷多(Canaletto)。提香未完成的《聖殤》(Pietà)也在收藏之列。
安康聖母教堂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為了慶祝1630年時瘟疫結束,共和國政府決定興建這座威尼斯巴洛克華麗典型建築的圓頂教堂獻給聖母瑪利亞。由著名設計師巴達薩雷·隆格納設計,正式落成於1687年。
威尼斯水上巴士 (Vaporetto)
威尼斯城內運河蜿蜒,在大運河流經之處盡是繁華的威尼斯建築,乘坐水上巴士是遊客必經的體驗,可以最輕鬆的方式來欣賞這些建築的景觀。
貢多拉遊船 (Gondola)
幾世紀以來,貢多拉都是威尼斯市內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船,長約12米,寬約1.7米的黑色平底船。裝飾華美,兩頭高翹呈現月牙形,由一位船夫站在船尾划水前行。
Verona/維羅納
維羅納位於意大利北部,北鄰阿爾卑斯山,起源於阿爾卑斯山系的阿迪傑河貫穿老城。這座被譽為小羅馬的城市,拉丁語中意思為“極為高雅的城市”,建於公元前1世紀,保存著許多羅馬帝國時代、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古跡,老城區中有羅馬式圓形露天劇場。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存留,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裡也是人們熟知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發生地,朱麗葉故居,也成為旅行者朝聖的“愛的聖地”。維羅納古城。
老城堡博物館 (Museo di Castelvecchio)
博物館就位於老城堡這座中世紀的城堡中,在1959年到1973年間,著名的建築師卡羅·斯卡帕(Carlo Scarpa)設計修復了建築,強調了外立面和內部的展覽廳。城堡緊鄰著阿迪傑河(Riva dell’Adige),旁有橋通往對岸。
維羅納聖洛倫佐教堂 (Chiesa di San Lorenzo
維羅納老城中的一座教堂,教堂可能始建於4世紀,12世紀時因地震遭到毀壞。教皇因考慮到當時羅馬的動盪,在維羅納設置了機構,並授予這座教堂和羅馬聖洛倫佐教堂一樣的權利。
該教堂的特點是整棟建築呈現羅馬式,但屋頂卻是哥德式。教堂的鐘樓於1045年初建,1173年完工,高達72公尺。
維羅納圓形劇場 (Arena di Verona)
建於西元30年的圓形劇場,是維洛納最偉大的地標,也是此城最明顯的羅馬遺跡之一。古羅馬帝國在歐洲共建造了60座競技場,以規模大小維羅納圓形競技場排名第3(僅次於羅馬鬥獸場和卡普阿圓形劇場之後),它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三座競技場之一。
朱麗葉之家 (Casa di Giulietta)
朱麗葉故居是一幢建於13世紀的古老建築,圓形拱門的入口處有“Casa di Giulietta-卡普雷提之家,這裏曾經歸維羅納望族卡普雷提家族(Capulet)所有,朱麗葉即卡普雷提家族的女兒。故居中最注目的焦點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約會的陽台,和庭院中央朱麗葉銅像。據說觸摸銅像的右手臂和右乳房會給情侶們帶來好運。
百草廣場 (Piazza delle Erbe)
香草廣場在古時被稱作弗洛·羅馬諾,是商業以及行政中心,香草以及百葉市場。現在各式各樣的水果、蔬菜、花卉、商鋪、露天咖啡館、精品店、畫廊覆蓋了整個廣場。
百草廣場中央有一座建於14世紀名為“維羅納的愛人”的噴泉,周圍有許多老建築包括朗貝爾蒂鐘樓(Torre dei Lamberti)、巴洛克風格立面的馬賽宮(Palazzo Maffei)、文藝復興時期外牆壁畫的馬讚提宮(Case Mazzanti)、典型的中世紀建築商人之家(Domus Mercatorum)等等。
朗貝爾蒂塔 (torre del lamberti)
維羅納的朗貝爾蒂塔完工於1463年,高約84米,紅白相間條紋的外牆十分醒目,維羅納通票可以免費乘坐電梯,塔頂可以俯瞰維羅納景色,有時需要排隊。
領主廣場 (Piazza dei Signori)
領主廣場,也稱為但丁廣場(Piazza Dante),是維羅納歷史中心的一個廣場,緊鄰百草廣場。廣場中央有一尊建於19世紀的但丁雕像,但丁雕像背後是建於15世紀的議會迴廊(Loggia del Consiglio)。廣場旁還有斯卡利傑雷家族的石棺群。
斯卡利傑雷拱門 (Arche Scaligere)
斯卡利傑雷拱門建於14世紀,在16世紀末拱門被提出保護並修繕。沿著教堂的牆壁,有一處墓石棺,它的形狀非常有特點,有兩個突出的元素和四個古老的柱子組成。
聖安娜斯塔西亞教堂 (Basilica di Sant’Anastasia)
聖安娜斯塔西亞大教堂是意大利最古老的石磚教堂,採用新約聖經為主題的14世紀雕刻妝點著大門,立面是凝灰石(tuff)和磚塊交錯組成。建於10世紀,在1117年的大地震中被毀壞,後在1138年被修復和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樣。14世紀,重修了屋頂和哥德式的後殿。
維羅納大教堂/聖母升天教堂 (Duomo di Verona/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Matricolare)
建於11世紀,是一座羅馬式和哥德式風格結合的大教堂,也是維羅納市內最古老的磚造教堂之一。
維羅納羅馬劇院 (Teatro romano)
羅馬劇院建於1世紀,氣勢宏偉磅礴,劇院長139公尺,寬110公尺,由44級階梯式大理石砌成。現在仍然能舉行音樂會和各類演出。
維羅納聖彼得城堡 (Castel San Pietro)
聖彼得城堡位於羅馬劇院東北山丘頂,在奧地利人原有的一座城堡上修建的。這裡是拍攝維羅納老城的絕佳地點。
茱麗葉之墓&溼壁畫藝術館 (Tomba di Giulietta& Museo degli Affreschi)
這裡有著傳說中的茱麗葉墳墓,位於地下的祕室內,其實是一個空的棺槨。旁邊是一個溼壁畫藝術館,陳列一些溼壁畫作品。
Ferrara/費拉拉
費拉拉位於義大利東北部,也是費拉拉省的首府。文藝復興時代,費拉拉成為獨立公國。1597年,為教皇國一部分,到1861年義大利統一為止。費拉拉因有許多埃斯泰王朝時期遺留下來的宮殿和城堡而聞名。
15、16世紀時費拉拉吸引了大批文藝復興的才子巨匠來到這裡,給城市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建築和藝術作品。皮耶羅·德拉·弗蘭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雅各布·貝利尼(Jacopo Bellini) 和曼泰尼亞(Andrea Mantegna) 裝飾了埃斯泰王朝的宮殿。
人本主義觀念下的“理想城市”也在這裡成為現實:從1492年起,比亞焦·羅塞蒂(Biagio Rossetti) 根據遠景規劃的新原則在埃斯泰王朝的宮殿周圍建造起了“理想城市”。這個規劃的完成標誌著現代化都市設計的誕生,並影響了其以後城市建築的發展。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埃斯特城堡 (Castello Estense)
埃斯泰城堡位於費拉拉市中心,是一座四周有護城河的中世紀建築,城堡高大醒目,還有可以登高的塔台。1385年5月3日,費拉拉發生暴亂之後,侯爵尼古拉·埃斯特下令在舊宮殿(現在市政廳)的北側建設防禦堡壘,由建築師諾瓦拉(Bartolino)建造。
諾瓦拉應用了城牆上的萊尼塔(Torre dei Leoni),在舊埃斯特官邸(現在市政廳)及埃斯泰城堡之間建立了一座空中的通道,在必要時以方便侯爵移動及撤離,也能保護尼古拉二世及其家族遠離人民的騷亂。十五世紀後成為家族的官邸。
費拉拉市政廳 (Palazzo Municipale)
這裡是費拉拉市政府的所在地。市政廳與埃斯泰城堡之間有通道相連,在16世紀時,埃斯泰家族還未搬入城堡之前,市政廳是他們家族的舊居。
費拉拉主教座堂/聖喬治大教堂 (Cattedrale di San Giorgio)
是費拉拉最大的宗教建築。位於市政廳和埃斯特城堡附近,有帶頂走廊連接總主教府。費拉拉主教座堂始建於12世紀,大教堂大門朝北,外牆裝飾雕刻精美絕倫,分別描繪了聖經故事中最後的審判,天堂以及地獄的景象。在文藝復興時期修建的教堂鐘樓,一直未完工,也是由粉色和白色的大理石交錯搭建的。
鑽石宮 (Palazzo Diamanti)
鑽石宮位於費拉拉Corso Ercole I d’Este 21號,地處城堡往北區域的主十字路口,為義大利著名的宮殿之一,及歐洲文藝復興建築中最具影響力的例子之一。鑽石宮在1492年由埃斯特公爵的弟弟西吉斯蒙多·埃斯特委託比亞焦·羅塞蒂設計,建於1493-1503年,用作埃斯特家族的住宅。1832年被費拉拉市政府收購,作為國家美術館和大學。
該建築最顯著的特點是外牆由8500塊帶粉色紋路的白色大理石裝飾,像似鑽石,因而得名。
阿里奧斯托廣場(Piazza Ariostea)
阿里奧斯托廣場這座矩形廣場,一度被稱為「新廣場」。16世紀在廣場中心矗立著埃爾科萊公爵騎馬雕像的圓柱,1675年改為教宗亞歷山大七世雕像,後改為拿破崙一世雕像,1833年再改為詩人阿里奧斯托雕像,廣場因而得名。
Ravenna/拉溫納
拉溫納被譽為馬賽克之城,5世紀時拉溫納是羅馬帝國的所在地,一直到8世紀又成為拜占庭意大利的所在地。城中擁有獨特的早期基督教馬賽克藏品以及建築。
普拉西狄亞陵墓,尼奧尼安洗禮堂,聖阿波利納雷諾沃基督教堂,阿里亞諾洗禮堂,大主教禮拜堂,狄奧多里克陵墓,聖維塔萊教堂,克拉塞的聖阿波利納雷基督教堂,這8座建築都建於5世紀到6世紀期間,顯示出了極高的藝術水準,以及令人驚豔的教堂馬賽克裝飾。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克拉塞的聖亞坡理納聖殿 (Basilica of Sant’ Apollinare in Classe)
克拉塞的聖亞坡理納聖殿始建於西元6世紀初,本來是紀念拉溫納第一任主教聖亞坡理納;教堂雖然曾經遭受威尼斯人的破壞,但留下的拜占廷馬賽克仍然色澤鮮明,圖案生動。
聖維塔教堂 (Basilica di San Vitale)
聖維塔教堂始建於527年,548年完工。因典型的拜占廷風格而聞名於世。教堂為紅磚建築,外部其貌不揚,內部非常精彩。教堂的祭壇一帶保留了大面積的羅馬-拜占廷馬賽克,尤其是祭壇左右的兩幅馬賽克,以拜占廷查士丁尼皇帝及特奧朵拉皇后2人形象著名。
加拉·普拉西提阿陵墓 (Mausoleo di Galla Placidia)
加拉·普拉西提阿陵墓位於聖維塔教堂庭院內的東北側,建於5世紀,該建築內有三座石棺,其中最大的石棺安葬了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大帝的女兒加拉·普拉西提阿的遺體。陵墓的內部布滿了豐富的拜占庭和基督教題材的馬賽克。
拉溫納主教府博物館 (Museo Arcivescovile di Ravenna)
收藏拉溫納歷史文物,並展出部分主教府藏。館內最重要的是迴廊最盡頭的主教專用小禮拜堂中,有兩間室內的拜占廷馬賽克,圖案是耶穌和眾使徒,背景的星空,海洋圖案等非常出眾。
但丁陵墓 (Tomba di Dante)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年 – 1321年9月14日),晚年被佛羅倫斯驅逐來到拉溫納度過了他的餘生。
新聖阿波里內爾教堂 (Basilica di San Apollinare Nuovo)
建於西元5世紀東哥德王國時期,教堂內大堂上兩側長牆的馬賽克飾帶,讓人驚歎。其中“三王來朝圖“裡的三博士圖案,則是同期伊朗服飾最具體的形象留存。
Urbino/烏爾比諾
烏爾比諾歷史中心 (Historic Centre of Urbino)
烏爾比諾位於義大利瑪律凱地區,是一座小山城,坐落在一個傾斜的山坡。15世紀經歷了驚人的文化繁盛期,吸引了整個意大利以及其他地區的藝術家和學者。16世紀以後,因經濟和文化發展進入蕭條階段,文藝復興時期的原貌由此才得以保存。
這裡的烏爾比諾大學成立於1506年,是烏爾比諾總主教駐地。該市最著名的名勝為公爵宮,興建於15世紀下半葉。“文藝復興後三傑”拉斐爾·桑西的誕生地。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公爵宮&馬爾凱國家美術館 (Palazzo Ducale & Galleria nazionale delle Marche)
文藝復興時期烏爾比諾最重要的建築,也是公爵居住的場所,建築修建於15世紀中葉,直到20世紀初期都作為政府辦公樓使用,現在是瑪律凱國家藝術館以及考古博物館所在地。珍藏著大量拉斐爾、提香的畫作。其中有兩幅世界級的名畫,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和拉斐爾的一幅肖像畫。
烏爾比諾主教座堂 (Duomo di Urbino)
自1986年起為天主教烏爾比諾-烏爾班尼亞-聖安吉洛瓦多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該教堂創建於1021年。1789年地震後重建為目前的新古典主義建築,1801年完成。
拉斐爾故居博物館 (Casa natale di Raffaello)
拉斐爾於1483年4月6日在這裡出生,並在作為畫師的父親喬凡尼·桑蒂(Giovanni Santi)的影響下成長起來。故居裡陳列展示著當時拉斐爾的生活環境和狀況,牆上都是他的名畫的複製品。
Assisi/阿西西
阿西西古鎮的方濟各會修道院與大教堂(Assisi, the Basilica of San Francesco and Other Franciscan Sites)
阿西西古鎮位於義大利中部,距離羅馬不到200公里,是一座建在山上的中世紀城市,它是12世紀方濟各會的創始者意大利人聖方濟各(聖弗朗西斯)的出生地,與方濟各會的建築密切聯繫。阿西西也是聖嘉勒的出生地,她創立了貧窮修女會。
這裡有許多中世紀的藝術傑作,例如聖方濟各大教堂,意大利畫家契馬布埃,西蒙納·馬蒂尼,洛倫澤蒂,喬托等大師的繪畫作品。這些傑作使得阿西西古鎮成為研究意大利以及歐洲藝術和建築發展的一個重要參考。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聖方濟各大教堂 (Basilica Papale di San Francesco)
阿西西的聖方濟各聖殿是方濟各安葬之地和方濟各會的母堂,它不僅是聖方濟各的安息之處,也是每年成千上萬天主教徒們虔誠而來的朝聖之地。這座聖殿始建於1228年,包括上教堂和下教堂,和安放聖方濟各遺體的墓穴,以及附屬的修院。
上教堂的內部是義大利早期哥德式建築的重要實例,喬托所繪製的巨大內部壁畫也這座教堂增光添彩。
聖方濟各街 (Via San Francesco)
聖方濟各街是阿西西的一條主要街道,鵝卵石的街道,有著中世紀的氛圍,西盡頭就是著名的聖方濟各大教堂。
市政廳廣場 (Piazza del Comune)
市政廳廣場為於阿西西的中心處,通往各城門的街道匯集於市政廳廣場。阿西西重要和顯著的建築圍繞廣場周圍,包含南邊普利歐利宮是現在的市政府,北面是米涅瓦神廟,廣場上還有十分顯眼的科林斯石柱,一座石獅噴泉,噴泉對面是旅遊服務中心。
聖嘉勒教堂 (Basilica di Santa Chiara)
聖嘉勒出生在一個非常顯赫富裕的貴族家庭,18歲那年瞭解到聖方濟各的種種之後選擇了離家修行,成為聖方濟各最早的追隨者,並在後來建立了貧窮修女會。
聖嘉勒聖殿則是13世紀為紀念阿西西的聖嘉勒所建,如今聖嘉勒的遺體就安葬在這座教堂的地下室。這裏還有一個拜占庭風格的十字架,據說可以與聖方濟各通話。
聖魯菲諾大教堂 (Duomo di San Rufino)
聖魯菲諾是阿西西的守護神,同時也是阿西西的第一任主教。這座教堂就是為了紀念聖魯菲諾而建,其遺體就安葬在教堂裡。大教堂建於13世紀,屬於羅馬風格。聖方濟各、聖嘉勒以及許多他們的追隨者都是在這座教堂受洗的,當年進行洗禮的噴泉就坐落於教堂外。
馬吉雷城堡 (Rocca Maggiore)
這座像廢墟的堡壘建於阿西西古城北側的山上,城堡外面是個天然觀景台,可以俯瞰阿西西古城和遠方的平原、山丘和山谷裡美麗的風景。
Pienza/皮恩扎
皮恩扎歷史中心 (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 of Pienza)
皮恩扎被譽為「文藝復興都市生活的試金石」的城市,這座城市是皮烏斯教皇二世(PIO II)的誕生地,當他成為教皇後,於1459年決定改變他出生地的面貌,就著手將此打造成為一座「理想城」(Citta’Ideale),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設想,第一次在托斯卡尼的小鎮付諸實施,並更名為皮恩扎。
設計師貝爾納多·羅塞利諾,羅塞利諾在建造中,運用了他的良師益友列昂·巴蒂斯塔·阿爾貝蒂的建築原則。這種城市空間規劃的新觀念呈現在富麗堂皇的皮烏斯二世廣場及其周邊建築米科洛米尼宮,博爾賈宮等建築。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皮恩扎主教座堂 (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Assunta)
聖母升天主教座堂坐落在市中心主廣場,庇護二世廣場(Piazza Pio II)南側,建於1459-1462年,
皮克羅米尼宮(Palazzo Piccolomini)
皮克羅米尼宮是位於庇護二世廣場,毗鄰皮恩扎主教座堂。這座宮殿是文藝復興建築的早期實例之一,其靈感來自他老師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的作品,佛羅倫斯的魯切拉宮。
Val d’Orcia / 瓦爾•迪奧西亞公園文化景觀
瓦爾•迪奧西亞公園文化景觀 (Val d’Orcia)
從中世紀起,瓦爾迪奧西亞這個邊境地區一直就是朝聖者前羅羅馬的必經之地,山谷中遍布數不清的旅舍,酒店,醫院和驛站。
瓦爾·迪奧西亞公園文化景觀為了反映理想化的良好治理模式並創造一幅令人愉悅的美景,在公元14和15世紀劃入城市國家領土時進行了重新規劃和開發。
灰白色的平原上聳立著點點突起的圓錐形小山峰,上面散佈著一些定居點,這景緻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美感。
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景點包括:反映創造性土地管理體系的田園景象,小鎮和村莊,通往羅馬的法蘭西珍那古道及其沿途的修道院,客棧,神殿和橋等
小耳朵教堂 (Cappella di Vitaleta)
這座教堂位於聖奎裡科·多爾恰與皮恩扎之間的146號公路旁,是托斯卡納最著名的小教堂之一。左右的柏樹構成了一對可愛的“小耳朵”因此得名。這個教堂具有16世紀建築風格,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歷史建築。
聖奎里科多爾恰學院教堂 (La Collegiata dei Santi Quirico)
聖奎里科多爾恰在佛羅倫薩東南80公里,城市歷史悠久,有非常多的古建築遺存,漫步其中會有濃厚的歷史感和文化氣息。
聖奎里科多爾恰學院教堂位於小鎮中心,是小鎮最古老和重要的建築,歷史可追溯到8世紀。教堂外表非常粗獷,內部的裝飾也不如義大利其他教堂那麼精緻。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不斷地修整和添建,門廊的一部分原材料來自錫耶納。
雷奧尼尼庭園 (Horti Leonini)
位於聖奎里科多爾恰鎮內,由貴族Diomede Leoni在1580年建造的。庭園是非常典型的意大利花園,呈幾何圖案佈局。花園中心有座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三世(Cosimo III)塑像。
絲柏樹 (Cipressi di San Quirico d’Oricia)
絲柏樹坐落在聖奎里科多爾恰鎮西郊外的鄉間小山丘上,是托斯卡尼的著名景觀。6月時才能看到綠地藍天的景緻,7月份時分當地農夫會將田野上的植被收割,就只剩黃土地的景觀。
Siena/錫耶納 (西恩納)
錫耶納歷史中心 (Historic Centre of Siena)
錫耶納是錫耶納省的首府,這座中世紀城市,也是義大利著名旅遊景點之一。這裡的居民為取得進行城市規劃的權利,長期與佛羅倫薩競爭。幾個世紀以來,成功保留了12世紀至15世紀以來形成的哥德風格城市面貌。整個錫耶納城環繞卡姆博廣場而建,如同藝術作品一般,與周邊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交相輝映。
錫耶納以獨特的料理、藝術、博物館、中世紀景觀和賽馬節聞名於世。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田野廣場 (Piazza del Campo)
田野廣場(因形似貝殼也叫貝殼廣場或扇形廣場)是錫耶納的市中心,也是歐洲現存最大的中世紀廣場之一。被區分為九等分的扇形廣場,用來紀念當時管轄錫耶納的9人議會。
廣場的西北側有著名的歡樂噴泉(Fonte Gaia),建於14世紀,是現代噴泉的雛形,也是最早運用液壓系統製造的噴泉之一。噴泉裝飾是關於道德和宗教的傳統主題,不過其形式特徵非常自由活潑。
廣場的東南側是錫耶納市政廳和塔樓,市政廳內有市立博物館。高達102公尺的塔樓全名為曼賈塔(Torre di Mangia),它是錫耶納最高的建築,也是義大利第二高的塔樓,可俯視錫耶納城的美景。廣場最重要的活動,是每年7、8月舉行的賽馬會。
錫耶納市政廳 (Palazzo Pubblico)
位在市中心廣場旁的市政大廈,目前是錫耶納的市政廳,約在1310年完工,當時是九人會議共和政府的總部。
內部的市立博物館(Museo Civico Di Palazzo Pubbl ico),藏有精美的壁畫,展示著許多與城市歷史相關的繪畫和雕塑,大部分是錫耶納畫派作品。館藏中還有安布吉羅.羅倫奇(Ambrogio Lorenzetti)的《好政府與壞政府的寓意畫》(1338~1340,Allegory of Good and Bad Government),壞政府中可以看到惡魔。
錫耶納大教堂 (Duomo di Siena)
這是一座規模相當宏大的教堂,位於古城最高處。這座黑白色彩相間的主教堂建於12世紀,建築外觀是出自喬凡尼比薩諾(Giovanni Pisano)及尼古拉(Nicola)之手,正面是融合了羅馬式及哥德式建築,鑲嵌著黑白相間大理石的教堂正面,呈現出了兩個時代的建築風格,也搭配成獨特的斑馬條紋狀,這也是錫耶納足球隊隊服的樣式。
教堂內部還有精彩的大師級作品,其中包括米開朗基羅、杜奇奧、唐納泰羅、貝尼尼等人在不同時期的作品。
錫耶納洗禮堂 (Siena Baptistry/ 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
從錫耶納大教堂北側的步道樓梯往下走,就來到錫耶納洗禮堂(Siena Baptistry)。盡管洗禮堂的哥德式正面沒有完成,但是內部仍裝飾著美麗的壁畫。
沙林貝尼廣場 (Palazzo Salimbeni)
沙林貝尼廣場中央矗立著18世紀的經濟學家Bandini Sallustio的雕像。周圍有著三棟建築物,沙林貝尼宮( Palazzo Salimbeni)、斯潘諾斯宮(Palazzo Spannocchi)和坎圖奇宮(Palazzo Cantucci)。
錫耶納聖多明尼克教堂 (Basilica Cateriniana San Domenico)
這是位於舊城西部的教堂,規模相當大,也是錫耶納主要的教堂之一。教堂呈現丁字形結構,教堂內部中間沒有柱子,空間相當大,各個拜殿裝飾的很好。
San Gimignano/聖吉米尼亞諾
聖吉米尼亞諾歷史中心 (Historic Centre of San Gimignano)
聖吉米尼亞諾是往返於弗朗西斯科和羅馬之間朝拜聖者的重要物資補給地。當時控制這個城市的貴族家庭,在這裡建造了72座塔樓(高約50公尺),以展示他們的富有和權力;但經中世紀席捲歐洲的黑死病之後,這裡也慢慢衰落,現存的塔樓只剩14座,僅只有一座對外開放。這座城市也收藏了幾部14世紀至15世紀時期意大利的藝術傑作。
聖吉米亞諾位於Chianti核心地區,出產非常優秀的白葡萄酒和橄欖油,很多酒莊都在小城裡面有店鋪。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水井廣場 (Piazza della Cisterna)
水井廣場是聖吉米亞諾的中心廣場,,毗鄰大教堂。這裏也是兩條重要道路南北走向的Via Francigena路和東西走向的Pisa-Siena路的交會地,廣場周邊遍佈著咖啡店、紀念品商店和飯店。
廣場一側有一座13世紀開鑿的水井,廣場的得名由此而來。
波代斯塔宮 (Palazzo del Podestà)
波代斯塔宮位於大教堂廣場(Piazza del Duomo)東側,建於13世紀,高聳的塔樓名為羅尼奧薩塔(Torre della Rognosa),俯瞰著對面西側的大學教堂。
聖吉米亞諾大教堂 (Duomo di San Gimignano)
聖吉米亞諾大教堂又名聖母瑪利亞升天教堂(Collegiata di Santa Maria Assunta),位於大教堂廣場(Piazza del Duomo)西側,教堂始建於12世紀,是古城內最大的教堂。
市政宮 (Palazzo Comunale)
市政宮位於大教堂廣場南側,聖吉米亞諾大教堂旁,這一歷史建築以其內部的眾多大師級壁畫而聞名,包括當時佛羅倫斯和錫耶那畫派中鼎鼎有名的人物,迪菲力浦奇奧(Memmo di Filippuccio)、里皮(Filippino Lippi)等作品,特別是梅米(Lippo Memmi)的《聖母子》可以說是鎮館之寶。
格羅薩塔樓 (Torre Grossa)
總高為54公尺的格羅薩塔樓,始建於14世紀初,位於市政宮旁,是聖吉米亞諾中唯一對公眾開放的塔樓,也是最高的塔樓。它曾是新的Podestà宮的一部分,遊客可以登上塔樓一覽聖吉米亞諾和托斯卡納丘陵山區的美景。
斯塔福利山岩石 (Rocca di Montestaffoli)
斯塔福利山岩石位於城鎮西側,簡稱為“岩石”,它是城鎮城堡遺址的俗稱,從這裏可以俯瞰美麗的托斯卡納鄉村風景。
Firenze/佛羅倫斯
佛羅倫斯歷史中心 (Historic Centre of Florence)
佛羅倫斯是義大利中部塔斯卡尼大區和佛羅倫斯省的首府,也是該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及主要的歷史、文化和商業中心。曾經長期處於美第奇家族控制之下,是歐洲中世紀重要的文化、商業和金融中心,並曾一度是義大利統一後的首都(1865-1871年)。
佛羅倫斯是在一個意大利古國伊特魯里亞的定居點上建立起來的。被認為是文藝復興運動的誕生地,藝術與建築的搖籃之一,擁有眾多的歷史建築,和藏品豐富的博物館(諸如烏菲茲美術館、學院美術館、巴傑羅美術館、碧提宮內的帕拉提那美術館等)。歷史上有許多名人誕生、活動於此地,較著名的有詩人但丁、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科學家伽利略、政治理論家馬基維利、雕塑家多納太羅等。
翡冷翠的美名由來是徐志摩前往度假時,將義大利文的Firenze翻譯成翡冷翠。並寫下了《翡冷翠的一夜》及《翡冷翠山居閒話》這兩篇散文。198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美第奇宮 (Palazzo Medici Riccardi)
美第奇宮全稱為美第奇-里卡迪宮,是著名建築師米開羅佐(Michelozzo)為美第奇家族在15世紀設計並修建,為美第奇家族成員生活的地方。它為後來義大利式宮殿大理石外牆的設計開創了先河。
佛羅倫斯聖洛倫佐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Lorenzo)
聖洛倫佐教堂是美蒂奇家族的家族教堂。建於西元393年,並在1095年和1461年擴建,直到1740年才最終完成,其間經過了布魯內萊斯基,米開朗基羅等數位大師的改造。使這座古老的教堂成為義大利教堂的典範。教堂的墓園埋葬了幾乎所有美蒂奇家族的成員。
美第奇家族禮拜堂 (Cappelle Medicee)
美第奇家族禮拜堂,位於聖洛倫佐教堂後方(西側),又稱為小聖堂,建於16-17世紀,是義大利佛羅倫斯聖洛倫佐聖殿的兩座擴增建築,為美第奇家族專用,這裡長眠了6位美蒂奇家族的大公爵,多重顏色的大理石鑲嵌令人眼花撩亂,牆上還留有大師以鉛筆所繪製的草圖。
新聖器室內的兩座石棺上,有米開朗基羅為美蒂奇家族所做的雕刻,分別是羅倫佐的孫子烏比諾公爵(Lorenzo Duke of Urbino),和羅倫佐的兒子朱利亞諾,內穆爾公爵(Giuliano Duke of Nemours),所刻的四尊石雕,分別是象徵「白晝」、「黑夜」、「黎明」與「黃昏」。
佛羅倫斯主教座堂廣場 (Piazza del Duomo)
主教座堂廣場位於佛羅倫薩市中心,廣場周邊有佛羅倫薩主教座堂聖母百花大教堂、喬托鐘樓和聖喬凡尼洗禮堂。廣場的中央是曾經統一義大利王國的第一任國王厄瑪努埃爾二世騎馬銅像,北面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厄瑪努埃爾二世拱廊,現為商業街。
大部分來佛羅倫薩的旅客,都會來參觀這個廣場,是佛羅倫薩熱門景點之一。
聖母百花大教堂 (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
聖母百花大教堂是佛羅倫斯的地標,是世界第四大天主教堂,也是佛羅倫斯市內最高的建築,它不僅僅規模宏大,重要的是整個文藝復興初期的代表性建築。
1436年建造完成的百花大教堂,有著紅色的八角形大圓頂,布魯內雷斯基設計的穹頂是一個建築史上的奇跡,當初沒有採用傳統的施工支架,而是利用滑輪蓋頂的技術,讓百花大教堂又添一項值得稱讚的事蹟。教堂的外立面則搭配使用墨綠色和白色大理石,所以從任何一個地方觀察它都非常肅穆和精美。
聖母百花大教堂正對面是它的附屬建築-洗禮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 ,外表鑲嵌著白綠兩色大理石。這座建於4世紀的羅馬式建築,可能是翡冷翠最古老的教堂,因為在聖母百花大教堂尚未出現之前,它曾經擔任主教堂的角色。
描繪舊約聖經的金門(東門),雕工之精細被認為是文藝復興前期的經典作品。歷經600多年依然栩栩如生,米開朗基羅稱讚它為「天堂之門」。
喬托鐘樓 (Giotto’s Campanile)
喬托鐘樓位於聖母百花大教堂旁,面對佛羅倫斯聖若望洗禮,是著名畫家喬托設計的,所以也稱為喬托鐘樓。
佛羅倫斯市政廣場 (Piazza della Signoria)
市政廣場是因為它靠近市政廳而得名,又叫“領主廣場”,它是佛羅倫斯市的中心廣場,在美第奇統治時期,市政廳是他們的府邸,又稱為「舊宮」,後來才搬到新宮「碧提宮」。
整個廣場呈大號型,麥迪奇家族的大公科西摩一世騎馬青銅像,醒目的聳立於廣場的中央;不大廣場上有許多著名石雕的複製品,包含第一件《大衛》複製品就放在這裡,是19世紀作品,真跡現藏於學院美術館裡。還有精工之父切裡尼(Cellini)雕塑、砍殺美杜莎的《佩賽歐》(Perseo)。 另一旁的領主迴廊(Loggia della Signoria),由奧卡良(Orcagna)於14世紀設計,僅管這些都是複製品,卻也都歷史悠久。
佛羅倫斯舊宮 (Palazzo Vecchio)
位於市政廣場東南側的佛羅倫斯舊宮又被稱為韋基奧宮或維琪奧王宮,這座宮殿由阿諾佛迪岡比歐(Arnolfo di Cambio)於13世紀末設計,是中古世紀自由城邦時期的代表建築;在美第奇家族執政時,御用建築師瓦薩利 (Vasari)將其大幅修改,又混和了文藝復興的風格,現在這裡是佛羅倫斯的市政廳。
2樓大廳是共和國政府的大會議場,兩側的牆壁上有米開朗基羅的名作“勝利”。五百人大廳(Salone dei Cinquecento)是舊宮裡最值得一看的地方,15世紀時會當作會議廳而建,整個頂棚裝飾著滿滿出自瓦薩利及其門徒之手的壁畫,還有米開朗基羅的勝利女神雕像。
舊宮旁的海神噴泉是阿曼那迪(Ammannati)16世紀時的作品,象徵統治者伸展海權的決心。
佛羅倫斯維琪奧橋/老橋 (Ponte Vecchio)
維琪奧橋於羅馬時代便已橫跨於阿諾河上,是佛羅倫斯最具特色也最古老的一座橋,二次大戰期間佛羅倫斯的橋樑都被摧毀,唯獨這座老橋倖存。維琪奧橋建於中世紀,曾因洪水的多次破壞而於1345年重建。
據說老橋當初是當地販賣豬肉的地方,因臭氣熏天,後來美第奇大公下令把肉鋪趕走,以珠寶店鋪取而代之。而美第奇大公為了和百姓分隔,在老橋上修建了著名的瓦薩里走廊(Corridoio Vasariano),以連通自己的辦公地點舊宮和住宿地點皮蒂宮。
目前老橋是佛羅倫斯最著名的黃金珠寶店鋪聚集地,也因傳說中但丁和他夫人是在老橋上相遇,所以現在有許多情侶在橋的欄杆上鎖上同心鎖以表真愛。
碧提宮 (Palazzo Pitti)
位於阿諾河南岸,原是15世紀中葉由設計聖母百花大教堂紅色圓頂的布魯內雷斯基,為與美第奇家族互別苗頭的佛羅倫斯富商路卡碧提(Luca Pitti)所建。
1458年建造時原是路卡碧提的住所。不過富商碧提的破產一度使得工程陷入停頓狀態,一個世紀後美第奇成為此宮的主人,繼續修築並完成由特利波羅(Tribolo)設計的波波利花園(Giardino Boboli)。
1539年,這個宮殿由美第奇家族購下,並作為托斯卡納大公的主要住所。而且美第奇家族還在宮殿的後面修建了具有濃郁文藝復興風格的波波里私人花園,用以款待尊貴的客人。不過,現在這些宮殿和私人花園都已經成為公共場所。
佛羅倫斯聖十字廣場 (Piazza Santa Croce)
佛羅倫斯聖十字廣場是聖十字聖殿前的廣場。聖十字聖殿裏安葬著非常大有名的義大利人,例如米開朗基羅、伽利略和馬基雅維利。
佛羅倫斯聖十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ta Croce)
聖十字教堂是聖方濟各教派最大的教堂,這座教堂是一座相當標準的次級主座教堂,之後大部分歐洲天主教堂的內部結構,均是在這個教堂的形式基礎上發展,所以是一座重要的教堂。
這座建於13世紀末的哥德式教堂,是大多數佛羅倫薩顯赫人物的長眠處,包括米開朗基羅、但丁(衣冠塚)、佩托拉克、馬奇維裡(Machiavelli)、伽利略、唐納泰羅等。
佛羅倫斯美術學院 (Galleria dell’Accademia)
佛羅倫斯國立美術學院是世界美術最高學府,歷史可追溯到中世紀時期的美第奇學院,始創於1339年,是世界上第一所美術學院。
1562年正式建立,1785年成為國立美術學院,這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產物,也對歐洲文藝復興產生過巨大影響,因對世界美術界和世界美術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有“世界美術最高學府”和“寫實主義大師彙集的皇家美術學院”之稱,與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俄羅斯列賓國立美術學院,英國皇家美術學院並稱世界頂級四大美術學院“世界美術學院之母,四大美術學院之首。
學院匯聚了眾多大師的作品,也是世界上培養大師最多的美術學院。
佛羅倫斯新聖母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Novella)
新聖母瑪利亞大教堂位於佛羅倫斯最大的火車站對面,這座教堂之所以被稱為“新”聖母大殿,是因為它是建造在9世紀聖母祈禱所的地基上的。這座教堂是由文藝復興期間著名的天才建築師阿爾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設計了黑色和白色大理石搭配的正立面。
烏菲齊美術館 (Uffizi Gallery)
烏菲齊美術館是義大利最重要的美術館之一,也是歐洲最重要的美術館。當時美第奇家族資助了包括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多納太羅在內眾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所以這裏藏有他們豐富的藝術作品。
烏菲齊是義大利語辦公室的意思,宮廷建築師瓦薩利把「辦公室」設計成沿著長方形廣場兩翼的長廊,然後再由沿著阿諾河這面的三道圓拱相互連接;1737年麥第奇的最後血脈安娜瑪莉亞路得維卡,把家族收藏品全數贈與,成了公立美術館,演變成今天的烏菲茲美術館。
整個美術館館藏10萬多件展品,按照創作時間和創作流派分為46個展廳,其中最著名的有波提且利的《春天》(Spring)及《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另外不能錯過的還有15廳的達文西《天使的報喜》(Annunciation)、25廳的米開朗基羅《聖家》(The Holy Family)、26廳的拉斐爾《金翅雀的聖母》(Madonna of the Goldfinch)、28廳的提香《烏比諾的維納斯》(Venus of Urbino),下樓後可見卡拉瓦喬的作品,包括《梅度莎》(Medusa)及《酒神》(Bacchus)等。
中央市場
位於美第奇禮拜堂周圍的街道邊,有許多攤販,販售皮飾、包包、圍巾、衣服、領帶、飾品等,市集旁的建築物是專賣起士、香料、肉類製品的中央市場,所有義大利道地食材應有盡有,是當地人採買食品的地方。
米開朗基羅廣場 (Piazzale Michelangelo)
米開朗基羅廣場位於佛羅倫薩市區南端的高地上,建於1865到1871年間,因廣場有大衛雕像,米開朗基羅廣場也就成為許多遊客開始佛羅倫薩之遊的第一站。這裡也是眺望佛羅倫斯市區的絕佳位置。
Vinci/芬奇
芬奇位於佛羅倫斯西北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是達·芬奇這位藝術巨匠的故鄉。小鎮的唯一景點就是達文西故居和博物館。
列奧納多·達·文西故居 (Casa Natale di Leonardo da Vinci)
位於城外兩公里,曾經的農舍如今已經成為一座小型博物館,館藏著一些達·文西的發明模型以及生平介紹。
達文西博物館 (Museo Leonardiano di Vinci)
博物館擁有簡約而現代的外觀,擺放著眾多達文西的創作。館內還收藏著達文西的一些手稿,從這些手稿了解到達文西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還是一名偉大的發明家。
Pisa/比薩
比薩大教堂廣場 (Piazza del Duomo, Pisa)
比薩位於阿諾河下游靠近入海口的地方,曾經是一座強盛的國家,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和佛羅倫斯及錫耶納競爭,但是隨著阿諾河道淤塞,海軍勢力薄弱,最後淪為佛羅倫斯的附屬城邦。
雖然比薩的強盛時間短暫,但為人類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比薩大教堂廣場坐落在一片寬闊的草坪上,廣場上有一組舉世聞名的紀念建築群:大教堂,洗禮室,鐘樓(比薩斜塔)和墓地這四座中世紀時的傑作建築群,對意大利11世紀到14世紀間的紀念建築藝術產生了極大影響。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奇跡廣場 (Piazza dei Miracoli)
奇跡廣場位於比薩城的西北角,廣場包含了比薩大教堂、洗禮堂、比薩斜塔和墓園。奇跡廣場得名於義大利作家鄧南遮1910年的小說《Forse che si forse che no》中的描寫:L’Ardea roteò nel cielo di Cristo, sul prato dei Miracoli.(“Ardea旋轉了基督的天空,旋轉了奇跡的草地。”)
比薩大教堂 (Duomo di Santa Maria Assunta)
比薩大教堂在11世紀時可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主教堂建於1064年,由布斯格多(Buscheto)主導設計,修建工作由11世紀一直持續到13世紀。由於是以卡拉拉(Carrara)的明亮大理石為材質,因此整體偏向白色,不過建築師又在正面裝飾上其他色彩的石片,這種玩弄鑲嵌並以幾何圖案表現的遊戲,形成比薩建築的一大特色。
分成四列的拱廊把教堂正面以立體方式呈現,這就是結合古羅馬元素的獨特比薩風,在整片神蹟廣場中,都大量的運用這種模式。
比薩斜塔 (leaning tower)
比薩斜塔位於比薩大教堂的後面,是奇跡廣場的三大建築之一,是一座獨立式鐘樓,世界著名的景觀,也是義大利地標之一。
鐘樓始建於1173年,經過考證可能是由Rainaldo、Guglielm及波那諾所設計,為垂直建造。但工程開始不久,便由於地基不穩和土層鬆軟而傾斜,1372年完工,塔身傾斜向東南。由於它的傾斜以及建築特色,使得比薩斜塔變成獨一無二。14世紀中葉完成時,在塔的最頂端,再加上鐘室,使得鐘塔的高度達到54.5公尺。
聖若望洗禮堂 (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
聖若望洗禮堂於12世紀中葉才由迪奧提莎維(Diotisalvi)設計,不過修築的工作卻是和主教堂同時並行,完成的時間也差不多。
洗禮堂的外觀分為三層,最下層是密閉式拱廊,只在主要方位開四道門;中層的拱廊較小且與牆壁分離成立體狀,這與主教堂正面的手法相同,不過每兩座小圓拱的上方都有片鏤空雕刻三角楣飾,這是典型的托斯卡尼哥德風格;最上層則開窗並飾以三角拱。
比薩墓園 (Camposanto)
位於神蹟廣場北側,由白色大理石圍成之長方形墓園,是1277年由喬凡尼迪西蒙內(Giovanni di Simone)於一塊比薩船隊從聖地帶回來的土上所建,圍牆的外觀以連續淺浮雕假拱廊形式表現。
迴廊內收集為數眾多2~5世紀的羅馬時代石棺,這些棺墓被中古世紀的比薩拿來重覆使用,這些石棺上的雕刻,和洗禮堂內的雕像十分相似。
騎士廣場 (Piazza Cavalieri)
騎士廣場是一個面積不大被眾多低矮樓房環繞著的小廣場,廣場一側是義大利出過好幾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著名專業學府,比薩高等師範學院(Scuola Normale)大樓,樓前是柯西莫一世(Cosimo I de’Medici)雕像。另一側則是比薩大學的法學院、文學院和大學食堂。
騎士廣場是比薩在羅馬帝國時代的議事廣場,中古世紀時則被哥德式建築所包圍,其中最令當地居民記憶深刻者是瓜蘭第塔(Torre dei Gualandi),因為那是當時的監獄所在地。還有比薩市政府原址的騎士宮(Palazzo dei Cavalieri),和位於騎士宮旁的聖史蒂法諾教堂(Santo Stefano)。
Genova / 熱那亞
熱那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是意大利北部利古里亞大區的首府。曾經的海上霸主,幾世紀前與威尼斯,比薩,那不勒斯並列為意大利四大海洋共和國,強大時期曾控制意大利以西領土。被譽為燈塔之城的熱那亞如今作為重要的貨運港口和軍港,依舊在發揮著他的光和熱。知名的航海家哥倫布出生於此,也是意大利足球最早誕生的地方。
新街和羅利宮殿體系 (La Strada Nuove Elisystema di Palazzi dei Rolli)
加里波第街(Via Garibaldi)是熱那亞歷史中心最重要的街道之一,以其古代宮殿著稱。這條街始建於1550年最初稱為大街(Strada Maggiore),後改名新街(Strada Nuova),1882年以朱塞佩·加里波第重新命名。這條街長250米,寬7.5米。
熱那亞歷史中心的新街和羅利宮殿體系(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是歐洲第一個在統一框架內的城市發展項目。是由熱那亞共和國最富有最有權勢的貴族家庭修建的,那時的熱那亞財政實力和航海業都處在巔峰時期。這一處遺址包括稱為“新街”兩邊的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風格的宮殿。這裡也被譽為歐洲最美的街道。
這些位於新街街道的宏偉宮殿式住宅,建於16世紀末,當時有四分之一的貴族住在這裡。根據1528年的憲法,這些貴族接管了共和國政府的大權。宮殿一般有三、四層樓高,樓梯是敞開式的。院子很大,每層也都有一個可以俯視花園的涼台。這種城市設計風格的影響反映在其後幾十年意大利和歐洲的文學作品中。200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紅宮 (Palazzo Rosso)
赤紅宮殿是熱那亞最重要的美術館之一。前身是熱那亞的一座古老宮殿。赤紅宮殿內部裝飾豪華,有大理石的雕像、鏡子、威尼斯玻璃製的大吊燈,房間內還有布置豐富而華麗的壁畫和雕像。還展出17世紀利古里亞地區主要畫家的壁畫和名貴家具,布里尼奧萊薩勒家族兩百多年蒐集的名貴繪畫。除此之外館內設有身世世界民族服飾的17世紀人像展和16世紀貴族使用的日用品展。
白之宮 (Palazzo Bianco)
白宮位於加里波第街(原名新街)11號。外觀泛白,與斜對面(東南)的赤紅宮殿一對比,就會明白名字的來源。內部已經成為美術館,收藏有17、18世紀的熱那亞派和佛蘭德派的繪畫。白宮連同附近的紅宮和多利亞-圖爾西宮,一同構成街道末端的博物館群。
白宮是熱那亞最重要家族之一盧卡格里馬迪(Luca Grimaldi)興建於1530年到1540年,1658年歸屬弗蘭契家族,1711年,Federico De 弗蘭契將它給予債權人瑪麗亞杜拉佐(Brignole-Sale)。
熱那亞王宮(Palazzo Reale)
熱內亞皇宮是義大利城市熱那亞的一座 17 世紀的歷史建築,屬於巴爾比家族,現在的改作為美術館。熱那亞皇宮位於巴爾比街(Via Balbi)10 號,靠近熱那亞大學和熱那亞王子車站。皇宮保留了其原有的古老傢具,壁畫精美,並收藏有凡戴克等人的多幅名畫。
哥倫布故居 (Casa di Cristoforo Colombo)
哥倫布可謂的熱那亞成最大名鼎鼎的人物,許多猶可會到哥倫布的故居朝聖,但這個景點並不算顯眼。
佛拉里廣場 (Piazza de Ferrari)
加里波第大街是中世紀的高級住宅街,這一帶就是所謂的官邸街了。杜卡勒宮是城邦國家熱那亞總督的府邸。西邊正面用黑白兩色的大理石建造而成的建築物就是聖勞倫斯大教堂,風格為哥德式。據說基督在最後的晚餐中使用的聖杯就被收藏在左邊最裡面的珍寶館中。
熱那亞總督府 (Palazzo Ducale)
總督府位於佛拉里廣場,建於西元1251年到1275年,熱那亞城市最繁榮的時期。隨著在1284年在梅洛尼亞海戰中擊比薩共和國以及在1298年在客羅拉島附近的海戰中擊敗威尼斯共和國,熱那亞在地中海的經濟實力逐步加強。西元1339年成為熱那亞共和國總督的官邸,被稱為總督府,西蒙‧博卡內格拉是當時第一任的總督。
目前殿中還經常舉辦引人入勝的臨時藝術展,此外還開設有書店、咖啡館和餐廳。
熱那亞聖洛倫佐大教堂 (Cattedrale di San Lorenzo)
外觀黑白條紋相間的聖洛倫佐大教堂修建於1118年,16世紀又增修了兩個鐘樓和一個圓頂。1941年二戰時期,沒有被英國的炸彈摧毀。
熱那亞舊港 (The Old Harbour)
熱那亞建築師倫佐·皮亞諾重新開發舊海港地區,恢復棉花倉庫等歷史建築,創造了水族館、Bigo和球(Bolla)等新地標。這一地區的主要名勝有著名的水族館和海洋博物館。
今日的熱那亞舊港很熱鬧,沿著濱海長廊娛樂區建有熱那亞水族館,海洋博物館,電影院,咖啡館等。
燈籠塔 (Torre della Lanterna)
燈籠塔修建在聖貝尼尼奧山丘上,距離桑彼埃爾達雷納區附近。是熱那亞港口的主要燈塔,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同類建築之一。
燈籠塔高76公尺,塔身有基督教符號魚和聖喬治十字架。燈塔旁還有燈塔博物館,存放著航海有關的歷史文獻與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