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傳騎.巔峰傳騎.東非傳騎.南美傳騎.巴爾幹傳騎.南歐傳騎.印加傳騎.中亞傳騎.歐洲傳騎.日本傳騎.吳哥傳騎.波斯傳騎.中歐傳騎.緬甸傳騎.中國傳騎.
歐洲段 3 – 單車騎行風氣興盛的義大利
Rimini -101K- Lido di Dante –118K- Ferrara -108K- 維羅納 Verona –85K- Garda湖 Malcesine –120K- Laives –55K- Bressanone
● 單車騎行風氣興盛的義大利
在義大利的公路沿途,總會遇到許多單車騎士,但大部份是騎著公路車在公路上飛馳,有些甚至是車隊行進;其中也有不少上年紀的老騎士,身上穿著又酷又耀眼的單車服裝,雙腳靈活的踩著踏板而過,除了鍛鍊體力外,也展現出一股追求不服老的速度感。
從里米尼到拉韋納(Ravenna)路途中,經過的小鎮如Bellaria、Cesenatico都有設置及規劃自行車專用道或自行車道;而里米尼與拉韋納等大城市中,有著更多的硬體設施,連紅綠燈也有行人與自行車的號誌。可以感覺到義大利是個鼓勵及提倡騎單車的國家,在完善的硬體設施中,相對的也帶動了許多單車人口。所以休假日時,就可看到許多義大利人,穿著輕鬆的服裝,騎著單車至海濱沙灘,曬太陽、游泳。
在義大利,幾乎所有的自行車道都是與人行道共用,彼此不互相衝突;因為騎乘自行車專用道的大部份是休閒及交通用途的人們,速度並不快;而速度快的專業騎士,反而不騎專用道,只在馬路上奔馳。
離開Cesenatico小鎮後,沿著綠意盎然的自行車道,輕鬆愉快的騎抵了拉韋納,這個因為但丁在此完成了不朽鉅著「神曲」而聞名於世的城市。在拉韋納的老街舊城中,許多地區是禁止汽車進入的;又適逢星期天,居民都出城到海濱避暑,古城就宛如一座沉睡的古都,氣氛寧靜祥和。
騎著自行車,穿梭在鋪著石板路面的小街巷弄中,也不會製造噪音而破壞周圍寂靜的氣氛,又可像遊俠般漫遊在現代與中古世紀之中,在此盡享騎車的樂趣。
拉韋納最知名的是在西元5、6世紀的拜占庭文化時期,所遺留下來的鑲嵌壁畫(馬賽克畫)。位於古城中的聖威達雷教堂,被葉慈譽為「千古不變的智慧財產」,教堂中央祭壇上方的2幅畫更是拉韋納鑲嵌壁畫中的傑作。欣賞完了聖威達雷教堂中,令人讚嘆的鑲嵌壁畫後,還有些意猶未盡,於是趁著興頭,從地圖上找到位於5公里郊外的聖阿波里耐教堂,再去探訪另一幅展現鮮豔色調的鑲嵌壁畫,才心滿意足的,騎到露營區落腳休息。
● 單車旅者齊聚
在Ferrara的露營區內,對面的帳蓬前擺了4輛單車,心想應該也是單車旅行者,所以待一切打理好後,就走過去找他們聊聊天。
「我們從荷蘭出發,一路經德國、奧地利抵達這裡,這16天來,已經騎了1600公里;接續騎到Jerrova後再搭船到希臘,行程預計兩個月左右。由於我們是學生較無經濟能力,所以沿路只選擇住宿露營區,自己炊煮,如此省吃儉用,才能完成旅程。」來自荷蘭的19歲Onno與三位朋友,趁著暑假前,騎單車出國旅行。
「我會講英語、德語、法語,原以為就沒問題,但來到義大利之後,這些語言都不通,所以與當地人溝通,還是有些問題!」Onno也抱怨著義大利人只會講義大利話,到此旅行還真是麻煩。
由於他對單車旅行非常有興趣,對於我的環球路線,也稍有概念,他也希望以後能有機會騎車環球。
與Onno聊了一會兒,又有單車旅行者騎進營地,待其整理好營帳後,來自不同國家的這群單車同好就這樣齊聚一起,開心的分享著彼此的旅遊經。來自英國的Jaff,也出來快一年,之前先從摩洛哥開始,再到澳大利亞、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南非後進入歐洲,再一路返回英國。
從Ferrara依循著公路Verona的指標前進,但卻感覺到可能騎離了我原本預計的路線,查看了衛星定位儀G.P.S.後,確定已經騎到另一條公路,正在猶豫時。
「Go!Go!」一位老騎士騎著公路車自後超前,並比個手勢,示意我跟著他背後騎乘,可阻擋風阻,他滿口義大利語,我雖不懂,只好指著前方說:「Verona」他再次指著背後,就由他開路前騎。老人家騎著公路車,在前面領路,但速度一點也不含糊,我只能努力的踩著踏板,才能跟上他。在義大利看到好多中老年人騎著公路車,穿著很酷的車服,實在是蠻好的現象。
接上了34號公路,是往Verona沒錯,可是卻是條快速道路,來往的大車小車飛快的奔馳在公路上,再研究了地圖後,還是轉騎鄉道,遠離車潮,感覺才比較愜意。
● 茱麗葉故事場景-維羅納
6月8日中午時分,騎進了Legnago小鎮,正準備尋找午餐,恰巧就看到了一家中國快餐店。在Rimini才發現除了中國餐廳之外,想吃中國菜還可找中國快餐店,俗稱「打包店」。
所以一路行經的大市鎮,就會特意的在鎮內街上繞繞,找到快餐店的話,就可省卻自己開伙,也可飽餐一頓。快餐店內的食物價格也算合理,點個炒飯、青菜、春捲等約6~7歐元,而大部份餐館的老闆都是來自浙江溫州。
「你是騎自行車旅遊?還是運動員?」中國快餐店的老板娘從店內看到我的自行車裝備好奇的問。
知道我從臺灣騎自行車環球,更是親切的招呼著,老板葉學成先生也端出拿手的好菜讓我品嚐,他的兒子葉一川恰巧放學回店幫忙,喜歡運動的他,還回家拿相機拍照留念。
「我們要賺的是外國人的錢,不收你的錢。」葉老板堅持不讓我付帳。
就在葉學成一家人的熱情招呼與閒聊中,一下午時間就過去了。旅行中,人的相遇及認識真要靠緣份,若照原訂的路線我是不經過Legnago小鎮,很高興能夠認識葉學成一家人。
接近維羅納(Verona),車潮開始增多,就在車陣中進入了維羅納這個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發生的城市。由於維羅納是個熱門旅遊城市,位於河邊山坡上的Ostello Villa Francescatti Y.H青年旅館一早就客滿,還好青年旅館的花園草地也可付費露營,且比住宿的床位便宜,一晚只要4歐元,還含早餐。
維羅納的城區內,有許多觀光景點,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茱麗葉的故居,是觀光客必遊之地。隨意漫步在舊城的石磚道,穿梭在古老建築之間;閒坐廣場邊,啜飲一杯咖啡;找個老街小酒館,細細品嚐紅酒;我就在這座充滿著浪漫氣氛的城市中,盡情逍遙的度過了4天的好時光。
● 拜訪阿爾卑斯山腳下的Garda湖
在維羅納的青年旅館佈告欄上,貼有位於阿爾卑斯山腳的Lago di Garda湖地圖、資料及巴士時刻表,一些住在青年旅館的旅行者,就會專程繞去逛逛,而回來的反應也都不錯。
為了不遺漏阿爾卑斯山的自然美景,我在研究完地圖後,發覺湖畔沿線有不少的露營區,很容易安排住宿點;因此決定多繞點路,轉往Garda湖看看,再騎到Rovereto,接回原本往奧地利茵斯布魯克的預計路線。
6月12日依依不捨的離開浪漫之城-維羅納,又逢星期六,是義大利人離開城鎮去從事休閒活動的休假日;所以一騎出維羅納,公路上的車潮明顯增多,並可看到許多的汽車上掛著單車、風浪板,或拖著露營房車、汽艇等。彎進Garda湖東岸的249號公路,則可遇到更多的單車騎士,騎著公路車或登山車,甚至還有老夫妻悠閒的騎著普通單車,暢遊Garda湖濱。
Garda湖南岸,位於維羅納西方25公里,湖南北長約60公里,由於位於阿爾卑斯山腳下,自然景觀優美,所以環繞湖濱的許多村落也就成為了渡假區。沿著湖濱的249號公路,路面起伏不大,也成為當地非常理想的單車旅遊路線,而湖畔的山坡翠嶺之間,也有一些山徑小路,可騎乘登山車挑戰;所以星期假日吸引了許多義大利人來此休閒,在湖邊曬太陽或從事戶外活動。
從騎進249號公路之後,沿途翠綠的山光水色間,散落著古堡、小鎮,再點綴著湖面上的片片風帆,滿眼是阿爾卑斯的美景,讓人慶幸不虛之行,騎乘的感覺也相當舒服,一路就輕鬆的騎抵了Malcesine,落腳在湖濱的露營區。
「你從那裡來?」露營區的工作人員一看到我騎進來,原本用義大利話問,由於我聽不懂,他再請問旁人,英文要怎麼說。
「你從台灣騎自行車到這裡嗎?」再問。
工作人員在聽到我「Yes」的回答後,顯露出一臉訝異與高興,又和別的工作人員說我從台灣騎自行車到此,並且邀我明天上午要與他拍照;進來義大利住那麼多地方,還未遇到如此熱情的工作人員,也真有趣。
搭好帳篷後,看看露營區內的露營者,大部分都有攜帶風浪板或單車;一早拿起風浪板就往湖裡衝,下午踏上單車往山裡去,真是喜愛戶外活動的義大利人呀!
● 河岸的自行車道
離開Garda湖畔,騎越了連續3.5公里的上坡路,進入了Adige河谷台地,從這條河流往上溯,可抵達位於義大利與奧地利邊界的阿爾卑斯Brennero山口,我的行程就預計從這個山口進入奧地利,再騎到茵斯布魯克。
從Mori開始,沿著Adige河谷往上,經Roveroto、Trento到Ora,就有設置自行車專用道。這條全長約80公里的自行道,順著河畔的谷地而建,有時穿梭在葡萄園、果園、田野、林蔭道之間,有時又在河堤之上;騎乘其中,沿途的青山綠水搭配著田園風光,展現出阿爾卑斯的特殊鄉野風情,令人應接不暇。而行經的小鎮路旁,偶爾也有Bar,不少單車騎士,就閒坐在露天桌椅上,喝著啤酒聊天,盡情享受著午後的阿爾卑斯陽光,真是暢快逍遙。
從Bolzano到Bressanone之間,河谷變窄,公路也開始緩慢的爬坡,部分路段還有自行車專用道。沿途的山區風光怡人,但就是天候不穩,雲雨無常,無法看清山區美景。
山中小鎮Bressanone海拔478公尺,位處於阿爾卑斯山脈的提莫爾(Tivol)山區南部,城鎮就建立在平坦的Adige河谷上。鎮內的街道、建築及教堂,呈現出濃郁的阿爾卑斯山城風格,吸引了許多遊客在此落腳閒逛,而騎著單車遊古城的感覺更優。
除了鎮內的老街、建築,值得一遊外,周圍的山區風光及高山道路,也適合喜愛健行與登山的遊客探訪。由於裝備沉重,雖然也有極佳的單車登山爬坡路線,但還是避而遠之,留些體力準備爬越義大利、奧地利的國境吧!
進入義大利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後,雖然揮別了南義的高溫炎熱,但卻是遇到下雨而不穩定的天氣,有時整夜的細雨,就會打醒及浸溼睡在帳篷內的我,想出外活動更是不便,所以時常要趁著早上有陽光時,趕緊將帳篷等裝備曬乾後,才可上路。
由於暑假還沒開始,投宿在露營區中,看到的大部份是開著房車的老夫妻,車旁擺著餐桌、椅子,悠閒的坐著用餐、喝茶、閒聊…;用完餐後,再一起散散步,逛逛營地四周,看看左鄰右舍。而在露營區中,要看到東方人的機會就很少,像我騎自行車旅行更是稀有動物,因此只要行經我的帳篷,總會探頭好奇的看看我在做甚麼。
此次旅行的裝備以精簡為主要考量,所以攜帶的單人旅行帳篷只有1.6公斤,搭起來的高度也只有50公分。因此有些老太太看到我的帳篷後,就指著帳篷,露出一臉懷疑,比劃著「如何睡覺?」。
在單人帳篷內,鑽進去以後,就只能躺著睡覺,想坐起來,頭還會頂到帳篷,真是一個小小而溫暖的窩。在維羅納青年旅館庭園中,相鄰露營的澳洲單車旅行者凱文,他就開玩笑說:「看到你的帳篷,我還以為是睡袋。」
另外炊具則攜帶一組個人用小鍋子,煮方便麵還不成問題;但進入歐洲國家後,大部份只能買到義大利麵條,要放進小鍋子烹煮時,只能將麵條折成兩半,才可下鍋;如此煮麵的方法,就又讓行經的老太太看到笑翻天了。